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东修竹密如栉":茅舍东面高高的竹林,像梳齿那样密密地排列着,
# 栉:梳齿。,修:高。,舍:竹主人陈元仰家的房舍。
"一日洗净清风来":刚刚下过一阵雨,修竹苍翠如洗,清风轻拂,摇曳多姿。
"脱巾解带坐寒碧":诗友们脱巾解带聚坐在竹林中,
# 寒碧:指竹。竹色碧而能给人以清凉之感,故以之称竹。
"置觞露饮始此回":摆上酒菜,在露天开怀畅饮还是头一回。
# 始此回:在露天的竹林中饮酒是第一回。
"平林远霭开图画":远处平展的树林在云气中像打开的画卷一样美丽,
# 霭:云气。,平林:平展的树林。
"西望群山如过马":向西望去,群山连绵起伏,像一匹匹奔腾的骏马。
"诗翁意落帆影外":那遥远的帆影之外富有迷人的魅力,引起我们浓郁的诗兴,
"孤村结庐对潇洒":在偏僻的山村隐居,周围簇拥着密密的竹林更显得清高脱俗。
# 潇洒:清高脱俗的意思,这里指竹。,庐:茅舍,指陈元仰家的房舍。
"百年奇事笑谈成":诗友们笑谈着古今的奇闻轶事,
# 谈:同“谭”。,百年:泛指很长时期。
"向来无此苍龙声":竹子从前可没有这样如苍龙吟啸的声音。
# 苍龙:指竹。
"闲身一笑直钱万":今朝大家悠闲地玩赏谈笑风生,比万贯钱还要珍贵,
# 直:同“值”。
"剜粉劖青留姓名":刮去竹杆上的粉末和青皮,把我们的小诗镌刻在上面。
# 劖:砍去。,剜:挖掉。
南宋诗人、诗论家
敖陶孙(1154~1227),南宋诗人、诗论家。字器之,号臞翁、臞庵,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庆元五年进士,历任海门主簿、漳州教授等,官终奉议郎。敖陶孙的诗针砭时政,多为古体,往往放意而行,风格雄浑深厚。敖陶孙兼擅诗评,有《诗评》一篇,品评前人诗作,以形象简约的语言精要勾勒,造语隽妙,颇受后人推许。著有《臞翁诗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田园诗。描绘了诗人在舍东竹林洗竹简后所感受到的一系列美好景象与心境,抒发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享受闲适生活的愉悦之情。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诗人描绘平整树林在远霭中若画展开,西望群山似骏马奔腾之景,借这开阔且灵动的景色,不仅展现自然之美,更透露出自身内心的开阔与对自由洒脱生活的向往,借景巧妙抒发情感。
3. 分段赏析
“舍东修竹密如栉,一日洗净清风来。脱巾解带坐寒碧,置觞露饮始此回。”详述洗竹之事及洗竹后的竹林畅饮。友人居所东侧,修竹繁茂,为使竹林疏密有致,诗人与友人们着手洗竹,削去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条。待洗竹完毕,清风毫无阻碍地穿梭于竹林间,裹挟着新斫竹子的清新气息,令人通体舒畅、心旷神怡。此情此景,引得三五好友效仿“竹林七贤”,抛开文人平日的拘谨,洒脱地“脱巾解带”,于竹林中席地而坐,摆上酒具,露天畅饮,尽享这快意时光。“平林远霭开图画,西望群山如过马。”诗人将目光投向竹林之外的景致。于竹林中浅酌的他,不经意间远眺,只见平整的树林在霭霭雾气的萦绕下,仿若一幅若隐若现的缥缈画卷。再向西望去,飘动的云朵掠过连绵群山,群山恰似奔腾的骏马,在云间驰骋。“开”与“过”二字,生动勾勒出景色的动态之美。“平林”随雾霭的聚散,变幻出不同的画面;群山在变幻莫测的云气映衬下,仿佛有了生命,灵动起来。这两个字,让景物鲜活生动,引发读者无尽遐想。“诗翁意落帆影外,孤村结庐对潇洒。”诗人将视线收回,转而抒发对友人的赞美。身处这片清幽竹林,目睹如此宜人美景,诗人不禁对结庐于孤村的友人歆羡不已。老友偏爱那“帆影”之外的僻远之地,于远离喧嚣的山村建房而居,与竹林相依相伴,真正做到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两句诗,既饱含对友人的赞誉,也流露出诗人对这般闲适生活的向往。“百年奇事笑谈成,向来无此苍龙声。闲身一笑直钱万,剜粉劖青留姓名。”描绘了诗人与朋友们在竹林中的畅谈,抒发了诗人对这种悠然自在生活的热爱。朋友们围坐一处,纵谈古今奇事,欢声笑语不绝于耳,与清风拂过竹林发出的“簌簌”声交织在一起,洒脱而飘逸,相映成趣。诗人不禁感叹:从未听过如此美妙的竹声。面对此景,诗人心中顿悟:人生若能挣脱世俗羁绊,适意地开怀一笑,其价值远超万两钱财。于是,他想把这份欢乐镌刻在竹子上,让这份美好随名字流传。诗的末两句,巧妙照应了诗题。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从诗人与朋友一同参与洗竹的劳作写起,随后依次叙述了劳动后所见之景、所感之情与所悟之理,将叙事、写景与抒情巧妙融合,其间竹子的意象不着痕迹地嵌入其中。历经历代文人的笔墨渲染,竹子早已成为一种富含鲜明人格寓意的物象,承载着清新脱俗的高尚品格。诗人因竹生情,借诗传达出对恬静、闲适生活的深切向往。
# 笔致潇洒,真是诗人之诗。
近代诗人陈衍《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