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ě
huā
·
·
fēng
xiāo
yàn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2
fēng
xiāo
jiàng
hóng
lián
dēng
shì
guāng
xiāng
shè
guì
huá
liú
xiān
yún
sàn
gěng
gěng
é
xià
cháng
dàn
kàn
chǔ
xiān
yāo
xiāo
xuān
rén
yǐng
cēn
mǎn
piāo
xiāng
shè
yīn
niàn
chéng
fàng
wàng
qiān
mén
zhòu
xiào
yóu
diàn
chē
luó
xiāng
féng
chù
yǒu
àn
chén
suí
nián
guāng
shì
wéi
zhǐ
jiàn
jiù
qíng
shuāi
xiè
qīng
lòu
fēi
gài
guī
lái
cóng
xīu

译文

蜡烛在风中燃烧,夜露浸湿了花灯,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皎洁月光照着屋瓦。淡淡的云层散去,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大街小巷箫鼓喧腾,人影攒动,条条路上幽香阵阵。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有缘相逢的地方、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钟漏轻移时间不早,赶快乘车回去吧,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逐句剖析

"风销绛蜡":蜡烛在风中燃烧,

# 绛蜡:燃着的蜡烛。一作“焰蜡”。,销:一作“消”。

"露浥红莲":夜露浸湿了花灯,

# 红莲:指荷花灯。欧阳修《蓦山溪·元夕》:“纤手染香罗,剪红莲满城开遍。”一作“烘炉”。,浥:湿润,沾湿。

"灯市光相射":街市上灯光交相映射。

# 灯:一作“花”。

"桂华流瓦":皎洁月光照着屋瓦。

# 桂华:代指月亮、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

"纤云散":淡淡的云层散去,

"耿耿素娥欲下":光彩照人的嫦娥飘然欲下。

# 素娥:月中神女名嫦娥,月色白,故亦称素娥。

"衣裳淡雅":衣裳是多么精致素雅。

"看楚女纤腰一把":南国少女个个都细腰如掐。

"箫鼓喧":大街小巷箫鼓喧腾,

"人影参差":人影攒动,

# 参差:散乱不齐貌。

"满路飘香麝":条条路上幽香阵阵。

"因念都城放夜":不由想起当年京城的灯夜。

#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

"望千门如昼":千家万户张灯结彩如同白昼,

#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

"嬉笑游冶":姑娘们笑盈盈出门游赏。

"钿车罗帕":香车上不时有人丢下罗帕。

#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

"相逢处、":有缘相逢的地方、

"自有暗尘随马":必是打马相随尘土飞洒。

"年光是也":今年的京城想必依旧。

"唯只见旧情衰谢":只是我旧日的情怀已全衰谢。

"清漏移":钟漏轻移时间不早,

"飞盖归来":赶快乘车回去吧,

# 飞盖:华丽的车盖,此处指车子。

"从舞休歌罢":任凭人们去尽情歌舞玩耍。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解语花·风销焰蜡》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词作,《全宋词》和《宋词三百首》中均有收录。上片描写元宵夜花市灯如昼的奇妙景象,下片追忆京城灯节的欢腾场景,抒写节日依旧而情怀衰谢的抑郁之情。全词以元宵为经,以情思为纬。上片从“风销焰蜡”起笔,描写出夜色渐深,灯火渐盛之态。“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等句,将花市灯火的璀璨、月光的清辉描绘得绚丽多姿,营造出热闹欢快的节日氛围。“衣裳淡雅”勾勒出佳人形象,“箫鼓喧”进一步渲染节日的热闹。然而,在这繁华中。词人却触景生情。下片“因念都城放夜”回忆往昔,感慨时光流转人事变迁,最后以“旧情衰谢”直抒胸臆,流露出内心的惆怅与寂寞。全词构思精巧,以乐景衬哀情,将元宵佳节的繁华与词人自身的孤寂形成对比,体现了周邦彦词作善于融化前人诗句,音律协婉、情感细腻深沉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是宋代词人周邦彦的词作。元宵节作者在他乡感怀故人旧事,关于此词写作的地点和年代,旧有异说,两说均无确据。一是清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认为是在荆南作,与《齐天乐》同时,周济说似依据“楚女”句论;二是近人陈思在《清真居士年谱》中则认为此词在明州(今浙江宁波)作,时徽宗政和五年(1115),陈思说似依据是宋代习俗。此词应是作者后期所写,故有“旧情衰谢”之语。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咏元宵节的节令词。描绘了临安元宵夜风销绛蜡、灯市光射、桂华流瓦、箫鼓喧阗的热闹场景,又忆起汴京都城放夜时千门如昼、钿车罗帕的繁华,通过今昔景象的对照,表达了旧情衰谢的落寞与对往昔的怀念,营造出一种繁华背后的孤寂氛围。

