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tiě

朝代:宋作者:谢翱浏览量:2
xiān
liù
rén
yuè
xià
dòu
suō
sàn
yǐng
ruò
yún
yīn
yǎo
jiāng
chǔ
zuò
chǔ
shuāng
zhí
tiě
suì
shān
rén
duó
zhí
zhī
zhě
rén
guò
gèng
yòu
rén
xiāng
xiàng
suō
suō
rén
zhǎng
shēn
guà
qīng
luó
cháng
tiān
lài
jué
wǎn
zhuǎn
chóu
nài

译文

五六位仙人宾客,在月光下恣意舞动身姿。散落的影子如同云雾般缥缈,遗留的乐声回荡于遥远的江河。其中一人跳起楚地舞蹈,另一人唱起楚地歌谣。双双手持铁制如意,击碎了珊瑚雕琢的枝条。有一人夺过如意把玩,旁边斜眼旁观者踱步经过。又有一人加入旋舞行列,相对而舞时身影参差交错。唯有一人独自拍掌应和,身上缠绕着青翠藤萝。长夜漫漫天籁沉寂,婉转的愁绪终究无可奈何。

逐句剖析

"仙客五六人":五六位仙人宾客,

# 仙客:原指通过系统的内丹仙学的修炼获得长生不老的神仙,或精通易经术数能够预知未来、助人趋吉避凶的半仙,这里指隐士。

"月下斗婆娑":在月光下恣意舞动身姿。

# 斗婆娑:比赛看谁的舞姿飘逸优美。斗:原作闻,据程本、陆本、四库本改。

"散影若云雾":散落的影子如同云雾般缥缈,

"遗音杳江河":遗留的乐声回荡于遥远的江河。

"其一起楚舞":其中一人跳起楚地舞蹈,

"一起作楚歌":另一人唱起楚地歌谣。

# 楚歌:楚地的舞蹈、楚地的歌曲。

"双执铁如意":双双手持铁制如意,

"击碎珊瑚柯":击碎了珊瑚雕琢的枝条。

# 珊瑚柯:珊瑚树。

"一人夺执之":有一人夺过如意把玩,

"睨者一人过":旁边斜眼旁观者踱步经过。

# 睨:斜着眼睛看。

"更舞又一人":又有一人加入旋舞行列,

"相向屡傞傞":相对而舞时身影参差交错。

# 傞傞:醉舞忘形的样子。

"一人独抚掌":唯有一人独自拍掌应和,

"身挂青薜萝":身上缠绕着青翠藤萝。

# 薜萝:薜荔和女萝,皆野生植物。

"夜长天籁绝":长夜漫漫天籁沉寂,

"宛转愁奈何":婉转的愁绪终究无可奈何。

# 宛转:谓缠绵多情,依依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铁如意》是南宋爱国诗人谢翱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以奇崛的想象和悲怆的意象,抒写了对故国的深切追思与遗民群体的精神共鸣。全诗通过六位隐士月下狂舞的奇幻场景,暗藏历史隐喻与家国情怀。前四句​​以“仙客”“月下”开篇,营造超逸之境,实为反衬下文悲怆。​​中间四句​​通过“楚舞楚歌”“击碎珊瑚”的壮烈动作,展现抗元志士的激愤。最后四句笔锋陡转,“独抚掌”“身挂青薜萝”的孤影,与“天籁绝”的死寂相呼应,将个体悲情推向历史长河的永恒哀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末元初散文家、爱国诗人

谢翱(1249~1295),宋末元初散文家、诗人。字皋羽,号晞发子,福安(今属福建)人,后迁居建宁浦城(今属福建)。元兵南下时,曾参加文天祥抗战部队,任咨议参军,入元后不仕。谢翱与文天祥并称“文谢”,与郑思肖、邓牧等遗民往来唱和。其诗以歌行知名,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宋长白在《柳亭诗话》称其诗为“在宋诗中,最为矫健”。其近体诗则沉痛含蓄,多抒写亡国悲愤,讴歌忠义气节,风格凄凉悲壮。《短歌行》《花卿冢行》《登西台恸哭记》《效孟郊体》等较有名。著有《晞发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系作者为悼念民族英雄文天祥而作。南宋祥兴二年(1279年),文山先生兵败零丁洋,被元军执俘押解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屡遣使劝降,许以相位,赐以金帛,然文公始终铁骨铮铮,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然正气,拒不变节。至元十九年(1282年),文天祥在大都柴市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诗​​。通过化用石崇击碎珊瑚的典故与构建月下仙人狂舞的幻境,以“铁如意”为精神符号,既展现了抗元志士的悲壮抗争,又暗喻了宋室倾颓的残酷现实,更抒发了诗人对故国沦亡的锥心之痛与复国无望的苍凉哀叹。

