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zuò

朝代:唐作者:贯休浏览量:1
gāo
dàn
qīng
shì
jiā
zhàn
hǎo
yān
xiá
xīn
dào
dào
yǒu
xiàng
rén
rén
zhuǎn
shē
fēng
chù
hǎo
huā
wén
jǐn
luò
héng
liú
shuǐ
qín
xié
dàn
lìng
hái
shuí
xiàn
qián
chéng
wèi

译文

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何须占据胜水名山。无心求道便是得道,有意结交人倒疏远。风吹繁花飘如织锦,阶前流水清似弹琴。我愿如此直至永远,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逐句剖析

"高淡清虚即是家":高淡清虚是心灵的家园,

"何须须占好烟霞":何须占据胜水名山。

# 烟霞:即山水胜景。隐居之人往往酷爱山水,有烟霞痼疾。

"无心于道道自得":无心求道便是得道,

"有意向人人转赊":有意结交人倒疏远。

# 赊:远。

"风触好花文锦落":风吹繁花飘如织锦,

# 文锦:有纹彩的丝织品,文通“纹”。

"砌横流水玉琴斜":阶前流水清似弹琴。

# 玉琴:美玉装饰的琴,此泛指装饰精美的琴。,砌:台阶。

"但令如此还如此":我愿如此直至永远,

"谁羡前程未可涯":不慕世人灿烂前程。

# 涯:本指水边。此处指边际,极限。,羡:羡慕。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野居偶作》是唐末五代时期画僧贯休创作的七言律诗。诗歌围绕野居生活,将说理与写景相融合,既描绘了高淡清虚的生活环境、风拂落花与流水横斜的自然景致,又阐述“无心于道”的禅理,表现出诗人在野居生活中对禅道的感悟与禅趣的体会,以及对这种闲适生活的怡然自得。写作上,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开篇直陈观点,以对比点明禅理,借景抒发情感。全诗禅意深远,通过自然之景与生活感悟,将禅理融入诗中,展现出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唐末五代时期,佛教思想盛行,修道方式与入道门径众多,但终归以得道为目的。当时的佛学经典如《维摩诘经》倡导“心净国土净”,《坛经》主张“直心是道场”,强调修心对得道的重要性。画僧贯休深受这种思想影响,他认为修心不必局限于名山胜水,处处皆可修行。在这样的思潮下,贯休随意择一野居之地生活,将自己对禅道修行的感悟融入生活,有感而发创作了《野居偶作》,以此抒发对高淡清虚心境的追求与自在随性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禅理诗。诗歌描绘了野居生活中的闲适景象,将说理与写景相结合,通过自然之景与生活感悟,表达了诗人对禅道自然任运的理解,以及对高淡清虚、自在随性生活的追求,体现出诗人在野居生活中体味到的禅趣与怡然自得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诗人描绘了微风拂花、落花如锦,阶前流水似玉琴横斜的画面,营造出清幽、闲适的氛围。通过这一自然之景,诗人将自己对自然任运的禅道感悟融入其中,借景抒发了对这种野居生活的喜爱,以及追求心灵如同自然般自在、不受世俗羁绊的心境,情景交融。

3. 分段赏析

“高淡清虚即是家,何须须占好烟霞”点明主旨,指出高淡清虚之处便是心灵的归宿,无需刻意追求那美好的烟霞之景,表达了对修行本质的深刻理解,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淡泊才是关键,体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对环境的依赖,更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无心于道道自得,有意向人人转赊”进一步阐述修行的真谛,表明无心求道反而能自然得道,而有意去迎合他人,却会离道越来越远。此句从修行的角度,揭示了一种顺其自然、不刻意为之的哲理,体现出对修行中执着与妄念的反思。“风触好花文锦落,砌横流水玉琴斜”为写景之句,生动描绘了微风轻触,美丽的花朵如文锦般飘落,阶前流水横斜,犹如玉琴般优美的画面。以自然山水的自由无羁,暗示修禅需像自然万物般随性自在,表达出对自然状态的向往,也体现了禅修中与自然相融的境界。“但令如此还如此,谁羡前程未可涯”再次强调自己的心境,只要能保持当下这种自在随性的生活状态,便不再羡慕那前途的广阔无垠。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满足以及对淡泊宁静生活的追求,传达出一种对尘世功名的超脱情怀。

4. 作品点评

《野居偶作》展现唐代禅修文化与淡泊心境。写作特色鲜明,语言质朴,“无心于道道自得”等句富含禅理,对仗精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杜牧《街西长句》

下一篇:唐·齐己《苦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