2. 写作手法

烘托:“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通过烘托手法渲染氛围。“箫鼓喧”以声音之喧闹,“人影参差”从人群形态,“满路飘香麝”借香气弥漫,多角度烘托出元宵夜的热闹非凡、繁华盛景,同时以乐景衬哀情,与后文作者“旧情衰谢”的落寞形成反差,更凸显其内心的惆怅。虚实相生:“风销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一句运用虚实相生手法。“风销绛蜡”是眼前实景,描绘蜡烛在风中逐渐销蚀;“露浥红莲”则为虚写,红莲灯在灯烛映照下,宛如被露水沾湿。一实一虚相互映衬,既展现出元宵灯市的真实场景,又增添了梦幻般的意境,生动呈现节日的绚烂与生机。用典:“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句,巧用“月中有桂树”及白居易“山寺月中寻桂子”的典故。典故原意中,月中桂树是神话传说,桂子飘香赋予月亮美好意象。作者在此以“桂华”代月,既写出月色的光辉皎洁,又为“耿耿素娥欲下”作铺垫,将朦胧月光比拟为呼之欲下的月中仙女,让月景更具浪漫色彩与想象空间,避免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体现出构思的巧妙。

3. 分段赏析

上片开篇三句“风消焰蜡,露浥红莲,花市光相射”,紧扣元宵佳节这一特定时刻,着力描绘灯火辉煌的盛景。前两句采用分写的手法,“风消焰蜡”着重刻画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吹残、仿佛被销蚀的动态过程。这一“销”字,瞬间给人一种时光流转、热闹中暗藏消逝之感的氛围。然而,这一稍显寂寥的氛围并未延续太久,第三句“花市光相射”骤然振起,仿佛一道亮光划破了夜空。“花市光相射”总写了整个花市的灯火相互辉映、璀璨夺目的景象,展现出元宵佳节热闹非凡、灯火通明的热闹场面。这一写法与谭献在《词辨》中评周邦彦《齐天乐·秋思》起句“绿芜凋尽台城路”的“以扫为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同样,这首词的起句以“风消焰蜡”开篇,看似在描绘一种消逝之景,实则是为后面“花市光相射”的热闹繁华做铺垫。看似是一种“扫”的写法,却在不经意间为全词奠定了既热闹又暗藏变化的基调。而且,第二句“露浥红莲”巧夹在两句之间,起到了虚实相映的奇妙效果。“焰蜡”是实实在在可感的蜡烛,“露浥红莲”则带有几分虚拟、想象的意味。在灯烛的映照下,莲花灯宛如被清露沾湿,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节日的盛大装扮,更仿佛能嗅到新春的气息,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生机。这就如同孟浩然的《春晓》,诗人虽写“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给人一种雨后花落的残春之感,但实际上,诗中处处透露出鸟啭莺啼、春光正艳的消息,让人感受到“万紫千红,春色无边”的美好。周邦彦此处的“以扫为生”,既写出了节日的盛妆,又摹绘出新春的生机,别具一格。“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这三句,由灯火自然过渡到月光,展现出词人独特的想象力。“桂华”一词,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既包含了月中有桂树的典故,又让人联想到桂子飘香的美好。更重要的是,这一词汇为“耿耿素娥欲下”一句做了巧妙的铺垫。想象着嫦娥翩翩欲下,她身上自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这香气恰似桂花之香。所以,“桂华”二字并非陈词滥调,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构思。相较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词忌用替代字,觉得“桂华”代“月”有美中不足之嫌,实际上这种观点并不适用于此词。倘若将“桂”字改为“月”字,变成“月华流瓦”,读来虽表意直白,却失去了原句那种含蓄的美感和独特的韵味。原词的好就在于没有落入灯月交辉的俗套。词人先写灯火通明,已然展现出极高的工巧之能事,而后笔锋一转写月,此时的月色,不仅光辉皎洁,更因为“桂华”一词赋予了它姿容绝代、色香兼备的特质。“桂华”不仅描绘出月光如桂花般清幽、淡雅的色泽,更仿佛让读者感受到了月光中弥漫的香气,这种色香交融的描写,让月色更具感染力。就像杜甫在《月夜》中“香雾云鬟湿”,一个“香”字,让雾里的月光仿佛簇拥着云鬟的嫦娥出现在眼前,而对月怀人之情也因此不言而喻。周邦彦此处与曹植《洛神赋》中“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刻画水上女神的绰约仙姿有异曲同工之妙,皆以巧妙的笔触,将自然景象与幻想、情感相融合。“桂华”句宛如未见嫦娥之容,先闻其香,为读者营造出一种神秘、美好的氛围。紧接着“纤云散”,恰似女子轻轻搴开帷幕或揭去面纱,让明月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眼前。最后自然地引出“耿耿素娥欲下”的生动画面。倘若依照王国维的观点,不用“桂华”而直接说“月明”,那么这种充满诗意和想象的美妙场景必然会大打折扣,肯定难以呈现出如今这栩栩如生的动人场面。由此可见,周邦彦在词中运用代字并非随意为之,而是经过精心构思,其设想新奇、构思巧妙之处,正体现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上。在描绘完天上月色之后,词人的笔触并未就此停留在虚幻的意境中,而是从天上回到人间,将视角转向“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淡雅”二字既与前文的“素娥”相映衬,描绘出女子衣着的素净雅致,更突出了她们身姿的婀娜多姿。