2. 写作手法

用典:“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这一句,此句化用自《史记·留侯世家》中刘邦对戚夫人的著名场景:​​“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刘邦因太子刘盈势不可废,对戚夫人泣诉,戚夫人起舞,刘邦击筑而歌,而此处含义并不相通,作者将刘邦的帝王悲歌转化为遗民志士的亡国之痛,把悲凉转为悲壮,“楚舞”“楚歌”寄托了作者对于故国的怀念。

3. 分段赏析

“仙客五六人,月下斗婆娑”起笔,勾勒出一幅迷离缥缈的月夜图景。月色清冷,仙人身影摇曳如云雾,余音袅袅散入江河,形成“散影若云雾,遗音杳江河”的意境。此处的“仙客”实为遗民诗人的隐喻,借道教“仙人”意象暗指与文天祥共赴国难的志士。“月下”与“仙客”的对照,既渲染了超现实的空灵氛围,又暗含对故国沦丧的哀思。诗人以“平平叙来”的笔法,将历史悲剧转化为虚幻之境,为后文情感喷涌埋下伏笔。“其一起楚舞,一起作楚歌”化用《史记》刘邦对戚夫人的典故,却颠覆原意:楚地乃屈原投江、宋室倾覆之地,“楚舞楚歌”实为对故国的招魂。舞者“双执铁如意,击碎珊瑚柯”的狂态,暗藏刀光剑影——铁如意本为石崇斗富时击碎珊瑚的奢靡之物,此刻却成为砸碎南宋精致文明的暴力符号,呼应《世说新语》中“一掷千金”的荒诞与《登西台恸哭记》中“以竹如意击石”的恸哭。“一人夺执之,睨者一人过​”另外几位仙客的动作更为生动,一人夺过铁如意,冷眼旁观者从旁走过。争夺铁如意象征遗民内部对领导权或抗争方式的争夺;“睨者”(斜视者)代表冷漠的旁观者,映射乱世中人性的异化。“更舞又一人,相向屡傞傞​”另一人继续起舞,醉态踉跄,与人对舞不休。“傞傞”暗示遗民在复国无望中陷入盲目挣扎,抗争沦为形式,以“更舞”的重复动作,表现遗民在忠义与生存间的循环挣扎。“一人独抚掌,身挂青薜萝​”一人独自鼓掌喝彩,身上缠绕着青翠的薜荔藤蔓。“独抚掌”者象征清醒的旁观者,其清醒反而成为痛苦之源;“青薜萝”既是隐士装束,又暗示与现实的疏离。结尾“夜长天籁绝,宛转愁奈何”陡然逆转,将前文歌舞的喧嚣碾碎为死寂。长夜漫漫,万籁俱寂,诗人辗转反侧的不仅是个人哀思,更是整个时代的失语——文天祥就义八年,宋室遗民的恸哭被元廷铁蹄碾碎,唯余“愁奈何”的永恒诘问。此句与《登西台恸哭记》中“风冷冷,山如沐浴”的戛然而止异曲同工,以留白让读者在虚实交织中体味“国破山河在”的锥心之痛。

4. 作品点评

谢翱携友登临西台,执如意击石作楚歌,声彻林峦。此篇悼亡之作刻意避开直白叙述,全文未直书故人姓名,亦不涉具体史实,转而以登台歌舞为叙事主线。作者通过对山川形胜的工笔描摹与苍茫氛围的层层渲染,构筑出空谷回响般的朦胧意境——碎石震颤间暗藏击筑之悲,残阳荒台处隐现招魂之恸。这种以景寓情、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既规避了史实直陈的禁忌,又将山河破碎之痛升华为超越时空的审美意象,在云遮雾绕的时空留白中,使文天祥的忠烈气节获得更为深邃的历史回响。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欧阳修《踏莎行·雨霁风光》

下一篇:宋·张先《系裙腰·般涉调》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