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客五六人":五六位仙人宾客,
# 仙客:原指通过系统的内丹仙学的修炼获得长生不老的神仙,或精通易经术数能够预知未来、助人趋吉避凶的半仙,这里指隐士。
"月下斗婆娑":在月光下恣意舞动身姿。
# 斗婆娑:比赛看谁的舞姿飘逸优美。斗:原作闻,据程本、陆本、四库本改。
"散影若云雾":散落的影子如同云雾般缥缈,
"遗音杳江河":遗留的乐声回荡于遥远的江河。
"其一起楚舞":其中一人跳起楚地舞蹈,
"一起作楚歌":另一人唱起楚地歌谣。
# 楚歌:楚地的舞蹈、楚地的歌曲。
"双执铁如意":双双手持铁制如意,
"击碎珊瑚柯":击碎了珊瑚雕琢的枝条。
# 珊瑚柯:珊瑚树。
"一人夺执之":有一人夺过如意把玩,
"睨者一人过":旁边斜眼旁观者踱步经过。
# 睨:斜着眼睛看。
"更舞又一人":又有一人加入旋舞行列,
"相向屡傞傞":相对而舞时身影参差交错。
# 傞傞:醉舞忘形的样子。
"一人独抚掌":唯有一人独自拍掌应和,
"身挂青薜萝":身上缠绕着青翠藤萝。
# 薜萝:薜荔和女萝,皆野生植物。
"夜长天籁绝":长夜漫漫天籁沉寂,
"宛转愁奈何":婉转的愁绪终究无可奈何。
# 宛转:谓缠绵多情,依依动人。
宋末元初散文家、爱国诗人
谢翱(1249~1295),宋末元初散文家、诗人。字皋羽,号晞发子,福安(今属福建)人,后迁居建宁浦城(今属福建)。元兵南下时,曾参加文天祥抗战部队,任咨议参军,入元后不仕。谢翱与文天祥并称“文谢”,与郑思肖、邓牧等遗民往来唱和。其诗以歌行知名,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宋长白在《柳亭诗话》称其诗为“在宋诗中,最为矫健”。其近体诗则沉痛含蓄,多抒写亡国悲愤,讴歌忠义气节,风格凄凉悲壮。《短歌行》《花卿冢行》《登西台恸哭记》《效孟郊体》等较有名。著有《晞发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化用石崇击碎珊瑚的典故与构建月下仙人狂舞的幻境,以“铁如意”为精神符号,既展现了抗元志士的悲壮抗争,又暗喻了宋室倾颓的残酷现实,更抒发了诗人对故国沦亡的锥心之痛与复国无望的苍凉哀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这一句,此句化用自《史记·留侯世家》中刘邦对戚夫人的著名场景:“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刘邦因太子刘盈势不可废,对戚夫人泣诉,戚夫人起舞,刘邦击筑而歌,而此处含义并不相通,作者将刘邦的帝王悲歌转化为遗民志士的亡国之痛,把悲凉转为悲壮,“楚舞”“楚歌”寄托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怀念。
3. 分段赏析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起笔,勾勒出一幅迷离缥缈的月夜图景。月色清冷,仙人身影摇曳如云雾,余音袅袅散入江河,形成“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的意境。此处的“仙客”实为遗民诗人的隐喻,借道教“仙人”意象暗指与文天祥共赴国难的志士。“月下”与“仙客”的对照,既渲染了超现实的空灵氛围,又暗含对故国沦丧的哀思。诗人以“平平叙来”的笔法,将历史悲剧转化为虚幻之境,为后文情感喷涌埋下伏笔。“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化用《史记》刘邦对戚夫人的典故,却颠覆原意:楚地乃屈原投江、宋室倾覆之地,“楚舞楚歌”实为对故国的招魂。舞者“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的狂态,暗藏刀光剑影——铁如意本为石崇斗富时击碎珊瑚的奢靡之物,此刻却成为砸碎南宋精致文明的暴力符号,呼应《世说新语》中“一掷千金”的荒诞与《登西台恸哭记》中“以竹如意击石”的恸哭。“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另外几位仙客的动作更为生动,一人夺过铁如意,冷眼旁观者从旁走过。争夺铁如意象征遗民内部对领导权或抗争方式的争夺;“睨者”(斜视者)代表冷漠的旁观者,映射乱世中人性的异化。“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另一人继续起舞,醉态踉跄,与人对舞不休。“傞傞”暗示遗民在复国无望中陷入盲目挣扎,抗争沦为形式,以“更舞”的重复动作,表现遗民在忠义与生存间的循环挣扎。“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一人独自鼓掌喝彩,身上缠绕着青翠的薜荔藤蔓。“独抚掌”者象征清醒的旁观者,其清醒反而成为痛苦之源;“青薜萝”既是隐士装束,又暗示与现实的疏离。结尾“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陡然逆转,将前文歌舞的喧嚣碾碎为死寂。长夜漫漫,万籁俱寂,诗人辗转反侧的不仅是个人哀思,更是整个时代的失语——文天祥就义八年,宋室遗民的恸哭被元廷铁蹄碾碎,唯余“愁奈何”的永恒诘问。此句与《登西台恸哭记》中“风冷冷,山如沐浴”的戛然而止异曲同工,以留白让读者在虚实交织中体味“国破山河在”的锥心之痛。
4. 作品点评
谢翱携友登临西台,执如意击石作楚歌,声彻林峦。此篇悼亡之作刻意避开直白叙述,全文未直书故人姓名,亦不涉具体史实,转而以登台歌舞为叙事主线。作者通过对山川形胜的工笔描摹与苍茫氛围的层层渲染,构筑出空谷回响般的朦胧意境——碎石震颤间暗藏击筑之悲,残阳荒台处隐现招魂之恸。这种以景寓情、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既规避了史实直陈的禁忌,又将山河破碎之痛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审美意象,在云遮雾绕的时空留白中,使文天祥的忠烈气节获得更为深邃的历史回响。
上一篇:宋·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
下一篇:宋·张先《系裙腰·般涉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