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淡清虚即是家":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
"何须须占好烟霞":何须占据胜水名山。
#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
"无心于道道自得":无心求道便是得道,
"有意向人人转赊":有意结交人倒疏远。
# 赊: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风吹繁花飘如织锦,
# 文锦:有纹彩的丝织品,文通“纹”。
"砌横流水玉琴斜":阶前流水清似弹琴。
# 玉琴:美玉装饰的琴,此泛指装饰精美的琴。,砌:台阶。
"但令如此还如此":我愿如此直至永远,
"谁羡前程未可涯":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 涯:本指水边。此处指边际,极限。,羡:羡慕。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禅理诗。诗歌描绘了野居生活中的闲适景象,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通过自然之景与生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禅道自然任运的理解,以及对高淡清虚、自在随性生活的追求,体现出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到的禅趣与怡然自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描绘了微风拂花、落花如锦,阶前流水似玉琴横斜的画面,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氛围。通过这一自然之景,诗人将自己对自然任运的禅道感悟融入其中,借景抒发了对这种野居生活的喜爱,以及追求心灵如同自然般自在、不受世俗羁绊的心境,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点明主旨,指出高淡清虚之处便是心灵的归宿,无需刻意追求那美好的烟霞之景,表达了对修行本质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才是关键,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对环境的依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进一步阐述修行的真谛,表明无心求道反而能自然得道,而有意去迎合他人,却会离道越来越远。此句从修行的角度,揭示了一种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的哲理,体现出对修行中执着与妄念的反思。“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为写景之句,生动描绘了微风轻触,美丽的花朵如文锦般飘落,阶前流水横斜,犹如玉琴般优美的画面。以自然山水的自由无羁,暗示修禅需像自然万物般随性自在,表达出对自然状态的向往,也体现了禅修中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再次强调自己的心境,只要能保持当下这种自在随性的生活状态,便不再羡慕那前途的广阔无垠。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淡泊宁静生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尘世功名的超脱情怀。
4. 作品点评
《野居偶作》展现唐代禅修文化与淡泊心境。写作特色鲜明,语言质朴,“无心于道道自得”等句富含禅理,对仗精妙。
上一篇:唐·杜牧《街西长句》
下一篇:唐·齐己《苦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