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发为夫妇":我们成为结发夫妻,
"于今十七年":到如今一共有十七年。
# 十七年:梅尧臣与其夫人谢氏于天圣六年(1028)结婚,至庆历四年(1044)妻子去世,一共十七年。
"相看犹不足":互相厮守还嫌不够,
"何况是长捐":何况现在是永远失去。
# 长捐:这里指永远失去。捐,抛弃,舍弃,丢弃。
"我鬓已多白":我鬓发已多见斑白,
# 鬓:本指耳边的头发,这里代指头发。
"此身宁久全":这肉身还能坚持多久。
# 宁:难道。
"终当与同穴":与你同穴为期不远,
# 同穴:同葬。
"未死泪涟涟":未死时还是涕泪涟涟。
# 涟涟:泪流不止的样子。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悼亡诗。诗中回顾了诗人与妻子结发十七年的时光,抒发了妻子突然离世后,自己内心巨大的悲痛,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感慨,还表达了死后愿与妻子同穴的深情。整首诗以质朴平实的语言,层层深入地展现出诗人对亡妻真挚浓烈的思念之情。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未死泪涟涟”等句,直接抒发了诗人与妻子相处时总觉不够,面对妻子突然长逝的悲痛,以及当下思念至深、泪水不止的哀伤之情,情感真挚浓烈。对比:将往昔与妻子相伴“相看犹不足”的幸福时光,和如今妻子“长捐”后自己的孤独悲痛进行对比,凸显出妻子离世对诗人造成的巨大打击,强化了悼亡的哀伤之情。
3. 分段赏析
“结发为夫妇,于今十七年”:语言质朴自然,以简洁的叙述,点明与妻子结为夫妇已有十七年,为全诗奠定了回忆与深情的基调,看似平淡的话语中饱含着岁月沉淀的情感。“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相看犹不足”生动体现出夫妻间深厚的爱意,相处总觉不够。“何况是长捐”则陡然转折,将妻子突然离世的悲痛凸显出来,通过前后情感的强烈反差,强化了诗人内心的哀伤。“我鬓已多白,此身宁久全”:从自身的衰老(鬓已多白)联想到生命难以长久保全,在悼亡妻子的情境下,增添了一种生命无常的感慨,使情感更加深沉复杂。“终当与同穴,未死泪涟涟”:“终当与同穴”表达了诗人对死后能与妻子同葬的心愿,展现出他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未死泪涟涟”则描绘出当下活着的自己,因思念妻子而泪水不止的画面,将悲痛之情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悼亡三首(其一)》是梅尧臣悼亡诗中的佳作。从内容上,以质朴的语言,围绕夫妻间的深厚情感展开,从回顾相伴岁月,到妻子离世的悲痛,再到自身感慨及对死后同穴的祈愿,情感真挚且层层递进。在表现手法上,运用透过一层等技巧,强化情感的表达,如“相看犹不足,何况是长捐”,将哀伤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其语言风格平实自然,却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让读者深切感受到诗人对亡妻的思念与眷恋,在古代悼亡诗领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价值,为后人展现了真挚动人的夫妻情感。
# (1)古诗写夫妇之情而工者尤少。盖梅人品高,感情真,与那些熏心富贵者固不相同。 (2)其一与放翁之“此身行作稽山土”,皆从《毛诗》来。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
# 潘岳《悼亡》,最为著名,但其中除“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等数语外,无沉痛语。元稹《遣悲怀》,写“贫贱夫妻百事哀”,颇能动人;但“俸钱百万”、“营奠营斋”却是官僚口吻。只有梅尧臣此诗,最真挚、最纯洁,当为千古第一。
近代李元强《宋诗鉴赏辞典》
上一篇:宋·张耒《莎鸡》
下一篇:宋·许表时《项羽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