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芜凋尽台城路":秋景萧条,客子秋心寥落,正如杂草凋敝穷竭至极的台城,
# 台城:旧城名。本三国吴后苑城,晋成帝释改建为建康宫,为东晋和南朝的宫省所在,所谓禁城,亦称台城。故址在进南京玄武湖侧。宋洪迈《容斋随笔·续笔五》:“晋、宋健谓朝廷禁近为台,故称禁城为台城。”此处用以代指金陵古城(即今南京市)。,绿芜:长得多而乱的杂草。白居易《东南型一百韵》诗:“孤城覆绿芜”。
"殊乡又逢秋晚":身处异乡又正逢晚秋心中悲中逢悲,更添伤感。
# 秋晚:深秋。,殊乡:异乡、他乡。
"暮雨生寒":傍晚的雨生起寒意,
# 暮雨:傍晚的雨。
"鸣蛩劝织":蟋蟀的呜声似劝人机织,
# 鸣蛩劝织:蟋蟀的名声就像紧促的织布声。蛩:蟋蟀,以其声响织布机响,又名促织。唐孟郊《杂怨》诗:“暗蛩有虚织。”
"深阁时闻裁剪":间歇听闻到闺房中的女子正在赶制寒衣之声。
# 深阁时闻裁剪:化用韩偓《倚醉》诗:“分明窗下闻裁剪。”这句是说,闺房中的女子正在赶制寒衣。
"云窗静掩":云雾缭绕的窗边静静地掩着。
"叹重拂罗裀":叹息着再次轻轻拂拭那罗制的褥垫,
"顿疏花簟":很快便将那饰有花纹的竹席撤去了。
# 花簟:织有花纹图案的竹凉席。
"尚有綀囊":还好还留存着那白色的绢囊,
# 綀囊:粗丝织品做的袋子。“露萤”句:典出《晋书·车胤转》:“夏日则綀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露萤清夜照书卷":秋夜清寒,囊中的流萤还能照亮我手中的书卷。
"荆江留滞最久":我在荆江停留的时间越久,
# 留滞:搁置;阻塞。
"故人相望处":老友相对,
"离思何限":离别后的思绪无限。
"渭水西风":此时,渭水岸边正刮着瑟瑟西风,
"长安乱叶":长安城里落叶纷纷,
# 长安乱叶: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全唐诗》卷572)陈注引贾岛诗,“生”作“吹”,并云:“后人传为吕洞宾诗”。美成是否到过长安,也很难定。汲古阁本《片玉词》卷下《西河》词,有”长安道:“潇潇秋风时起云云”,但毛注云“清真集不载”。今陈元龙注本亦不载。此词真伪尚不可知。既云“空忆诗情宛转”,已明说这里引用古诗。词义尽可借指汴梁,追忆少年时在京的朋友,较”荆江留滞“更推进一层,不必拘泥于唐人原句的地名。
"空忆诗情宛转":我徒然地回忆起往昔与故友们一起吟诗唱和时那婉转美妙的诗意。
"凭高眺远":我登上高处向远方眺望。
"正玉液新篘":此时正值新酿的美酒刚刚滤好,
# 篘:漉酒竹器,亦可作动词。《唐诗纪事》卷65引杜荀鹤断句:“旧衣灰絮絮,新酒竹篘篘。“这二字叠用,却非一般的叠字,其上一字均为名词,下一字均为动词。
"蟹螯初荐":肥美的蟹螯初次品尝。
# 荐:进,进献。指把蟹端上筵席来下酒。,蟹螯:螃蟹变形的第一对脚。状似钳,用以取食或自卫。《世说新语·任诞》:“毕茂世(卓)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声。’”
"醉倒山翁":我真想像山简那样喝得酩酊大醉,
# 山翁: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之幼子,曾镇守荆襄,有政绩,好饮酒,每饮必醉。”(《世说新语·任诞》)
"但愁斜照敛":可又担心那西下的夕阳渐渐收敛了余晖。
# 斜照敛:指太阳落山。敛,收,指太阳隐没到地平线下。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怀人羁旅词。词中通过描绘萧条秋景、追忆故旧往事,将迟暮之悲、羁旅之愁与怀友之情融为一体,以迂回笔法、沉郁情感展现高超艺术水准,是清真词中的高格调作品。
2. 写作手法
烘托:“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以暮雨带来寒意、蟋蟀鸣声催促织布、深阁中不时传来裁剪声,多角度渲染晚秋的萧瑟氛围,烘托出词人孤独寂寥的心境。渲染:“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描绘台城路上绿草凋零,异乡又迎来晚秋景象,通过对衰败秋景的细致刻画,渲染出浓重的凄凉之感,奠定全词悲秋基调。用典:“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使用车胤囊萤的典故。晋代车胤家贫,夏夜无油点灯,便用白色薄绢做的袋子装萤火虫,借其光亮读书。词中写词人虽处他乡,秋夜寒凉,但仍保留綀囊,让露水中的萤火虫照亮书卷,借此典故表明自己如车胤般勤奋向学、安贫乐道,志趣高洁。化用:“渭水西风,长安叶乱”化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诗句。原句写秋风萧瑟、落叶纷飞的景象,词中借此描绘想象中汴京在西风吹拂下,落叶纷飞的情景,委婉地表达对故友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在汴京与友人吟诗唱和生活的追忆。
3. 分段赏析
