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觉不知雪":睡醒后不知下了大雪,
# 觉:醒。
"但惊窗户明":只吃惊窗户被照得如此明亮。
# 但:只,唯。
"飞花厚一尺":推窗一看,飞舞的雪花已在地上积有一尺厚,
# 花:指雪花。
"和月照三更":辉映着月光,使三更时分格外冷清。
# 三更:古代计时,一夜分为五更。由打更人敲击鼓梆等向人们报更。三更正值半夜。,和月:柔和的月光。
"草木浅深白":草和树木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
# 草木浅深白:意谓草木不论矮的高的,望去皆成白色。
"丘塍高下平":山丘田埂也都被雪遮盖得一样平。
# 塍:田间的十埂。,丘:指小土山。
"饥民莫咨怨":饥饿的人们哪,莫要叹气抱怨,
# 咨怨:叹息,怨恨。
"第一念边兵":在这样的时候,首先要想到那些辛苦戍边的士兵。
# 边兵:守边的士兵。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尤袤(1124?~1193),南宋诗人。字延之,号遂初居士,谥文简,祖籍常州无锡(今属江苏)。绍兴进士,曾任泰兴令、江东提举常平等,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尤袤博极群书,记忆力尤强,时人呼为“尤书橱”。其诗学江西派,风格平淡,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代表作品有《送提举杨大监解组西归》《落梅》。清人辑有《梁溪遗稿》。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讽喻诗,全诗以雪为镜,映照出两个世界:雪的晶莹对应着将士的赤诚,雪的酷寒对应着百姓的饥寒。末句“莫咨怨”的劝解,实则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尖锐质问。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这两句由眼前大雪铺天盖地的景象,联想到饥寒交迫的百姓和戍守边关的士兵,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与边塞将士的深切关怀。雪景的壮美与苍凉触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对比:“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此句将“饥民”和“边兵”的状况进行对比。“饥民”在雪夜面临饥饿困苦,可能会产生咨怨之情;而“边兵”则处于更为艰难、危险的境地,承担着守卫边疆的重任。通过这种对比,既展现出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也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心系家国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睡觉不知雪,但惊窗户明”两句描写诗人初醒时的感受。前句以“不知”表现雪落无声的静谧,后句通过视觉突变侧面烘托雪势之大。这种从主观感受入手的写法,避免了直接描写的平庸,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含蓄的审美趣味。颈联: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两句运用夸张与映衬手法表现雪景。“飞花”喻雪既显轻盈之态,“厚一尺”的夸张又强调积雪之深。后句将皎洁月光与雪光交融的景象定格在三更时分,组合营造出清冷寂寥的意境,体现了宋代诗歌精于锤炼字句的特点。颔联:“草木浅深白,丘塍高下平”两句采用俯视视角展现雪后地貌变化。前句通过“浅深白”表现积雪随植物形态产生的层次感,后句用“高下平”突出大雪抹平地势的视觉效应。这两句对仗工整,以简练笔触完成全景式描述,显示出诗人观察自然的细致。尾联:“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两句转入社会关怀的议论。前句“莫咨怨”看似劝慰饥民,后句突然转折揭示边防将士的更大艰辛,在对比中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结尾升华主题的手法,既延续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士人精神,也反映出南宋边患频繁的时代背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雪抒怀,由景入情,在描绘雪夜清冷之景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全诗以雪为媒,将个人感悟升华为家国情怀,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心系天下的精神境界。这种由小见大、由景及情的写法,既保持了诗歌的审美意趣,又彰显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读来令人深思。
# 见雪而念民之饥,常事也。今不止民饥,又有边兵可念。欧阳诗:“可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以此忤晏相意,而晏相亦坐此罢相。然则凡赋咏者,又岂但描写物色而已乎?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此论正大,能见诗之本原。描写物色,便是晚唐小家。处处着论,又落宋人习径。宛转相关,寄托无迹,故应别有道理在。起得超脱。有为而作,便觉深厚。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诗须善学风体。风人之诗,深于比兴。兴则宛转相关,景中即有情在。比则寄托无迹,赋物即是写人。晓岚所言,道在是耳。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 首两句超脱。五六两句,“正是厚一尺”的雪景。末两句虽是平常的感慨,亦见得当时饥民多,边兵苦。
近现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 语言平淡,但情深味浓。
不详浙江省杭州农业学校基础学科主任钱学增《宋诗三百首》
# 此诗写景真、写情深,不失风人悲时悯人之旨。从五律技法看,亦显得属对自然,不见锤炼之痕。
不详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于盛庭《宋诗精华》
上一篇: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仇远《跨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