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漏城中菡萏池":在句漏城的荷花池畔,
# 菡萏池:荷花池的雅称,指北池原貌。,句漏城:古代城邑名,以产丹砂闻名。
"池边台榭半空基":池边楼阁只剩断壁残垣。
# 半空基:形容池边台榭仅存地基遗迹。
"频年太守多新额":历任太守纷纷题写新匾,
# 频年太守多新额:自注:池亭旧名不经,所因易之。新额:指地方官员新立的匾额或命名,与池亭名称更迭相关。
"异代思贤有旧碑":唯有历代贤达的旧碑。
# 异代思贤有旧碑:原注:唐罗可经略碑先怀前守凌景阳复多改名。异代:不同朝代,特指唐代。
北宋诗人
陶弼(1015~1078),北宋诗人。字商翁,永州祁阳(今属湖南)人。曾历任阳朔县主簿、县令,后知宾州、容州、钦州、邕州等,官至东上阁门使。其知晓用兵之道,能为诗,有“左诗书,右孙吴”之誉。其诗多描写风土民俗,风格悲壮阔大,部分作品被评“绝似晚唐”。著有《邕州小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以“北池”为切入点,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绘与古今变迁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对官场浮浅的讽刺,以及对贤能精神永恒的赞美。
2. 写作手法
对比:“频年太守多新额,异代思贤有旧碑”“新额”与“旧碑”的意象对比,诗人通过对比,批判了官场追求表面功绩的虚浮风气(如频繁题写新额),同时肯定了跨越时代的文化精神传承(如旧碑)。顶真:第一句“句漏城中菡萏池”的结尾字是“池”,而第二句“池边台榭半空基”的开头字也是“池”。二者通过“池”字直接衔接,形成了典型的顶真结构。这种衔接不仅使诗句在形式上更加紧凑,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内涵,是陶弼诗歌中值得关注的细节。
3. 分段赏析
首句“句漏城中菡萏池”,点明了北池的位置在句漏城,描绘出池中生长着菡萏(荷花)这一景物。“菡萏”既展现了池中的生机,也为诗歌增添了清丽的色彩,语言简洁却清晰地勾勒出北池所在的环境与核心景致。第二句“池边台榭半空基”,转向描写池边的台榭,“半空基”形象地写出了台榭的残破,地基已有一半坍塌悬空。此句通过对台榭现状的刻画,与首句的荷花池形成对比,暗含着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意味,借景物的变化传递出一种沧桑感。第三句“频年太守多新额”,聚焦于“太守”这一人物群体,“频年”“多新额”体现出历任太守频繁为北池相关建筑题写新匾额的行为。这一描写既反映了此地可能是当地官员关注的场所,也暗示了人事的更迭与变迁,语言平实却蕴含着对世事流转的观察。末句“异代思贤有旧碑”,则由“新额”转向“旧碑”,“异代”点明了时间的跨度,“思贤”揭示了旧碑存在的意义——是不同时代的人们缅怀贤能之人的见证。此句与上句的“新额”形成对比,新的匾额不断出现,而旧碑承载的对贤人的思念却跨越时代,表达了对贤德的敬仰与对历史传承的感慨,深化了诗歌的内涵。
下一篇:宋·周端臣《春归怨·越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