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太古色":层层叠叠的山峦透着远古的苍劲色泽,
# 太古色:指苍翠的山色。
"濛濛花雨时":细雨如花瓣般迷蒙飘落。
"好峰行恐尽":贪恋着秀美的山峰前行,总担心美景会走到尽头,
# 峰:一作山。
"流水语相随":唯有流水潺潺,像在低声絮语般一路相伴。
"黑壤生红黍":黑色的土地上生长着泛红的黍米,
# 黍:一作朮。
"黄猿领白儿":黄色的猿猴领着白色的幼崽。
"因思石桥月":因思念石桥边的明月,
"曾与故人期":曾与老友约定在那里相聚。
# 期:预约会晤时间。,故:一作道。
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诗僧、画家。俗姓姜,字德隐,号禅月大师,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唐天复间入蜀,蜀主王建称他“禅月大师”。贯休与陈陶、方干、李频等众多诗人交往唱酬,多奇思奇句,部分作品能反映社会现实。善画水墨罗汉及释迦弟子诸像,笔法坚劲,形象夸张,世称“梵相”,存世《十六罗汉图》传为其作。兼善草书,号曰“姜体”,时人比之为阎立本、怀素。著有《禅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春日山峦层叠苍翠、花雨濛濛的迷离景致,展现了峰壑流水相映成趣的动态画面与黑壤红黍、黄猿白儿的鲜的春山意境,表达了诗人漫步春山时对自然之美的深切体悟,以及由眼前景触发对旧友石桥月下之约的追忆与怅惘情怀。
2. 写作手法
对比:黑壤生红黍”中“黑”与“红”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土壤肥沃与作物生机的视觉反差;“黄猿领白儿”以“黄”与“白”的色彩碰撞,描绘动物亲子互动的鲜活画面。两处色彩对照增强了画面的视觉效果。象征:“重叠太古色”中,“太古色”既指山峦苍翠的古老色泽,亦象征自然超越时空的亘古生命力,暗含诗人对自然恒久之美的敬畏。动静结合:“重叠太古色”写山峦层叠的静态轮廓,“濛濛花雨时”则描绘花瓣飘落的动态雨景,以静衬动,赋予画面生动感。“好峰行恐尽”刻画山峰耸立的稳固形态,“流水语相随”写溪水的流动声响,形成“山静水动”的呼应,强化自然界的和谐韵律。
3. 分段赏析
首联“重叠太古色,濛濛花雨时”“重叠太古色”写山峦层叠,苍翠深邃,仿佛蕴含远古自然的原始生命力;“濛濛花雨时”则描绘春雨霏霏、花瓣飘落的朦胧景致。古”与“今”、“静”与“动”,既展现山色的亘古永恒,又赋予其春日的生机,为全诗奠定寂静的基调。颔联“好峰行恐尽,流水语相随”此联以行旅者视角展开动态描写。“好峰行恐尽”写诗人行走山间,唯恐错过每一处奇峰美景,凸显春山景致的丰富;“流水语相随”则拟人化,将其潺潺声比作低语相伴,既写出山泉流淌的轻快韵律,又暗含诗人与自然对话的悠然心境。“恐尽”和“相随”,强化了人与山水的互动感。颈联“黑壤生红黍,黄猿领白儿”此联聚焦山间细节,以色彩对比勾勒田园野趣。“黑壤生红黍”写肥沃黑土中生长着鲜红的黍苗,凸显土地的丰饶与生命的鲜活;“黄猿领白儿”描绘黄毛猿猴带领白色幼崽的温馨场景,既展现山林动物的灵性,又暗含生命繁衍的喜悦。两句通过“黑与红”“黄与白”的色彩描绘,构成一幅非常养眼的山野画卷。尾联“因思石桥月,曾与故人期”此联由眼前实景转入回忆联想。“因思石桥月”写诗人由山间月色联想到曾与友人相约的石桥夜景;“曾与故人期”则点明昔日与故人约定的情谊。此联以“月”为情感纽带,将当下春山行旅与往昔友情相勾连,在实景与回忆的交织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与时光流逝的怅惘,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被评价为"行文舒徐有致,令千年后的读者仍可感知春山静谧之致"(据2024年诗歌赏析资料),其以景语承载情思、融情入景的表现方式,鲜明地反映了唐代山水诗向抒情诗递嬗的过渡性特点。
上一篇:唐·耿湋《春日即事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