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íng
líng

朝代:宋作者:韩驹浏览量:3
biàn
shuǐ
chí
sān
bǎi
piān
zhōu
dōng
xià
biàn
便
kāi
fān
dàn
guó
fēng
wēi
běi
níng
líng
yuè
zhèng
nán
lǎo
shù
xié
shuāng
míng
hán
huā
chuí
luò
sān
sān
máng
rán
shēn
chù
shuǐ
tiān
guāng
gòng
wèi
lán

译文

汴水奔流,日驰三百里,我的船儿向东顺流而下,还张起了白帆。清晨时离开杞国,刮着微微的北风,晚上泊舟宁陵,月亮正照着南边的舷窗。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窣窣作响,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逐句剖析

"汴水日驰三百里":汴水奔流,日驰三百里,

# 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内,流入黄河。

"扁舟东下便开帆":我的船儿向东顺流而下,还张起了白帆。

# 便:吴本、沈本作更。,扁舟:小船。

"旦辞杞国风微北":清晨时离开杞国,刮着微微的北风,

# 杞国:古国名,今河南杞县。,旦辞:清晨辞别。

"夜泊宁陵月正南":晚上泊舟宁陵,月亮正照着南边的舷窗。

"老树挟霜鸣窣窣":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窣窣作响,

# 窣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声音。

"寒花垂露落毵毵":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

# 毵毵:细长的样子。亦作“毶毶”。,垂露:露珠下滴。,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多指菊花。

"茫然不悟身何处":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

# 不悟:不知道。,茫然:犹惘然。失意的样子。

"水色天光共蔚蓝":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夜泊宁陵》是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的首、颔两联聚焦夜泊前的行船动态,以船行迅疾暗喻诗人心绪,借动态描写为后文的静泊蓄势。颈联转而铺陈夜泊时的景致,尾联则将笔触探入情感表达,余韵悠长。整首诗谋篇布局精巧,在场景刻画与文字锤炼上颇具匠心,行文流畅自然,浑然一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末南宋初诗人

韩驹(1080?~1135),北宋末南宋初诗人。字子苍,号牟阳、北窗居士,学者称陵阳先生,仙井监(今四川仁寿)人。早年从苏轼学,政和中以献赋召试舍人院,赐进士出身,除秘书省正字。因被指为苏轼之党谪降,后复召为著作郎,校正御前文籍。高宗绍兴初,知江州。韩驹工诗文,吕本中将其列入江西诗派。其写诗讲究韵律,锤字炼句,追求来历典故。苏辙评其诗类唐代诗人储光羲,黄庭坚称其“超轶绝尘”。刘克庄谓其诗“有磨淬剪截之功,终身改窜不已”。著有《陵阳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从诗题与内容推断,宋代诗人韩驹创作的这首七言律诗为南北宋之际,诗人自杞县沿汴河水路乘船而行,夜宿宁陵时触景生情所作,其确切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羁旅诗。诗歌描绘了诗人于南北宋之交自杞县沿汴河乘船夜行,停泊宁陵时的所见所感,展现出独特的旅途情思。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尾联“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诗人将自身于苍茫夜色中产生的迷惘沉醉之情,融入到“水色天光共蔚蓝”的画面中。夜色下,水天相接、一片蔚蓝,诗人借此景含蓄地寄托难以言说的情思,使情与景浑然一体,余韵悠长,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动静结合:前两联“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写船行之动,展现行程的快速;后两联“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描绘夜泊时老树、寒花等静态之景,动静交织,生动呈现夜泊前后景象。烘托:以船行的迅疾“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烘托诗人急切的心情;用“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的冷寂之景,烘托出诗人夜泊时内心的茫然与迷惘。

3. 分段赏析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两句写的是汴水奔流,舟行速度之快。首句“汴水日驰三百里”气势磅礴,展现出水流的迅猛之势;次句“扁舟东下更开帆”加一倍写快,进一步强调了船行的速度,同时也衬映出诗人的心情,为后文的静、泊作陪,以动衬静。此句似“同是行人更分首”,在一句中有进步之意。“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两句写行程的时间和地点变化。“旦辞”与“夜泊”点明时间,从早晨离开杞国,到夜晚停泊宁陵;“风微北”“月正南”描绘了不同时间的环境特点。此联写得圆活,似山谷诗法,自然流畅,且景色变化幅度大,把动态写足。“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两句是夜泊时的景色描写。“老树挟霜”“寒花垂露”选取了老树、寒花等小景,“鸣窣窣”“落毶毶”描写微小的声音与下垂的露水,营造出一种静谧、寒冷的氛围。诗句转入凝重平缓,情致悠然,把静态写足。“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两句融情于景。诗人由苍茫的夜色产生迷惘沉醉的感觉,“茫然不悟身何处”直接表达出这种迷茫;“水色天光共蔚蓝”描绘了夜间船泊水上,月光明照,蓝天映入水中的景象,以“水光山色”寄托难以表达的情思,得含蓄不尽之意。虽有人质疑“汴水黄浊,安得蔚蓝也”,但夜间分辨汴水是否黄浊并非易事,此句更重意境营造,而非写实。

4. 作品点评

韩驹身为江西诗派的重要成员,该诗派作品以布局严谨著称。《夜泊宁陵》作为其《陵阳集》中的代表之作,被吕居仁等诗人视为诗歌创作的范例,认为“可作学诗之法”(《诗林广记》引《小园解后录》)。此诗围绕诗题“夜泊”构思,以夜泊为中心谋篇布局,此即所谓“擒题”。但如果一味紧扣诗题,容易让诗歌显得呆板,因此需要采用不即不离的手法,围绕核心从侧面展开描写。值得一提的是,诗的尾联巧妙地将情感融入景色之中,诗人由苍茫夜色引发迷惘沉醉之感,进而借“水光山色”寄托难以言表的情思,颇具含蓄之美。不过,宋代曾季狸在《艇斋诗话》中提出质疑,认为汴水浑浊发黄,不应呈现蔚蓝之色。实际上,这种过于实指的解读,反而破坏了诗歌的韵味。而且,夜间船只停泊,月光映照,蓝天映入水中,水面呈现蔚蓝色也属正常;此时若要分辨汴水原本是否黄浊,反倒并非易事。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可作学诗之法。

宋吕居仁《诗林广记》引《小园解后录》

# 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晋《清平乐·图书一室》

下一篇:宋·姜夔《乌夜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