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寻青莲宇":独自行走在青莲佛寺的幽径,
# 青莲宇:青色的莲花因花叶修广,青白分明,佛教中用以譬喻佛之眼睛。青莲宇就是诗题中的益上人兰若。
"行过白沙滩":脚下的白沙滩泛着细碎银光。
"一径入松雪":沿着松林间的雪径蜿蜒前行,
"数峰生暮寒":暮色中数座山峰透出清冷寒意。
"山僧喜客至":山中僧人见客至面露欣喜,
# 山僧:住在山寺的僧人。
"林阁借人看":引我步入林间佛阁赏玩古迹。
# 借人看:一作供人看。
"吟罢拂衣去":吟诵罢诗句我轻掸衣襟作别,
# 拂衣:提起或撩起衣襟。
"钟声云外残":回望处钟声自云端断续飘来。
南宋诗论家、诗人
严羽(?~?),南宋诗论家、诗人。字丹丘,一字仪卿,自号沧浪逋客,邵武(今属福建)人。一生未曾出仕,大半隐居在家乡。严羽与严仁、严参并称“三严”。他论诗推崇盛唐,重视诗歌的艺术特点,倡诗有“别材”“别趣”之说,反对宋诗议论化、散文化的弊病。又喜以禅喻诗,认为“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强调“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兴趣”,对明、清两代诗论颇有影响。其也能诗词,诗歌主要倾向王(维)、孟(浩然)冲淡空灵一路。著有《沧浪诗话》《沧浪先生吟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禅趣诗。全诗无一字直抒胸臆,却在“吟罢拂衣去”的洒脱中,透露出世事如过眼云烟的淡泊心境,与王维“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境异曲同工。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虚衬实。“数峰生暮寒”中“暮寒”本是无形之感,诗人却以实写虚,将其与“数峰”相联,借暮色中山峰的具象,衬托出寒的弥漫与真切。无形的寒意依附于有形山峰,让读者更直观感受到环境的冷寂与幽深,以虚之“寒”强化实之“峰”的萧瑟氛围。以景结情:“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诗人尽兴离去后,以悠悠钟声收尾,将悠然洒脱的心境融入钟声残响。这钟声飘荡在云外,余韵悠长,诗人不直言内心感受,而是借钟声之景,含蓄传递出超然淡泊的情感,使读者在景的余韵中,体会未尽之情,意味无穷。
3. 分段赏析
首联:“独寻青莲宇,行过白沙滩”。“独寻”二字奠定全诗孤高基调,既写诗人独往独来的洒脱姿态,亦暗含对禅门净地的虔心追寻。“青莲宇”以佛门圣物“青莲”喻寺院,青莲在佛教中象征清净无染(《华严经》云“犹如青莲不著水”),此处既指益上人栖居的禅院,亦暗示其精神境界如青莲般出淤泥而不染。“行过白沙滩”以苍茫沙岸的意象,勾勒出访寺之路的幽僻漫长。白沙在古典诗歌中常喻时空之虚幻(如李白“白沙青松拂人衣”),此处既实写地理特征,又暗含“本来无一物”的禅理——诗人跋涉的沙岸,恰似人生虚幻的隐喻。颔联:“一径入松雪,数峰生暮寒”。“一径”与“数峰”形成空间纵深感:狭窄山径蜿蜒没入松雪,既显禅院之隐秘难寻,又以“松雪”意象构建冷寂清寒的视觉图景。松树在禅宗文化中象征坚韧不拔(《景德传灯录》载赵州禅师“松根坐禅”),覆雪之松更添肃穆禅意;“暮寒”则通过温度感知传递时间流逝的苍凉,寒气既来自山间夜色,亦暗喻诗人参访过程中渐生的彻悟心境。此联以“入”字串联空间转换:从平缓沙滩到陡峭松雪,从白日跋涉至暮色四合,时空流转间完成对禅门“渐悟”过程的隐喻。颈联:“山僧喜客至,林阁借人看”。笔锋忽转,以“喜”字注入暖意,打破前文清冷氛围。然此“喜”非俗世热情,而是禅者对有缘人到来的淡然接纳。“林阁借人看”暗含禅宗“平常心是道”的哲理:山僧不以楼阁为私产,反愿与来客分享,恰似禅门公案中“赵州茶”“云门饼”的待客之道——以平常物示本真心。此联通过主客互动,在“喜”与“借”的克制表达中,展现禅者不执于外物的超脱:楼阁本为栖身之所,借予他人观览,实为破除“我执”的修行实践。尾联:“吟罢拂衣去,钟声云外残”。“吟罢”呼应首句“独寻”,完成参访的完整闭环;“拂衣去”的潇洒动作,暗含禅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智慧——诗人不贪恋寺院清幽,亦不执着于与山僧的短暂因缘。“钟声云外残”以声作结,余韵悠长:钟声既象征佛寺晨昏课诵的修行日常,又以“云外”之远暗示佛法无边的玄妙。此句化用常建“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之境,却更显空灵——钟声非但不打破寂静,反在云外回响中强化“空寂”的本体性,恰如严羽《沧浪诗话》所言“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许多诗评家认为,严羽在诗歌理论上造诣颇高,但在创作实践中,其诗作多受王维、孟浩然风格的影响。有人评价他创作时思想受限,才情不足。这首《访益上人兰若》便带有明显的王孟诗风,呈现出清雅的格调、冷寂的氛围与静谧的意境,同时运用化静为动、以虚衬实等手法。诗中“独”“青”“白”等字词,渲染出清冷之感,而“青莲”“白沙”等意象,又构建出高雅的整体意境。“一径入松雪”中,一个“入”字赋予静态山路动态之美,将景物与情思巧妙融合。“数峰生暮寒”则以虚实相生的笔法,让无形的寒意仿佛从雪中峰巅自然生发,凸显环境的幽僻。诗的结尾以钟声作结,运用以景结情之法,余韵悠长。严羽主张诗歌应追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境界,强调意境的空灵含蓄,如“空中之音,水中之月”般,让读者在言外感受无尽韵味。从这首诗的结句便能看出,严羽正试图将自己的诗学理论融入创作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