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离湖边别卜居":想要离开湖边另外选择住处,
"每亭随意坐须臾":每座亭子都随意坐上一小会儿。
"水漂鱼沫粘花片":水面漂浮着鱼的泡沫,粘着花瓣,
"风拂蛛丝落露珠":微风轻拂,蛛丝上落下露珠。
"竹阁晚晴山见越":竹阁在傍晚雨过天晴时,能望见越地的山峦,
"莼乡日暖客游吴":莼菜之乡阳光温暖,有客人到吴地游玩。
"向来和靖高吟地":这里曾经是林逋高声吟诗的地方,
"不记残梅尚几株":如今已不记得还剩下几株残梅。
释善珍(一一九四~一二七七《续补高僧传》作生绍兴甲寅,卒嘉定丁丑,误提前了一个甲子),字藏叟,泉州南安(今福建南安东)人,俗姓吕。年十三落发,十六游方,至杭,受具足戒。谒妙峰善公于灵隐,入室悟旨。历住里之光孝、承天,安吉之思溪圆觉、福之雪峰等寺。后诏移四明之育王、临安之径山。端宗景炎二年五月示寂,年八十四。有《藏叟摘稿》二卷。事见《补续高僧传》卷一一、《续灯正统》卷一一。释善珍诗,以日本宽文十二年藤田六兵卫刊本(藏日本内阁文库)为底本,编为一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湖边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2. 写作手法
意象组合:“水漂鱼沫粘花片,风拂蛛丝落露珠”运用了意象组合手法。通过“鱼沫”“蛛丝”“残梅”等脆弱易逝的意象组合,暗合佛教“诸行无常”的思想,营造出一种微妙、短暂的氛围,使诗歌意境更加丰富。化用:“向来和靖高吟地,不记残梅尚几株”,“和靖”指的是林逋,因为他谥号“和靖先生”。“向来和靖高吟地”表明此地曾是林逋经常吟诗的地方,暗示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雅的氛围。而“不记残梅尚几株”则化用林逋“梅妻鹤子”的典故延伸而来,诗人站在曾经林逋吟诗的地方,却不再去关注残梅还剩下多少株,可能蕴含着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感慨,或者是对林逋那种高雅生活和精神境界的追思。同时,也借这个典故营造出一种清幽、高雅、略带惆怅的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欲离湖边别卜居,每亭随意坐须臾。”这两句诗中“欲离湖边别卜居”,直接表明诗人有离开湖边另选住处的想法,暗示可能对湖边的某些方面感到不满或有新的规划。“每亭随意坐须臾”,然而,即便有离开之意,诗人还是会随意在亭中稍作停留,“随意”“须臾”体现出诗人对湖边仍有一丝眷恋,不舍得完全离开。颔联:“水漂鱼沫粘花片,风拂蛛丝落露珠。”这两句诗细腻地描绘了湖边的自然景象。“水漂鱼沫粘花片”,水面漂浮着鱼的泡沫,还粘着花瓣,画面生动而富有情趣,展现出自然的灵动之美。“风拂蛛丝落露珠”,微风轻拂,蛛丝上的露珠落下,动静结合,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妙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颈联:“竹阁晚晴山见越,莼乡日暖客游吴。”这两句诗中“竹阁晚晴山见越”,傍晚时分,雨过天晴,在竹阁上可以望见越地的山峦,拓展了空间意境,增添了地域特色。“莼乡日暖客游吴”,莼菜之乡阳光温暖,有客人到吴地游玩,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内容,体现出不同地方的特色与人文风情,使诗歌更具画面感。尾联:“向来和靖高吟地,不记残梅尚几株。”这两句诗中“向来和靖高吟地”,由眼前的湖边联想到曾经在此高吟的和靖先生(林逋),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记残梅尚几株”,感慨如今已不记得还剩下几株残梅,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物是人非的无奈与惋惜,深化了诗歌的怀旧主题。
上一篇:宋·陆游《五更读书示子》
下一篇:宋·刘克庄《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