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飞万里程":我的魂魄似乎已飞到万里外追随您而去,
# 魂飞万里程:说得知文天祥被害的消息后,自己的魂魄似乎已飞到万里外追随文天祥而去。
"天地隔幽明":无奈生死之间宛如天地相隔一幽一明。
# 天地隔幽明:这句是说幽明隔绝,在天地之间,自己与文天祥已被阻隔于两处,再无相见之日。幽:指阴间。明:指人间。
"死不从公死":真遗憾不能跟您一起去死,
"生如无此生":而今活着也如同没有了生命。
# 如:四库本作亦。
"丹心浑未化":您的一颗丹心仍郁结不散,
# 浑:全。,丹心:赤诚的心。文天祥有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处即用此意。
"碧血已先成":尽洒的热血却已化为碧青。
# 碧血:语出《庄子·外物》:“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常以“丹心”和“碧血”并举,称颂为国死难人。
"无处堪挥泪":找不到地方尽情挥洒我的泪水,
# 堪:可,能。,无处:因已亡国,领土已尽属元朝,故云。
"吾今变姓名":而今我只好遁迹山林隐姓埋名。
宋末元初散文家、爱国诗人
谢翱(1249~1295),宋末元初散文家、诗人。字皋羽,号晞发子,福安(今属福建)人,后迁居建宁浦城(今属福建)。元兵南下时,曾参加文天祥抗战部队,任咨议参军,入元后不仕。谢翱与文天祥并称“文谢”,与郑思肖、邓牧等遗民往来唱和。其诗以歌行知名,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宋长白在《柳亭诗话》称其诗为“在宋诗中,最为矫健”。其近体诗则沉痛含蓄,多抒写亡国悲愤,讴歌忠义气节,风格凄凉悲壮。《短歌行》《花卿冢行》《登西台恸哭记》《效孟郊体》等较有名。著有《晞发集》。
1. 写作手法
虚实结合:首联“魂飞万里程”是虚写(梦境般的想象),与“天地隔幽明”的实景(生死阻隔)结合,加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绝望。对比:颔联“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将忠臣的死得其所与自己的苟且偷生进行对比,深刻地表达出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以及自己内心的愧疚与痛苦。白描:全诗以白描见长,用简洁质朴的语言,“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无处堪挥泪”等,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却字字用血泪凝成,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读之令人泣下。
2. 分段赏析
首联“魂飞万里程,天地隔幽明”描绘了文天祥历经磨难后壮烈殉国的场景。当文天祥殉国的噩耗传来,谢翱如遭雷击,悲痛欲绝。然而,他并未直接宣泄内心的绝望,而是在极度痛苦与迷乱中,生出一个强烈的执念——跨越千山万水,奔赴万里之外的北国,与逝去的英雄见上一面。长久以来,对英雄的思念如潮水般汹涌,乍闻死讯,这样的愿望虽看似离奇,实则情理之中。“飞”字生动地勾勒出他内心的焦灼与急切,明知对方已逝,却仍怀揣着见面的痴想,这背后藏着多少深情与渴望!“魂飞万里程”,这一笔直抵悲痛深处,是情感层层递进后的“透纸之笔”。次句顺承前意,却又陡生转折。当魂魄不辞辛劳、跋山涉水抵达北国,却在无尽的哀伤与失望中猛然惊醒——所念之人已化为尘土,阴阳相隔,永无再见之日。这对跨越万里的精魂而言,无异于晴天霹雳,残酷得令人窒息。然而,这就是冰冷的现实。“飞”的急切与“隔”的绝望,在此形成强烈反差,震撼人心。颔联“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道出了谢翱的心声:忠臣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而自己苟活于世,实在了无意趣。这两句以“死”“生”相对,构成奇特对偶,情感深沉哀切,动人心弦。颈联“丹心浑未化,碧血已先成”笔锋一转,正面颂扬文天祥,抒发哀痛之情。英雄虽已带着未竟的壮志含恨离世,但他的耿耿丹心却永存人间。正因其丹心未泯,更显其碧血先洒的悲壮;正因其碧血已洒,更显其丹心未泯的可歌可泣。此联写文天祥,实则寄托了自己的悼念之情,情感深沉而悲壮。尾联“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更进一层,抒发内心隐痛。痛苦需要宣泄,尤其是长久郁结的情感。然而,在残酷的现实面前,谢翱竟找不到可以倾诉的地方。伤心之泪,只能暗自吞咽。理解了诗人“无处堪挥泪”的隐痛,便可知此后多年他浪迹天涯的缘由。末句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决心:将隐姓埋名,遁入山林,绝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语气虽平和,但忠愤之气却跃然纸上。
3. 作品点评
《书文山卷后》饱蘸深情,倾吐家国兴亡之痛。从听闻死讯、盼着重逢,到阴阳永隔、无缘再见;从壮志未竟、血染山河,到无处洒泪、决意归隐,情感百转千回。诗人落笔深沉,情至浓时,诗与泪已难分辨。作者向来精于炼字,此诗却全凭真挚动人,满纸凄婉哀伤,以白描勾勒,字字皆血泪凝就,读来令人泪湿衣襟。
# 这里的“死不从公死,生如无此生”是“我死不从公死,我生如无此生”的省略,诗人将自己的“死”、“生”与文天祥相比较,说自己死不能像文丞相那样为国殉难,活着也未能如文丞相那样胸怀故国。忠臣国士一生壮怀激烈,死也死得其所,而自己却一直苟且过活,对比是何其强烈!诗人以自己的渺小来反衬文天祥的伟岸,情感真挚,凄婉哀凉。
扬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倪晋波《唐宋诗鉴赏全典》
# 此诗确实不假雕琢,直抒胸臆,以真情动人。作者的诗歌艺术,每与李贺相近,不像同时其他许多遗民诗人那样,脱略形迹。此诗在其作品中,堪称别调。
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胡传志《宋诗精华》
# 于第三次哭祭文天祥之后,未见谢氏再有哭祭的记录。由此我们却可以想象到当时统治的残酷。像谢翱这样的爱国志士,元军是不会轻易放过的。所以“无处堪挥泪,吾今变姓名”,是个人遭遇的纪实……“程、明、生、成名”等字都是具有沉痛、慷慨之声情的阳声韵,加上诗中“魂、隔、死、从、公、生、浑心先、处、堪、挥”等字均属于哽咽、凄恻的喉音、齿音字,这就使此诗读来如同泣血吞声之悲号。楚人申包胥,为了挽救其危亡的祖国去秦求援,依秦廷而哭者七日夜。谢翱此诗,亦可以当申包胥秦廷之哭矣!
山东大学文学教授孟祥鲁《中国文学名篇鉴赏·诗卷》
上一篇:宋·陈襄《此景》
下一篇:宋·宋自逊《贺新郎·唤起东坡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