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红杏出墙头":一枝淡红的杏花探出墙头,
# 红杏:一作“红艳”。
"墙外行人正独愁":而墙外的行人正伤春惆怅。
# 行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长得看来犹有恨":看那杏花生长虽美却似含恨,
"可堪逢处更难留":我们哪里禁受得了相逢在这春去匆匆难相留的时节!
# 可堪:不堪,不能忍受。
"林空色暝莺先到":天色已晚,寂静的树林中黄鹂鸟最先归来,
# 色暝:一作“色曙”,意即天色破晓。
"春浅香寒蝶未游":春色尚早,杏花在陡峭的春寒中独自绽放,却没有蜂飞蝶舞。
"更忆帝乡千万树":这时候我更怀念长安的千万株桃浓杏淡,
# 帝乡:皇帝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长安。
"澹烟笼日暗神州":可惜暮色已经笼罩住了夕阳的光辉整个神州一片黯淡。
# 神州:旧指中国。,澹:通“淡”。
晚唐诗人
吴融(?~903),唐代诗人。字子华,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龙纪元年登进士第,官至翰林学士承旨。吴融诗文兼擅,工行楷,与韩偓、方干、贯休等人交往唱和。其诗多为纪游题咏、送别酬和之作,受温庭筠、李商隐影响,在艳丽中时含凄清之气。代表作品有《彭门用兵后经访路》《华清宫》《红白牡丹》等。著有《唐英歌诗》3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兼羁旅题材的诗。诗人途中见杏花绽放,以“红杏出墙”的明艳与“行人独愁”的孤寂对比开篇,借杏花凋零之态、黄莺蝴蝶的意象对照,以及对京城旧景的联想,托物寄兴。既描绘了漂泊异乡的孤苦愁绪,又暗含仕途失意的郁懑,更通过今昔对照抒发对京华故地的深切怀念,全诗在清丽辞藻中以乐景衬哀情,尽显晚唐士人含蓄婉约的情志,颇具温李诗风的韵致。
2. 写作手法
对比:诗中以“红杏出墙”的生机与“行人独愁”的孤寂对比,“瞑莺”与“寒蝶”的不同境遇对比,“帝乡千万树”的盛景与“澹烟笼日”的黯淡对比,通过场景反差强化情感张力,凸显诗人内心的愁绪与时代的悲慨。拟人:颔联赋予杏花以“恨”的情感,将杏花拟人化,借此委婉传递诗人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使物我情感交融。比喻:“林空色暝莺先到”以“黄莺”自喻,借黄莺在暮色中归巢的形象,比喻自身虽处落魄境地,仍如杏花历经寒冬后“锋剑出鞘”般坚守志向、等待时机展现抱负,托物寄志。联想:“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由眼前红杏联想到京城红杏,将个人情感与回忆、对朝廷的牵挂相连,拓展意境。
3. 分段赏析
首联“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诗人作此诗时的心境,与《红白牡丹》里“不必繁弦不必歌,静中相对更情多”的淡泊平静截然不同,也少了《追咏棠梨花十韵》中“不贵绡为雾,难降绮作霞”的那份洒脱豪放。开篇以“红杏出墙”和“行人正独愁”形成鲜明对照,满心的愁绪在开篇便尽情宣泄。颔联“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运用拟人手法,为娇艳欲滴的杏花赋予了情感,借此点明诗人郁闷不得志、漂泊异乡的忧思情怀。颈联“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黄莺与蝴蝶构成鲜明对比。“寒蝶未游”赞颂了杏花在春寒料峭中,不追求万枝丹彩的品性。不见采蜜的蝴蝶,唯有黄昏归巢的黄莺,诗人以黄莺自比,表明自己在落魄之时,仍会像杏花一样,历经漫长寒冬后,如利剑出鞘,昂然展现自我,无论外界多么困苦艰难。尾联“更忆帝乡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诗人由眼前春色美景,联想到往年在京城长安看到的千树万树红杏的绚丽景致,这与“澹烟笼日暗神州”形成强烈反差。薄薄的烟雾笼罩着朝阳,使得神州大地原本春色满园的景象变得一片黯淡。一个“暗”字,让本诗情感陡然升华,点明了诗人的愁怀所在,既寄托了诗人对长安生活的深刻怀念与留恋,也表明他仍心系朝廷,为朝廷的命运担忧。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开篇从杏花写到行人,再由春日景象引出内心情感,通过“红杏”与“行人”、“瞑莺”与“寒蝶”、“帝乡千万树”与“澹烟笼日”三个对比场景,逐步展开情感脉络。诗人借杏花、黄莺自喻,将惜春之情、漂泊之愁、身世之悲和对故都的怀念,如同剥笋般层层呈现给读者。情感从最初的“愁”“恨”,逐渐展现出内心的不甘与斗志,最终通过对京城繁花的追忆,将情感提升到怀念故都的高度。诗中“愁”与“游”等字词的对仗,也体现了诗句的音韵之美。整首诗无论是表现手法还是语言字句,都称得上是佳作。
# 唐人吴融的“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途中见杏花》)……一则两句之间似无任何关联;一则构不成一种完美的意境。
现代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艾治平《历代绝句精华全解》
# 诗为兴体,如义山之《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也。由所见墙内杏花引发,惜春之情,流离之感,身世之悲,故国之思,一一奔至眼前,并细腻婉曲地诉诸笔下。宋刘克庄云其“七言佳者不减致光(韩偓)”,非漫评也。
现代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纪伟《诗歌卷(三)——隋、唐、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