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ūn
wǎn
shū
shān
jiā
èr
shǒu

朝代:唐作者:贯休浏览量:2
chái
mén
shǔ
fàn
xīn
shān
jiā
yān
huǒ
chūn
qíng
tíng
huā
méng
méng
shuǐ
líng
líng
xiǎo
ér
suǒ
shù
shàng
yīng
shuǐ
xiāng
táng
hēi
sēn
sēn
yuān
yāng
chì
jiā
qín
qián
cūn
hòu
lǒng
sāng
zhè
shēn
dōng
lín
西
shè
xiāng
qīn
cán
niáng
jiǎn
qián
tóng
chuī
shān
wēng
liú
宿
yòu
宿
xiào
zhǐ
西
guā
dòu
shú

译文

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庭院里的花朵被水汽笼罩,显得朦胧柔美;溪水潺潺流动,发出清脆的声响,一个小孩哭着跑出来,想要捕捉树上的黄莺。池塘水波荡漾,散发着清香,蒲草茂密葱郁,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逐句剖析

"柴门寂寂黍饭馨":柴门一片寂静屋里米饭香喷喷,

# 馨:香。,黍饭:黄米饭,唐人常以之待客。

"山家烟火春雨晴":农家炊烟袅袅春雨过后天放晴。

"庭花蒙蒙水泠泠":庭院里的花朵被水汽笼罩,显得朦胧柔美;溪水潺潺流动,发出清脆的声响,

# 泠泠:形容流水清脆的声音。,蒙蒙:形容雨点细小。

"小儿啼索树上莺":一个小孩哭着跑出来,想要捕捉树上的黄莺。

"水香塘黑蒲森森":池塘水波荡漾,散发着清香,蒲草茂密葱郁,

# 水:一作𣝡。

"鸳鸯鸂鶒如家禽":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

# 鸂鶒:水鸟名,俗称紫鸳鸯。其形大于鸳鸯,而多紫色,好并游。唐温庭筠《开成五年秋以抱疾郊野一百韵》:“溟渚藏鸂鶒,幽屏卧鹧鸪。”

"前村后垄桑柘深":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

# 深:茂盛。,桑柘:桑木与柘木。

"东邻西舍无相侵":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

# 蚕娘:农家养蚕女。

"牧童吹笛和衣浴":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

"笑指西坡瓜豆熟":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是贯休创作的描绘农村生活的七言古诗。第一首,前两句写柴门静谧、饭香扑鼻,暗指农夫抢墒春耕;后两句描绘雨后庭花朦胧、溪水泠泠,孩童啼索莺的生机景致,喜雨之情尽显。第二首,前四句由山家到周围,展现田园宁静、邻里和睦,寄托诗人理想;后四句刻画蚕娘洗茧、牧童吹笛等场景,凸显山家可爱。全诗风格健美明快,语言朴素清新,令人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贯休作为晚唐诗僧,其《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为客居乡村时的题壁诗作。这组诗创作于晚春时节,具体年份已无从考证。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写乡村田园的七言古诗,借春雨润泽后的柴门寂静、黍饭飘香之景,搭配庭花迷蒙、春水泠泠的朦胧意境,以及小儿啼索黄莺、水鸟如家禽般悠游的鲜活画面,再缀以桑柘成荫的田垄、蚕娘浣茧的溪畔、牧童笛音与浴水的欢闹,最后以山翁笑指瓜豆成熟的留客场景作结。

2. 写作手法

叠字:“寂寂”以静谧氛围暗衬农忙时节的家家无闲,从侧面透露出春雨后抢墒春耕的紧张;“蒙蒙”状写雨后庭花被水汽笼罩的朦胧之态,宛如轻纱覆花,意境温润;“泠泠”摹绘春水流动的清越之声,以声衬静更显山野空灵;“森森”极写蒲草丰茂的蓬勃长势,与“水香塘黑”相映成趣;这些叠字不仅在绘形、摹声、传情上各尽其妙,更以悠扬的韵律形成民歌般的节奏感,在晚唐绮丽诗风中注入质朴鲜活的音乐美。间接抒情:借景抒情,第一首以“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绘出雨后农家静谧温馨之景,“庭花蒙蒙”“水泠泠”的清新与“小儿啼索树上莺”的童趣,暗透对乡野生活的喜爱;借景抒情,第二首用“水香塘黑蒲森森”写池塘生机,“鸳鸯鸂鶒如家禽”见人与自然和谐,“前村后垄桑柘深”状田园丰茂,“蚕娘洗茧”“牧童吹笛”铺陈劳作与嬉乐场景,山翁留客的热情更添人情暖意。铺垫:第二首“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为“东邻西舍无相侵”做了铺垫。蒲草繁茂、水鸟安然栖息,桑柘遍布,这些景象既展现出田园的丰饶与宁静,也暗示了村民的勤劳,而这样的环境自然容易形成和睦的邻里关系,让“无相侵”显得顺理成章。烘托:第二首中,“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烘托着“东邻西舍无相侵”。蒲草丰茂、水鸟自在,桑柘遍野,这般安宁丰饶的景象,透着平和的气息,让邻里间互不侵扰的和睦氛围更显真切自然,也让这份融洽有了依托。