一个“看”字,仿佛将读者也带入到这热闹的场景之中,一同欣赏这些身着淡雅衣裳、身姿曼妙的楚女。“衣裳淡雅”不仅体现出女子的外在美,更暗示了她们在良辰佳节中的优雅气质和独特韵味。“萧鼓喧,人影参差”,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描写,生动地展现出大街小巷热闹的场景。箫鼓声喧闹不止,人们在灯火中穿梭,人影错落有致。这写实的描写,不仅营造出浓郁的节日氛围,更以“闹中有静”的手法,让读者在这热闹的氛围中感受到一种别样的宁静与祥和。“满路飘香麝”作为上片的小结,看似简单的一句,却隐藏着丰富的意趣。究竟是因为人间有衣裳淡雅而又馨香满路的“楚女”,引起了作者对团而明朗的皓月产生“耿耿素娥欲下”的联想和幻觉?还是用月里嫦娥来衬托或拟喻人间的姝丽?这种仙乎人乎的巧妙构思,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作者在此不再多做解释,将这一悬念留给读者去补充或设想,真可谓“耐人寻味”。这种留白的艺术手法,让整首词在虚实之间、在现实与幻想之间,增添了更多的韵味和内涵,使读者在欣赏词作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词人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下片开篇以“因念”二字引领,词人瞬间从眼前的灯节景象中抽离,思绪飘回到曾经身在都城时的元宵佳节。“都城放夜”点明了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即都城中解除夜禁的特殊时刻,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节日氛围。“千门如昼”以极为空灵概括的笔触,描绘出都城在元宵夜灯火辉煌、如同白昼的宏大景象。“千门”极言范围之广,展现出整个京城的繁华热闹;“如昼”则生动地写出了灯火通明的程度,气派十足,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紧接着,词人笔锋一转,从描绘宏观的节日景象转到对人事的描写,“嬉笑游冶”四字涵盖了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的各种活动,其中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这一描写既体现了节日中人们的欢乐与自在,也点明了当时词人是积极参与到这热闹场景之中的。而“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则将词人的笔触聚焦于男女之间的相遇场景。这里有着“晚逐香车入凤城”(张泌《浣溪沙》)的意趣,描绘出男女之间那种悄然心动、追随相随的情感氛围。柳永在《迎新春》一词里写汴京元宵景况:“渐天如水,素月当午。香径里,绝缨掷果无数。更阑烛影花阴下,少年人往往奇遇。”与周词所写意趣相同,都是展现元宵佳节的浪漫气息。不过,柳词显得朴实坦率,直言无隐,是一种直白的客观描述;而周词则委婉含蓄,相对收敛。柳词侧重于客观呈现元宵的热闹场景和男女之间的互动;周词则是从眼前风物回顾当年,在情绪表达上,从回忆中的激情澎湃到如今的克制隐忍。最终,词中流露出年华老去、“旧情衰谢”的无奈之感。尽管两词主旨有相似之处,但风调却截然不同。历来注家对“自有暗尘随马”一句常引苏味道《上元》诗中“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来解读。苏轼在《蝶恋花·密州上元》中反其意而用之,写道“更无一点尘随马”。而周词此处的用法与苏味道诗略有不同。周词的意思是,女子坐着钿车出游,当与心期男子在约定地点相遇后,车尾便有骑马的男子悄悄跟踪。“暗”字不仅形容被马蹄带起的“尘”,更蕴含着偷期密约、蹑迹潜踪的意味,这是苏味道原诗中所没有的独特解读,为这一句增添了更为深沉的情感内涵。由对往昔元宵的回忆,作者自然而然地转入对自身身世的喟叹。“年光”二句感慨时光年年流转,元宵佳节依旧,然而自己历经沧桑,早已没有昔日的情怀。曾经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一去不复返,如今只剩下对往昔的怀念和无尽的怅惘。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深夜来临,清漏声声,提醒着时光的流逝。作者再也无心欣赏灯月交辉的美景,也无心留恋追欢逐爱的风情。他急忙乘着车子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流露出一种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似乎想要尽快逃离这热闹却又让自己心生感慨的场景,任凭人们在灯节中狂欢达旦。结尾处的“从舞休歌罢”一句蕴含两重意思。其一,是说任由人们尽情纵情歌舞,欢快地度过这个夜晚,而自己已没有了这份闲情逸致。其二,是说人们即便高兴到了极点,歌舞也总有结束的时候。与其等到灯阑人散、徒留伤感地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这热闹场合,为自己保留一份余地。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因“元宵”而抚今追昔,分前后段赋之,笔势流转,一往情深。张文潜序贺方回词,谓其“满心而发,肆口而成,虽欲已焉而不得者”。论者谓深得贺词之妙,余谓此词亦然。

近代浙江省图书馆原监督(即馆长)俞陛云《宋词选释》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邦彦《句》

下一篇:宋·周邦彦《玉楼春·仙吕惆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