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得身形似鹤形":药山的高僧身形像飞鹤一般,
# 鹤形:鹤的形态,形容人似仙鹤一般清瘦俊逸,风度不凡。
"千株松下两函经":经常在大片松林下研读经书。
# 函:指的是木头盒子,匣子。
"我来问道无馀说":我去拜访,高僧没有多说什么,
# 无馀:没有剩下。
"云在青霄水在瓶":只说了一句“云在青天之上,水在瓶中”。
# 青霄:一本作“青天”。
"选得幽居惬野情":高僧选了一处幽静的地方居住,非常惬意,
# 幽居:幽静的地方居住。
"终年无送亦无迎":这里幽静的常年见不到人影。
# 终年:常年。
"有时直上孤峰顶":有时高僧会登上孤峰山顶,
# 直上:常年。
"月下披云啸一声":在皎洁的月光下伴着云彩长啸一声。
# 月:月光。
中唐散文家、思想家
李翱(772?~836?),唐代散文家、思想家。字习之,世称李文公,谥号文。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贞元十四年进士,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李翱与韩愈并称为“韩李”。他从韩愈学古文,文学主张与韩愈相似。其文风平易,古茂浑厚,详略得当。其所作《来南录》开日记体游记散文先河。他思想上颇受佛学影响,所撰《复性书》,糅合儒、佛两家之说,认为人性天生为善,性善情恶,其“复性”说对宋代理学颇有影响。《杨烈妇传》《高愍女碑》等篇均为佳作。著有《李文公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组七言绝句,也是一首赠答诗。通过通过诗歌中对药山惟俨禅师清傲风骨的描绘,以及作者与禅师交往中受到的感悟,表达了作者对药山惟俨禅师悟道精妙、风骨清傲的赞赏和对其深厚佛学修养的钦佩之情。
2. 分段赏析
第一首“练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以“鹤形”比喻高僧的身形,既写出其体态的轻盈修长,又暗含仙风道骨的超凡气质。“千株松下”的清幽环境与“两函经”的简朴修行场景,共同勾勒出高僧远离尘嚣、专注修行的画面。后两句“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诗人前来求教,高僧却未多言,仅以“云在青霄”“水在瓶”作答。云自然飘于高空,水安然盛于瓶中,看似平常的自然现象,实则暗含“顺应本真、无求自得”的禅理,含蓄而深刻地传递出修行应顺应自然、不刻意强求的境界。第二首“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直接点出高僧对幽居生活的满足,“选得”二字见出他主动选择的从容,“惬野情”则强调他与自然野趣的契合。“无送无迎”更突出其淡泊心境,不因人事往来扰动内心。“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转向动态描写:高僧独自登上孤峰,在月光下披着云霭长啸。这一场景既展现其行动的自由洒脱,又以“孤峰”“月下”的空寂意境,烘托出他远离世俗纷扰的态度。
上一篇:唐·白居易《潜别离》
下一篇:唐·释彪《宝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