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ān

朝代:宋作者:释善珍浏览量:3
biān
bié
měi
tíng
suí
zuò
shuǐ
piāo
zhān
huā
piàn
fēng
zhū
luò
zhū
zhú
wǎn
qíng
shān
jiàn
yuè
chún
xiāng
nuǎn
yóu
xiàng
lái
jìng
gāo
yín
cán
méi
shàng
zhū

译文

想要离开湖边另外选择住处,每座亭子都随意坐上一小会儿。水面漂浮着鱼的泡沫,粘着花瓣,微风轻拂,蛛丝上落下露珠。竹阁在傍晚雨过天晴时,能望见越地的山峦,莼菜之乡阳光温暖,有客人到吴地游玩。这里曾经是林逋高声吟诗的地方,如今已不记得还剩下几株残梅。

逐句剖析

"欲离湖边别卜居":想要离开湖边另外选择住处,

"每亭随意坐须臾":每座亭子都随意坐上一小会儿。

"水漂鱼沫粘花片":水面漂浮着鱼的泡沫,粘着花瓣,

"风拂蛛丝落露珠":微风轻拂,蛛丝上落下露珠。

"竹阁晚晴山见越":竹阁在傍晚雨过天晴时,能望见越地的山峦,

"莼乡日暖客游吴":莼菜之乡阳光温暖,有客人到吴地游玩。

"向来和靖高吟地":这里曾经是林逋高声吟诗的地方,

"不记残梅尚几株":如今已不记得还剩下几株残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湖边》是南宋诗人释善珍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通过细腻笔触描绘了“鱼沫粘花”“蛛丝落露珠”等湖边景致,描绘了湖滨别居前的徘徊场景。尾联借林逋典故,抒发诗人的隐逸情怀。整首诗将自然景物与禅意哲思相融合,完美展现了宋代僧诗“清冷幽寂”的艺术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释善珍(1194-1277年)13岁剃度出家,16岁前往杭州接受戒律,此后陆续居住于光孝寺、承天寺等江南多地知名寺庙。这首诗可能创作于他在杭州驻足期间,诗中“竹阁”“莼乡”等意象凸显了西湖的地域特色,“和靖高吟地”则直接指向林逋在孤山隐居这一文化标志地点。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边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水漂鱼沫粘花片,风拂蛛丝落露珠”运用了意象组合手法。通过“鱼沫”“蛛丝”“残梅”等脆弱易逝的意象组合,暗合佛教“诸行无常”的思想,营造出一种微妙、短暂的氛围,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化用:“向来和靖高吟地,不记残梅尚几株”,“和靖”指的是林逋,因为他谥号“和靖先生”。“向来和靖高吟地”表明此地曾是林逋经常吟诗的地方,暗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氛围。而“不记残梅尚几株”则化用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延伸而来,诗人站在曾经林逋吟诗的地方,却不再去关注残梅还剩下多少株,可能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或者是对林逋那种高雅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追思。同时,也借这个典故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略带惆怅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欲离湖边别卜居,每亭随意坐须臾。”​​这两句诗中“欲离湖边别卜居”,直接表明诗人有离开湖边另选住处的想法,暗示可能对湖边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或有新的规划。“每亭随意坐须臾”,然而,即便有离开之意,诗人还是会随意在亭中稍作停留,“随意”“须臾”体现出诗人对湖边仍有一丝眷恋,不舍得完全离开。颔联:​​“水漂鱼沫粘花片,风拂蛛丝落露珠。”​​这两句诗细腻地描绘了湖边的自然景象。“水漂鱼沫粘花片”,水面漂浮着鱼的泡沫,还粘着花瓣,画面生动而富有情趣,展现出自然的灵动之美。“风拂蛛丝落露珠”,微风轻拂,蛛丝上的露珠落下,动静结合,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颈联:“竹阁晚晴山见越,莼乡日暖客游吴。”​​​​这两句诗中“竹阁晚晴山见越”,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在竹阁上可以望见越地的山峦,拓展了空间意境,增添了地域特色。“莼乡日暖客游吴”,莼菜之乡阳光温暖,有客人到吴地游玩,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体现出不同地方的特色与人文风情,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尾联:​​“向来和靖高吟地,不记残梅尚几株。”​​​​这两句诗中“向来和靖高吟地”,由眼前的湖边联想到曾经在此高吟的和靖先生(林逋),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记残梅尚几株”,感慨如今已不记得还剩下几株残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惋惜,深化了诗歌的怀旧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下一篇:宋·刘克庄《饮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