上片“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开篇便勾勒出一幅秋景萧条、客子寂寥的画面。台城位于金陵,作为六朝旧都,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底蕴。自隋唐以来,文人至此常生盛衰兴废之叹,如韦庄曾感慨“六朝如梦”。此时的台城,草木凋零,尽显满目萧然之态,荒芜之景与词人内心的孤寂相互呼应。“又”字递进,强调在异乡本就惆怅,又逢晚秋时节,“众芳芜秽”,更增添了客子漂泊的愁绪,奠定了全篇深沉而略带悲凉的情感基调。“暮雨生寒,鸣蛩劝织,深阁时闻裁剪”。晚秋雨夜,寒意渐浓,词人情绪低落,更觉周遭寒意侵人。秋虫的鸣叫仿佛在催促人们织布,深阁之中,妇女已开始“寒衣处处催刀尺”(杜甫《秋兴》),着手缝制寒衣。这些客观景象层层渲染,使得秋色愈发浓重,同时也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萧瑟的氛围。“云窗静掩”起,转入对词人主观感受的描绘。“静掩”二字,凸显出环境的幽静孤寂,这种感受既是客观环境的映射,也体现出词人远离故土、客居他乡的孤独心境。“叹重拂罗裀,顿疏花簟”。正值“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撤换竹席、铺上垫褥本是平常之事,然而词人却发出“叹”声,这一叹,饱含着对时光飞逝、节候变换的惊觉。“顿疏”“重拂”的用词,细腻地透露出词人对光阴匆匆的敏感,以及对自身老大无成的喟叹。简单的生活细节,在词人笔下却成为了抒发岁月感慨的载体,体现出其敏锐的观察力与丰富的内心世界。“尚有綀囊,露萤清夜照书卷”。尽管已至晚秋,夏日用品大多闲置,但綀囊仍在,夜露中的流萤照亮书卷。此处运用车胤囊萤的典故,词人借此表明,虽有他乡漂泊、仕途坎坷之叹,却依然志在诗书,不追逐荣华富贵,不愿“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展现出修身洁行、志趣高雅的书生本色。这两句不仅丰富了词的文化内涵,更使词意从单纯的悲秋转向高雅旷达,成为上片的关键转折,也为下片的情感抒发埋下伏笔。下片转入对故人和往事的追忆。“荆江留滞最久”,据考证,周邦彦于哲宗元祐二年(1087)出任庐州(合肥)教授,至调任溧水前,约有七八年时间留滞荆州,彼时他年方三十余岁。这段经历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此时身处金陵的词人怀念荆江故旧,却从对方思念自己的角度着笔,这种写法既巧妙地传达出自己对故旧的思念,又避免了平铺直叙,言简意赅,笔法精妙。通过这种委婉的表达方式,更能体现出词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渭水西风,长安叶乱,空忆诗情宛转”,此句化用贾岛“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忆江上吴处士》)的诗意。词人遥想汴京正值西风落叶的晚秋时节,回忆往昔与二三好友风华正茂、以文会友、吟诗唱和的情景,彼时诗情婉转,欢乐无限。如今回首,往事如电光火石、幻梦浮云,徒留感慨。“凭高眺远”一句,从词意上看应置于“渭水西风”之前,这三句本是凭高眺望时想象中的景象,而从格律考量,则置于此处作为补笔,收束上文,抒发心中郁积的情愫。登高望远本是为了排遣心中的愁绪,然而看到的却是想象中故地的萧瑟秋景,更添思念之苦,体现出词人情感的细腻与复杂。“正玉液新篘,蟹螯初荐”,词人欲效仿毕茂世,一手持蟹螯,一手执酒杯,直至醉倒。“醉倒山翁”中,词人以山简自喻,尽显放诞不羁之态,看似洒脱的背后,实则是对现实无奈的逃避。但“但愁斜照敛”笔锋一转,看似突兀,实则一脉相承。词人本想借酒摆脱愁思,然而当淡淡的落日余晖洒在“绿芜凋尽”的台城道上,衰草斜阳、暮秋古道的苍茫之景,又触动了他的心弦,愁绪再次涌上心头。夕阳西下的景象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上片对光阴的感慨相呼应,进一步深化了词中珍惜寸阴的主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融合迟暮之悲、羁旅之愁与故人之情,可贵之处在于蕴含珍惜光阴之意,是清真词中的高格调作品。
# 此清真荆南作也,胸中犹有块垒。
清词人、评论家周济《四家词选》
# 此借古人之境界为我之境界者也。然非自有境界,古人亦不为我用。
近代学者王国维《人间词话》
#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说得好:“只起二句便觉黯然销魂。”
清词人陈廷焯《云韶集》
# “绿芜凋尽台城路,殊乡又逢秋晚”,伤岁暮出。结云“醉倒山翁,但愁斜照敛”,几于爱惜寸阴,日暮之悲,更觉余于言外。
清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上一篇:宋·周邦彦《华胥引·黄钟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