3. 分段赏析

第一首“柴门寂寂黍饭馨,山家烟火春雨晴”,写柴门内外一片静谧,黄米饭的香气萦绕不散,炊烟在雨后初晴的空中缓缓升起。春雨过后,农夫们忙着趁墒春耕,家中无人,“柴门寂寂”正显这份农忙。雨来得及时,天晴得及时,农人劳作也赶得及时,无需直说对春雨的喜爱,那份欣喜已藏在景象之中。“庭花蒙蒙水泠泠,小儿啼索树上莺”,描绘庭院里水汽迷蒙,庭花像蒙着轻纱般看不真切,山间流水“泠泠”作响,清脆悦耳。躲雨的鸟儿重回枝头欢唱,引得小儿走出柴门,啼哭着要捕捉树上的黄莺。这些都是春雨晴后的景致,处处透着对好雨的欢喜。树上黄莺的喧闹让小儿不停索求,更可想见田间农夫抢耕的忙碌。第一首虽写晚春山村的忙碌时节,却通篇不直接提农忙,只着力描绘宁静景象,从宁静中让人感受到农忙的气息。晚春多雨,春雨后的喜悦是农人共有的心情,诗人不写人、不抒情,单以景物传递情感,由景及人、由景及情,既贴合晚春特色,又做到短而精。正如方东树所言“小诗精深,短章酝藉”,此诗短中见精、浅中含深,景中有情、景外有人,于“澹中藏美丽”(薛雪《一瓢诗话》),在静谧中透着生机。贯休作诗善用叠字,这首也不例外。“寂寂”写出春雨晴后山村春耕大忙、家家无人的状态;“蒙蒙”描摹雨后庭花朦胧如披轻纱的情态;“泠泠”则摹写春水流动的声韵。这些叠字在造境、绘形、模声、传情上各尽其妙,读来声韵悠扬,有民歌的音乐美,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更显清新健美。第二首“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将视角从一家一户扩展到周围环境。池塘水香弥漫,蒲草茂密成林,鸳鸯、鸂鶒像家禽般自在栖息,村前村后、田垄之间桑柘繁茂。这几句虽无赞美之词,却尽显田园秀色、丰产景象与宁静气息,让人见之生爱。蒲草嫩时可食、老时可制器物,桑柘也有实用价值,植物的蓬勃生长暗含村民的辛勤培育,颂扬之意自在言外,也为“东邻西舍无相侵”做了铺垫。“东邻西舍无相侵”,在这般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中,邻里之间自然和睦相处,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的现象。诗人作为佛门人士,通过描写这样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自己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情趣,这是显而易见的。“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一口气写了蚕娘、牧童、山翁和诗人自己,在同类唐诗中颇为少见。蚕娘在前溪碧绿的水中洗茧,牧童吹着笛、和衣入水沐浴,山翁热情挽留诗人住了又住,笑着指向西坡即将成熟的瓜豆。寥寥数笔,将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与悦耳笛声写得如在眼前,蚕娘的丰收之喜、牧童的顽皮之态、山翁的淳朴好客跃然纸上,诗人的流连忘返也可想而知。末句“熟”字绘出丰收在望之景,与前文的蒲草、桑柘呼应,让人满心欢喜,全诗至此收尾,余味悠长。

4. 作品点评

相较于晚唐诗坛普遍呈现的典雅雕饰、绮丽纤弱之风,贯休的诗作以明快清新、朴素康健的美学特质独树一帜。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精准指出“贯休诗中多新句,超出晚唐”,此论堪称独具慧眼——其诗摒弃时俗的藻绘堆砌,以本色笔触写世间万象,于晚唐颓靡诗风中开辟出刚健鲜活的审美路径,恰如寒梅破雪,自成高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两首诗以清丽的笔墨描绘出优美的田园风俗画。晚唐社会动荡不安,这样一个景色秀丽、生活宁静、物产丰富的地方,不啻是一处世外桃源。当然,也寄托了诗人作为一个佛门弟子的理想。全诗语言清新、明快,一改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令人耳目一新。诗的用韵,或邻韵相押,一韵到底;或先平后仄,因意转换,与时人迥异其趣。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江楼月》

下一篇:唐·顾况《江上》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