"正单衣试酒":正是换单衣的时节,
# 试酒:宋代风俗,农历三月末或四月初偿新酒。周密《武林旧事》卷三:“户部点检所十三酒库,例于四月初开煮,九月初开清,先至提领所呈样品尝,然后迎引至诸所隶官府而散。”这里用以指时令。
"怅客里、":只恨客居异地,
# 怅客里:一作“恨客里”。
"光阴虚掷":光阴白白地流逝。
"愿春暂留":祈求春天暂留片刻,
"春归如过翼":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
# 过翼:飞过的鸟。
"一去无迹":一离开就没有痕迹。
"为问花何在":试问蔷薇花儿现在在哪里,
# 花何在:一作“家何在”。
"夜来风雨":夜里一场急风骤雨,
"葬楚宫倾国":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
# 楚宫倾国:楚王宫里的美女,喻蔷薇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
"钗钿堕处遗香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
# 钗钿堕处:花落处。白居易《长恨歌》:“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乱点桃蹊":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
# 桃蹊:桃树下的路。,乱点:落花飞散貌。
"轻翻柳陌":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
# 柳陌:绿柳成荫的路。
"多情为谁追惜":多情人有谁来替落花惋惜。
# 多情为谁追惜:即“为谁多情追惜”,意即还有谁多情(似我)地痛惜花残春逝呢?
"但蜂媒蝶使":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
"时叩窗隔":时时叩击着窗槅来传递情意。
# 窗隔:窗棂。
"东园岑寂":东园一片静寂。
# 岑寂:寂静。
"渐蒙笼暗碧":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
"静绕珍丛底":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
# 珍丛:指蔷薇花丛。珍,贵重。
"成叹息":不断地唉声叹气。
"长条故惹行客":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
# 惹:挑逗。
"似牵衣待话":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诉话语,
"别情无极":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
"残英小、":拾一朵小小的残花,
"强簪巾帻":在头巾上勉强簪起。
# 强簪巾帻:勉强插戴在头巾上。巾帻:头巾。
"终不似一朵":终究不像一朵鲜花,
"钗头颤袅":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
# 颤袅:摇曳。
"向人欹侧":向人俏媚地斜倚。
# 向人欹侧:向人表示依恋媚态。欹侧,偏向一旁。
"漂流处、":飘零的花啊,
"莫趁潮汐":切莫随波逐流。
"恐断红、":惟恐那破碎的花儿,
# 恐断红:恐断红、尚相思字:意指红花飘零时,对人间充满了依恋之情。用唐人卢渥和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的典故。见范摅《云溪友议》:唐卢渥到长安应试,拾得沟漂出的红叶,上有宫女题诗。后娶遣放宫女为妻,恰好是题诗者。
"尚有相思字":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
# 尚有:还写着寄托。
"何由见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物抒怀的羁旅之词。全词以蔷薇凋谢为切入点,描绘了春归花谢的凄凉景象与词人独对残英的怅惘。既体现对美好易逝的痛惜,又暗含身世飘零、相思无寄的深哀。
2. 写作手法
用典:“葬楚宫倾国”一句,化用唐代沈亚之《异梦录》中“葬西施”的典故,将凋零蔷薇比作楚宫美人,既暗合“倾国”之姿,又赋予落花历史沧桑感;“恐断红、尚有相思字”,暗引唐代卢渥红叶题诗的传说,以残英拟红叶,将自然飘零升华为未竟情思的载体。“蜂媒蝶使”化用李商隐“青陵台畔日光斜,万古贞魂倚暮霞”的意象,赋予昆虫以传情使命,使惜花之叹更具灵动意趣。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描绘的是春天归去、百花凋零的景象。开头两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了时间是该换上单衣、品尝新酒的时节,也交代了主人公是长期漂泊在外的旅人,同时抒发了他对春天流逝的惋惜之情。这位旅人看着春天渐渐远去,忍不住感慨自己在外虚度了太多时光,这种情感表达得含蓄委婉,没有直白地宣泄出来。“正”和“怅”这两个字,贯穿了整个上片,定下了情感基调。“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这里用飞鸟飞行来比喻春天离去的速度,说春天走得太快了。这三句话层层递进,情感愈发浓烈:一开始说“愿春暂留”,是主人公舍不得大好春光白白流逝,想要珍惜;可紧接着就发现“春归如过翼”,春天不仅没停留,反而像飞鸟一样快速离去,之前的珍惜也成了徒劳;最后“一去无迹”,更是强调春天走得无影无踪,一点痕迹都没留下。这一步步下来,主人公对春天的不舍和惋惜越来越深。这五句主要写春天离去,算是为后面写花做铺垫。接着,突然抛出一句“为问花何在?”这句话就像一记重锤,一下子把读者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又巧妙地停顿,给人留下悬念。