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uě

朝代:宋作者:尤袤浏览量:3
shuì
jué
zhī
xuě
dàn
jīng
chuāng
míng
fēi
huā
hòu
chǐ
yuè
zhào
sān
gēng
cǎo
qiǎn
shēn
bái
qiū
chéng
gāo
xià
píng
mín
yuàn
niàn
biān
bīng

译文

睡醒后不知下了大雪,只吃惊窗户被照得如此明亮。推窗一看,飞舞的雪花已在地上积有一尺厚,辉映着月光,使三更时分格外冷清。草和树木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山丘田埂也都被雪遮盖得一样平。饥饿的人们哪,莫要叹气抱怨,在这样的时候,首先要想到那些辛苦戍边的士兵。

逐句剖析

"睡觉不知雪":睡醒后不知下了大雪,

# 觉:醒。

"但惊窗户明":只吃惊窗户被照得如此明亮。

# 但:只,唯。

"飞花厚一尺":推窗一看,飞舞的雪花已在地上积有一尺厚,

# 花:指雪花。

"和月照三更":辉映着月光,使三更时分格外冷清。

# 三更:古代计时,一夜分为五更。由打更人敲击鼓梆等向人们报更。三更正值半夜。,和月:柔和的月光。

"草木浅深白":草和树木都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

# 草木浅深白:意谓草木不论矮的高的,望去皆成白色。

"丘塍高下平":山丘田埂也都被雪遮盖得一样平。

# 塍:田间的十埂。,丘:指小土山。

"饥民莫咨怨":饥饿的人们哪,莫要叹气抱怨,

# 咨怨:叹息,怨恨。

"第一念边兵":在这样的时候,首先要想到那些辛苦戍边的士兵。

# 边兵:守边的士兵。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雪》是南宋诗人尤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此诗以雪夜为背景,前四句聚焦自然景象:首联以“睡觉不知雪”切入,通过“窗户明”的细节暗示雪势之大,暗含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感知;颔联“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以夸张笔法写积雪之深,月光与雪光交映,营造出清冷幽寂的意境。后四句转入现实关怀:颈联“草木浅深白,丘塍高下平”以工整对仗描绘雪后原野的苍茫,草木与田埂皆被白雪覆盖,消弭了地势差异;尾联笔锋陡转,由景及人,借“饥民莫咨怨”的劝诫,将视角引向戍边将士的艰辛,既流露对民间疾苦的体察,又暗含对家国危难的忧思。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雪景,语言平实却凝练传神,通过“静夜飞雪”与“苍生疾苦”的对照,在自然之美中注入深切的人文关怀,展现了诗人对生命平等的思考与对和平的渴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尤袤(1124?~1193),南宋诗人。字延之,号遂初居士,谥文简,祖籍常州无锡(今属江苏)。绍兴进士,曾任泰兴令、江东提举常平等,官至礼部尚书兼侍读。尤袤博极群书,记忆力尤强,时人呼为“尤书橱”。其诗学江西派,风格平淡,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齐名,称“中兴四大家”,亦作“南宋四大家”。代表作品有《送提举杨大监解组西归》《落梅》。清人辑有《梁溪遗稿》。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尤袤此诗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据考,诗人在任期间常怀忧民之心,此篇乃其夜半梦回,忽见窗外飞雪,遂起而挥毫,既悯饥民之苦,复忧戍卒之寒,一片仁心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边塞讽喻诗​​,全诗以雪为镜,映照出两个世界:雪的晶莹对应着将士的赤诚,雪的酷寒对应着百姓的饥寒。末句“莫咨怨”的劝解,实则是诗人对统治者的尖锐质问。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这两句由眼前大雪铺天盖地的景象,联想到饥寒交迫的百姓和戍守边关的士兵,体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与边塞将士的深切关怀。雪景的壮美与苍凉触发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对比:“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此句将“饥民”和“边兵”的状况进行对比。“饥民”在雪夜面临饥饿困苦,可能会产生咨怨之情;而“边兵”则处于更为艰难、危险的境地,承担着守卫边疆的重任。通过这种对比,既展现出不同群体的生存状态,也体现出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以及心系家国的情怀。

3. 分段赏析

首联:“睡觉不知雪,但惊窗户明”两句描写诗人初醒时的感受。前句以“不知”表现雪落无声的静谧,后句通过视觉突变侧面烘托雪势之大。这种从主观感受入手的写法,避免了直接描写的平庸,体现了宋代诗人追求含蓄的审美趣味。颈联:飞花厚一尺,和月照三更”两句运用夸张与映衬手法表现雪景。“飞花”喻雪既显轻盈之态,“厚一尺”的夸张又强调积雪之深。后句将皎洁月光与雪光交融的景象定格在三更时分,组合营造出清冷寂寥的意境,体现了宋代诗歌精于锤炼字句的特点。颔联:“草木浅深白,丘塍高下平”两句采用俯视视角展现雪后地貌变化。前句通过“浅深白”表现积雪随植物形态产生的层次感,后句用“高下平”突出大雪抹平地势的视觉效应。这两句对仗工整,以简练笔触完成全景式描述,显示出诗人观察自然的细致。尾联:“饥民莫咨怨,第一念边兵”两句转入社会关怀的议论。前句“莫咨怨”看似劝慰饥民,后句突然转折揭示边防将士的更大艰辛,在对比中体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这种结尾升华主题的手法,既延续了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士人精神,也反映出南宋边患频繁的时代背景。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借雪抒怀,由景入情,在描绘雪夜清冷之景的同时,流露出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全诗以雪为媒,将个人感悟升华为家国情怀,体现了宋代士大夫心系天下的精神境界。这种由小见大、由景及情的写法,既保持了诗歌的审美意趣,又彰显了知识分子的责任担当,读来令人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见雪而念民之饥,常事也。今不止民饥,又有边兵可念。欧阳诗:“可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以此忤晏相意,而晏相亦坐此罢相。然则凡赋咏者,又岂但描写物色而已乎?

元方回《瀛奎律髓汇评》

# 此论正大,能见诗之本原。描写物色,便是晚唐小家。处处着论,又落宋人习径。宛转相关,寄托无迹,故应别有道理在。起得超脱。有为而作,便觉深厚。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

# 诗须善学风体。风人之诗,深于比兴。兴则宛转相关,景中即有情在。比则寄托无迹,赋物即是写人。晓岚所言,道在是耳。

清许印芳《瀛奎律髓汇评》

# 首两句超脱。五六两句,“正是厚一尺”的雪景。末两句虽是平常的感慨,亦见得当时饥民多,边兵苦。

近现代古典文学家金性尧《宋诗三百首》

# 语言平淡,但情深味浓。

不详浙江省杭州农业学校基础学科主任钱学增《宋诗三百首》

# 此诗写景真、写情深,不失风人悲时悯人之旨。从五律技法看,亦显得属对自然,不见锤炼之痕。

不详原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于盛庭《宋诗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杨万里《读张文潜诗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仇远《跨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