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mén

朝代:宋作者:陶弼浏览量:3
chéng
zhōng
yān
shù
绿
màn
wàn
lóu
tái
shù
yǐng
jiān
tiān
kuò
niǎo
xíng
cǎo
bēi
jiāng
shì
chén
shān
rén
guò
鹿
xún
sēng
chuán
xīn
kāng
zài
jiǔ
huán
wén
shuō
gēng
sāng
jiàn
lǐng
tóu
jīn
suì
zhēng
mán

译文

城市中的树木茂盛,连绵的树叶就像辅漫着的绿色波浪,数不尽的亭楼阁院就座落在这些树木中间。开阔的天空上有一行飞鸟在渐飞渐远,就像消失在草丛中似的,低矮的地面上,江中的河水滚滚而来,仿佛要把山岗压沉一样。军队已经把政权安定下来,现在可以去寺庙中和僧人闲聊了,商船从新康运回了酒酿。听说农业生产都已经渐渐开始,首领决定今年不会出国征讨敌人。

逐句剖析

"城中烟树绿波漫":城市中的树木茂盛,连绵的树叶就像辅漫着的绿色波浪,

# 波:《永乐大典》、陈本作漫。

"几万楼台树影间":数不尽的亭楼阁院就座落在这些树木中间。

# 几万:《永乐大典》作十里。

"天阔鸟行疑没草":开阔的天空上有一行飞鸟在渐飞渐远,就像消失在草丛中似的,

# 没:隐藏。《永乐大典》作入。,行:行列。

"地卑江势欲沉山":低矮的地面上,江中的河水滚滚而来,仿佛要把山岗压沉一样。

# 地卑江势欲沉山:这句的意思是,这一带地势本来就低,远远望去,山峦仿佛要被淹没似的。卑:低下。

"人过鹿死寻僧去":军队已经把政权安定下来,现在可以去寺庙中和僧人闲聊了,

"船自新康载酒还":商船从新康运回了酒酿。

"闻说耕桑渐苏息":听说农业生产都已经渐渐开始,

"领头今岁不征蛮":首领决定今年不会出国征讨敌人。

# 领头:一作岭头。末四句原缺,据《永乐大典》补。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碧湘门》是北宋诗人陶弼写的七言律诗,收在他的诗集《邕州小集》里。碧湘门是长沙的西城门,这首诗通过登城楼远望的角度,写了长沙城内外的夏日景色,既有自然风光,也有社会景象,展现了北宋时湘江流域的地理特点,还有战乱刚平息后的民生状况。诗的前四句用烟树、楼台、飞鸟、江势这些意象,烘托出天地广阔。其中“鸟行疑没草”“江势欲沉山”这两句,用字讲究,还借着视觉上的错觉,增强了空间的层次感。后四句转到写社会景象,写出了僧人百姓往来、商船运酒的安宁生活。尾联“领头今岁不征蛮”这句,藏着对恢复农耕、停止战事的期盼。全诗用对结格收尾,没写“远”字,可意境却很深远,体现了宋代山水诗注重写动态、写细节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陶弼(1015~1078),北宋诗人。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曾历任阳朔县主簿、县令,后知宾州、容州、钦州、邕州等,官至东上阁门使。其知晓用兵之道,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其诗多描写风土民俗,风格悲壮阔大,部分作品被评“绝似晚唐”。著有《邕州小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政治抒怀诗。描绘了碧湘门内外绿树掩楼、天阔江沉的壮丽景象,以及战后农桑复苏、停止征蛮的民生图景。展现了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统治者以民为本的期许,表达了诗人作为武将却心系苍生的仁政情怀。

2. 写作手法

比喻:“城中烟树绿波漫”一句,将城中茂密树影比作“绿波”,生动展现烟树葱茏如水波荡漾的动态美,凸显邕州城的繁茂生机。“天阔鸟行疑没草”,以飞鸟渐行渐远、似没入草丛,暗喻天地辽阔无垠,赋予画面空灵悠远之境。衬托:以动写静,“天阔鸟行疑没草”一句,“鸟行没草”是个慢过程,是动态的,用来衬托“天阔”这个静态的。要是没有“天阔”,就看不出鸟飞得远,也不会有这种错觉。这句以“天阔”开头,用意明显。

3. 分段赏析

开头两句,描绘出长沙城内夏日的美丽景色。画面的核心是树木。登上高楼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树木朦胧一片,像烟雾缭绕,所以被称为“烟树”。树木郁郁葱葱,层层叠叠,犹如水波在广阔的天地间荡漾,因此被比作“绿波”。“漫”字看起来很普通,但在这里用得特别巧妙。它让我们仿佛能看到,绿色的树木像大海一样,遍布长沙的每一个角落,甚至感觉这些绿色都要满得溢出来了。这种描写,让人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无边无际的绿色海洋之中。“几万楼台树影间”更是进一步渲染了这种氛围。“几万”说明楼台数量非常多,但这么多高大的楼台,却在树影之间若隐若现。经过这样的衬托和点缀,长沙城中“烟树”的壮丽景象就更加清晰。第三句,视线转向城外。一个“疑”字,很有韵味,表明这是远望时产生的错觉。鸟儿刚开始在天空中飞行时,还需要抬头仰视,可当它们渐渐飞向远方,虽然实际高度并没有降低,但看起来却越来越低,好像贴着地面飞行,最后消失在草丛中。“鸟行没草”是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用它来衬托“天阔”的景象。如果天空不够辽阔,就不会看到鸟儿飞得那么远,自然也不会产生这样的错觉。这句诗以“天阔”开头,想要表达的意思一目了然。古代诗人在描绘空旷辽远的意境时,往往不会把景物写得空荡荡的,而是会用一些小的点缀来衬托,比如鲍照在《芜城赋》中写“直视千里外,唯见起黄埃”,《还都道中作》里的“绝目尽平原,唯见远烟浮”,还有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等等。所以,如果作者只是简单地用几只飞鸟来衬托天空的辽阔,就显得比较普通。而他的高明之处在于,细致地描写了鸟儿越飞越远、慢慢消失的过程,让读者能从时间的变化中,更深刻地感受到景象的辽阔无边。第四句写的是远望中的湘江。王维在《山水论》里说过“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这一带地势比较低,和远处的江水相比,就好像凹进去了一样,连周围的山峦看起来都像是要被江水淹没了。“沉”字是这句诗的点睛之笔。陶弼在另一首《公安县》诗中也写过“远水欲沉城”。诗人多次用这个字来描写江水浩渺的样子,和王维《汉江临泛》中 “郡邑浮前浦”的“浮”字,虽然意思相反,但都生动地描绘出了江水的浩大之势。“欲沉”,就是快要沉下去又还没沉下去的状态,既生动地传达出了远水浩渺给诗人带来的强烈感受,又把描写的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看似平平无奇,实则精妙独特。

4. 作品点评

在句法方面,这首诗用了“对结”(后联对偶)的格式。这种结尾虽有对仗工整的好处,却容易显得呆板,所以不常见。不过作者用得很自然恰当:前两句是单行,合起来写一种景色;后两句对偶,分别写两种景色。景物的层次借助句式的变化变得清晰,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和谐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史达祖《八归·秋江带雨》

下一篇:宋·欧阳修《渔家傲·荷叶田田青照水》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