其实从“夜来风雨”到上片结束,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让整首词有了新的活力。“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这两句,直接描写落花的情景。用美人来比喻落花,在唐代就有这种写法了。这里本来应该说吴宫,但因为要符合词的格律要求,所以借用了“楚宫”。这两句既写了因为昨夜的风吹雨打,落花无依无靠;又暗示了即使落花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貌,也得不到风雨的怜爱。这里把人和花融合在一起写,用落花漂泊无依的遭遇,来比喻旅人在外漂泊、无处安身的处境。这三句有起有伏,很好地表现出主人公内心的矛盾和苦闷。“钗钿堕处遗香泽”之后的六句,细致地描写了蔷薇凋谢后飘落的样子。“钗钿堕处遗香泽”,把落花比作美人佩戴的钗钿,说落花虽然凋零了,但还残留着香气。“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四处飘零本是凄凉的场景,可放在桃林小径、柳树林间,却显得别有一番情致。然后从侧面写了一句“多情为谁追惜?”意思是春天过去了,花儿也残败了,观赏的人都走光了,应该不会再有人深情地为落花感到惋惜了。“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话锋一转,蜜蜂和蝴蝶不懂惜花之情,却像媒人、使者一样,时不时地敲打窗户,好像在提醒屋里的人去怜惜落花。通过这些描写,把蔷薇虽然凋谢但香气仍在,春天虽然走了但值得怀念的情景,写得十分生动,充满韵味。上片特意用“为问花何在”“多情为谁追惜”这样的问句,突出了落花“无家可归”和“无人怜惜”的状况,从中也能看出词人借落花抒发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词的下片着重刻画了人怜惜花、花依恋人的动人画面。“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头这两句起到衬托的作用,引出下文。词人不忍心辜负蜂蝶的“提醒”,就走出屋子,来到东园。只见园子里花期已过,枝叶茂密,一片花谢后寂静冷清的景象,这也正是时光虚度、春天一去不复返的真实写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写的是人对花的怜惜。为了表达对落花的惋惜之情,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想寻找落花残留的香气。“成叹息”三个字,总结了前面的情感,也为后面的内容做了铺垫。“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这三句,是第一重叹息,写的是花对人的依恋。花已经凋零不见踪迹了,但还有蔷薇的枝条,这些枝条好像故意招惹行人,像拉着行人的衣服,想要倾诉无尽的离别之情。把没有感情的枝条写成好像有情有义,虽然是想象出来的,但特别打动人心,也写出了行人无人关心、孤独寂寞的处境。“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这四句,是第二重叹息。在枝条上,词人偶然发现一朵残留的小花,他觉得这就是想和自己话别的“对象”。虽然残花本来不适合插在头巾上,但词人深受感动,还是勉强把它插了上去。可这朵残花,远远比不上它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的那般娇艳动人。把残花勉强插在头巾上,让人不禁回想起花朵盛开时的美丽姿态,对比现在凋谢的模样,充满了珍惜和慨叹。这既是感叹花不如从前,也是感叹自己虚度了光阴,青春不再。写到这里,词人好像突然清醒过来,有点恍然大悟,又有些无可奈何。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是第三重叹息。词人实在不想看到落花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就劝落花“莫趁潮汐”,不要随着潮水漂走,他还盼着落花上或许写着相思的词句。要是落花随着潮水漂走了,那上面的相思话,就再也没人能看到了。“何由见得”这句话,流露出词人对落花深深的不舍之情。这里化用了红叶题诗的典故,把飘落的花瓣比作题诗的红叶。最后一句又用问句收尾,语气委婉曲折,深沉厚重又不显得呆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表面咏叹花事凋零,实则寄托人生感慨。作品以慢词特有的铺陈手法展开叙事,通过花与人物的交替呈现,构建出双重意象:既细致描摹花开花落之态,又暗喻世事无常对人的摧折。笔法迂回婉转,在人与花的互文对照中,既有对美好易逝的痛惜,也渗透着漂泊官场、身世飘零的怅惘。全篇以循环往复的章法推进抒情,将自然物候变迁与个体生命体验交织成一体。
# 自叹年老远宦,意境落寞,借花起兴。以下是花是己,比兴无端。指与物化,奇清四溢,不可方物。人巧极而天工生矣。结处意致尤缠绵无已,耐人寻绎。
清黄苏《蓼园词选》
# 十三字千回百折,千锤百炼,以下如鹏羽自逝。……不说人惜花,却说花恋人。不从无花惜春,却从有花惜春。不惜已簪之“残英”,偏惜欲去之“断红”。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 (“愿春”三句)逆入平出,亦平人逆出。(“为问”三句)搏兔用全力。(“静绕”三句)处处断,处处连。(“残英”二句)“愿春暂留”。(“飘流”数句)“春归如过翼”。仍用逆挽,此片玉之所独。
近代谭献《词辨》卷一
# 此处(指“为问”三句)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
下一篇:宋·周邦彦《四园竹·浮云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