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催更":夜色深深,仿佛在催着天明,眼看要到了三更天,
"清尘收露":清清的露水如同洗尘,让地面没有纤尘,
"小曲幽坊月暗":月色幽静,小巷僻坊里一片迷茫。
"竹槛灯窗":我又见到那竹栏,和灯光明亮的小窗,
# 竹槛:竹栏杆。
"识秋娘庭院":这是她的庭院。
# 秋娘:唐宋时对歌妓的一般称呼。
"笑相遇":她因我们能见面开心,
"似觉琼枝玉树相倚":她的美丽令人惊叹,依偎在我身边,我如同见到了琼枝玉树,
# 琼枝玉树:比喻人姿容秀美。
"暖日明霞光烂":如一轮暖日,又如一片绚丽的朝霞。
"水盼兰情":她的眼神明如秋水楚楚动人,温柔清雅宛若一株幽兰,
# 水盼兰情:目盼如秋水,情香如兰花。盼,顾盼。一作“水眄兰情”。
"总平生稀见":这样绝代佳人,人间都少见。
"画图中、":只在画中、
# 画图中:画图中、旧识春风面:词人用旧典以昭君喻“秋娘”。
"旧识春风面":从前,只在画中见过她,对那绝世的美丽早已倾倒,
# 春风面:指容貌美丽的。
"谁知道、":没想到有一天、
"自到瑶台畔":自己竟真能与她相伴。
# 瑶台畔:原指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借指伊人住所。
"眷恋雨润云温":我们互相情意绵绵,
# 雨润云温:比喻男女情好。
"苦惊风吹散":无奈人世无常,将我们分开,我心里哪堪孤独。
"念荒寒、":在荒郊野外、
# 荒寒:既荒凉又寒冷。
"寄宿无人馆":没有地方寄宿。
"重门闭、":重门紧关、
"败壁秋虫叹":只有秋虫在声声重复忧伤的歌。
"怎奈何、":无可奈何、
# 怎奈何:怎么办?何,语助词。
"一缕相思":我的相思之情,
"隔溪山不断":虽然隔着万水千山,却无法断绝。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代的爱情词。通过夜色、竹槛、灯窗等意象,描绘了幽邃清雅的相遇场景,以虚实相间的笔法展现爱恋之美与离别之痛,表达了美好姻缘被意外摧折的怅惘之情。
2. 写作手法
对比:昔日“琼枝玉树相倚”的绚烂与今朝“败壁秋虫叹”的凄凉形成强烈反差,强化物是人非的悲剧性。虚实结合:上片以实笔铺陈相遇场景(夜色、竹槛、灯窗),下片转虚写回忆与现实(旧画、瑶台云雨、荒寒孤馆),以虚实结合的笔法展现爱恋之美与离别之痛,表达了美好姻缘被意外摧折的怅惘之情。
3. 分段赏析
上片首先画出背景。“夜色催更,清尘收露,小曲幽坊月暗”三句以凝练笔触勾勒出幽邃的环境背景。更鼓声催动夜色渐深,露水涤净街尘,月色朦胧笼罩陋巷,通过视听通感的叠加(夜色、露水、月暗),营造出清冷而略带神秘的氛围。次句“竹槛灯窗,识秋娘庭院”转入竹制栏杆与隐约灯窗暗示居所的雅致清幽,以环境反衬人物淡雅气质,与杜甫“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的意境异曲同工。“笑相遇,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陡转叙事节奏,以“笑相遇”三字虚笔带过初见过程,转而用“琼枝玉树”“暖日明霞”两组意象铺陈乍见惊艳。前者以玉树临风的挺拔比拟身姿,后者以朝霞辉映的绚烂烘托容光,通过光色交织的视觉冲击,将人物之美升华为超凡脱俗的存在。而“水眄兰情,总平生稀见”则由外貌转向神态,以“秋水横波”的眼眸与“幽兰吐蕙”的情致,最终以“平生稀见”总括倾慕之情。下片“画图中、旧识春风面”宕开追忆,点明此前已通过画像倾慕其美,为下文转折埋下伏笔。“谁知道、自到瑶台畔”以“瑶台”仙境隐喻相恋之境,“雨润云温”以气象喻情爱的温润缠绵,化俗为雅的修辞暗合《高唐赋》的云雨典故。然“苦惊风吹散”突转笔锋,以自然意象颠覆前文的柔美,暗示美好姻缘的无端破碎。“念荒寒、寄宿无人馆”以下转入现实悲境,通过“荒寒”“无人馆”“败壁秋虫”等意象的叠加,构建出荒寂的画面。秋虫哀鸣拟作叹息,以物写心的手法深化孤独体验,与上片“竹槛灯窗”的雅致形成强烈反差。结句“怎奈向、一缕相思,隔溪山不断”以绵延溪山象征无法逾越的情感鸿沟,余音袅袅的“不断”与开篇“夜色催更”的流逝感使全词在凄艳中透出怅惘之情。
4. 作品点评
此词终章以“怎奈向”三字作结,纵使千山万水难阻,终难断这缕相思,凝结为全词的词眼。这三个字的诘叹暗藏对命运无常的诘问与幽怨,既延续了今昔盛衰的对比,又令这份执念愈发苍凉绵长。
# 全是追思,却纯用实写。但读前片,几疑是赋也。换头再为加倍跌宕之。他人万万无此力量。
清周济《宋四家词选》
上一篇:宋·周邦彦《侧犯(大石)》
下一篇:宋·周邦彦《风流子·枫林凋晚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