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芜古堞暮萧条":暮色下放眼望去,杂草蔓生的原野尽显萧条,
# 堞:城上的矮墙。,平芜:杂草蔓生的原野。
"归思凭高黯未消":心情黯然忧伤凭高远眺归思难消。
# 黯:黯然忧伤的心情。
"京口寒烟鸦外灭":在京口望向飘起的寒烟,乌鸦凄切飞过,
# 京口:今江苏镇江。
"历阳秋色雁边遥":夕阳下的秋色映照下雁边更显遥远。
# 边:原作过,据林序本、尹本、夏校本改。,历阳:今安徽和县。
"清江木落长疑雨":长江边上飘洒的落叶像极了落下的雨水,
# 疑雨:江边树叶坠地,发出如下雨般沙沙声。,木:原作未,据林序本、尹本、夏校本改。
"暗浦风多欲上潮":江浦色暗而风大,怕是潮汛要来。
# 多:林序本、胡本、夏校本作生。,浦:通大河的小河。
"惆怅此时频极目":频频极目远眺故乡,
"江南江北路迢迢":而终因为长江南北路途遥远而不可见。
南宋诗论家、诗人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严羽与严仁、严参并称“三严”。他论诗推崇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倡诗有“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弊病。又喜以禅喻诗,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对明、清两代诗论颇有影响。其也能诗词,诗歌主要倾向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著有《沧浪诗话》《沧浪先生吟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登临怀乡诗。此诗描绘了古城周遭满目萧瑟的景象,诗人登高俯瞰、极目远眺,借眼前景致抒发了深切的思乡怀归之情。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颈联“晴江木落长疑雨,暗浦风多欲上潮”以虚写实,落叶如雨是视觉的“虚幻”,实为暮色昏暗中视觉错位;风欲上潮是触觉的“预感”,实为江面风力渐强的体感。虚实交织间,江天暮色被赋予“雨将至而未至”“潮欲涨而未涨”的动态悬念,暗喻诗人归思的悬而未决。烘托:中间两联通过“寒烟”“秋色”“暗浦风”等冷色调意象,强化江天惨淡的意境,侧面烘托愁绪之浓重。远近结合:颔联和颈联聚焦诗人登临所见景致,运用远近结合手法展开画卷。颔联“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描绘远景,诗人极目远眺,看到京口一带寒烟在暮色中于鸦飞处消散,历阳方向秋色在天际尽头若隐若现,通过“鸦外”“雁边”暗示空间细微差异,展现远景层次。颈联则将视线从远方收回,聚焦眼前江面,描写深秋清冷江水、飘落江中的落叶以及渐强的江风等近景。远近景致相互映衬,远近交织、浓淡相宜,勾勒出一幅江天惨淡的水墨长卷,烘托出诗人内心深沉的愁思。
3. 分段赏析
首联“平芜古堞暮萧条,归思凭高黯未消”,便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古城周遭的萧索之景。扬州地处广袤平原,郊野空旷无垠。时值深秋,草木渐次凋零,目之所及,尽是一片荒芜寂寥之象。此处“堞”借指整座城墙,在辽阔荒原的映衬下,古老的城墙孤独地矗立着,宛如岁月长河中的一位沧桑老者。而此时,夜幕正悄然降临,天地间弥漫着一股清冷孤寂的气息,更添几分萧索之意。如此景象,恰似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归思”之门。漂泊异乡之人,登高远眺,本就极易勾起思乡之情,更何况眼前所见皆是这般凄清冷落的景致,怎不令人黯然神伤、愁绪满怀。这一联,无疑为全诗奠定了深沉哀婉的情感基调。中间两联,聚焦于诗人登临所见的景致,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层次分明地展开画卷。“京口寒烟鸦外灭,历阳秋色雁边遥”,镇江与扬州隔江相望,而历阳则更为遥远。诗人伫立扬州城头极目远眺,只见京口一带,袅袅寒烟在暮色中若隐若现,最终在乌鸦飞过之处渐渐消散;而历阳方向,唯余一抹淡淡的秋色,在天际尽头若即若离。此联所绘皆为远景,却又通过“鸦外”与“雁边”的巧妙暗示,展现出景致在空间上的细微差异,远近层次跃然纸上。随后,诗人的视线从远方收回,聚焦于眼前的江面。深秋的江水,色调清冷,透着丝丝寒意。片片落叶随风飘落,坠入江中,溅起晶莹的水珠,恰似点点雨滴洒落。此时,天色渐暗,江面上风力渐强,预示着涨潮的时刻即将来临。这一联写景,不仅细腻入微地描绘了自然之景,更融入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观察细致入微,为后世文人所称道。“清江木落”的清冷、“暗浦风多”的萧瑟,与上一联中几缕青烟的缥缈、一抹秋色的淡远相互映衬,远近交织、浓淡相宜,共同勾勒出一幅江天惨淡的水墨长卷,将诗人内心的愁思烘托得愈发深沉。尾联“惆怅此时频极目,江南江北路遥遥”,诗人直抒胸臆,将归思乡情推向高潮。此刻,诗人频频极目远望,试图在茫茫天地间寻得故乡的踪迹。然而,故乡远隔千山万水,被重重阻隔,渺不可见。唯有那漫漫长路,蜿蜒曲折,贯通江南江北,向着遥远的天边无尽延伸。面对此情此景,诗人心中感慨万千,惆怅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难以自抑。诗的末尾,诗人虽点明“惆怅”二字,却并未直言惆怅的缘由,而是将这一片浓浓的乡情,巧妙地隐匿于“江南江北路迢迢”的寥廓画面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显得含蓄蕴藉、韵味悠长,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是诗人回应乡里亲友的唱和之作。诗人对故乡饱含的深切思念,如同无形的丝线,在情感层面将彼此紧密相连,诗中无需赘述彼此交情,情谊已然尽显。全诗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笔触勾勒景物、抒发情感,不刻意卖弄才学,不精心雕琢字句,与常见的宋诗风格大相径庭,从中能清晰看出诗人对唐诗神韵的钟情。不过,当时诗坛已显颓势,此诗虽风格清冷高远、笔触冷峻峭拔,却少了盛唐诗歌那种雄浑壮阔、元气饱满的宏大气象。
上一篇:宋·王铚《望秋》
下一篇:宋·辛弃疾《满江红·汉水东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