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píng
yuè
·
·

朝代:宋作者:连久道浏览量:3
zhèn
hóng
鸿
jīng
chù
wǎng
chén
jiāng
zhǔ
luò
luàn
fēng
zhào
guī
huā
qīng
fàn
wēi
lán
péng
chuāng
qīng
xián
jiào
yóu
xiān
hǎo
mèng
rèn
zhú
lěng
sōng
hán

译文

惊起了栖息在江洲上的雁群。一网撒去,泛舟捕鱼。江面上吹着斜风,下着细雨,还有一些落叶在漂浮,一派阴冷。不如就此拨转船头,回家算了。窗外江水中芦花随风轻摇,在水面上荡起微微的波澜。身处陋室,却时时感到清闲自在。累了困了就美美地睡上一觉,做一个游仙好梦,是再惬意不过的了,哪管外面竹冷松寒呢。

逐句剖析

"阵鸿惊处":惊起了栖息在江洲上的雁群。

# 鸿:指大雁。

"一网沉江渚":一网撒去,泛舟捕鱼。

# 江渚:江中的小洲。

"落叶乱风和细雨":江面上吹着斜风,下着细雨,还有一些落叶在漂浮,一派阴冷。

"拨棹不如归去":不如就此拨转船头,回家算了。

# 棹:船桨。

"芦花轻泛微澜":窗外江水中芦花随风轻摇,在水面上荡起微微的波澜。

"蓬窗独自清闲":身处陋室,却时时感到清闲自在。

# 蓬窗:茅屋的窗户,这里代指简陋的房屋。

"一觉游仙好梦":累了困了就美美地睡上一觉,做一个游仙好梦,是再惬意不过的了,

"任它竹冷松寒":哪管外面竹冷松寒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清平乐・渔父》为宋代道士连久道所作。全词以渔父生活为主题,勾勒出随缘自适的隐逸图景。开篇“阵鸿惊处。一网沈江渚”,描绘寒冬腊月撒网惊雁却无鱼获的画面,奠定闲适基调;“落叶乱风和细雨。拨棹不如归去”,借风雨落叶之景,自然引出归意。下阕“芦花轻泛微澜。蓬窗独自清闲”,以芦花微澜衬清静,凸显渔父悠然;“一觉游仙好梦,任他竹冷松寒”则将出世思想推向高潮,体现超脱尘世的心境。此词运用白描手法,通过简洁意象勾勒场景,以景传情。它活画出闲散放浪的渔父形象,也展现出作者浓厚的出世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连久道,宋人,字可久。年十二能诗,父携之见熊彦诗,赋渔父词,彦诗亦赠以诗,且曰:“此子富贵中留不住。”后果为江湖得道之士,往来西山。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清平乐・渔父》是宋代连久道创作的一首词。是描写渔父生活的闲适之作。词中描绘寒冬腊月里,渔父在斜风细雨中撒网惊鸿却无鱼获,遂拨舟归返,于茅屋中清闲入梦,不顾外界竹冷松寒的情景,活画出一个随缘自适、闲散放浪的渔父形象,尽显作者身为道士所秉持的浓厚出世思想,抒发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渲染:通过“阵鸿惊起”“落叶乱风和细雨”等景象描写,描绘出冬日江上雁群惊飞、落叶纷飞、风雨交加的画面,极力营造出一种阴冷萧瑟的氛围,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环境的凄寒,从而为渔父“拨棹不如归去”的行为和其内心的孤寂、清冷之感做了铺垫,属于典型的环境渲染。这种渲染手法的运用,增强了词的艺术感染力,使读者更能体会到词中所描绘场景的氛围和情感基调。引用:提到陶潜诗赋中“虚室有余闲”及“审容膝之易安”,来类比词中渔父快乐源于精神感觉、不取决于外物的心境,丰富了文章的内涵。象征:“松竹”象征着主人公的高洁品格,以物喻人,通过对松竹的描写来暗示主人公具有如松竹般坚韧、正直、不随波逐流的品质。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渔父冬日江畔的生存图景。词人避实就虚,不落“鱼获”窠臼,转而聚焦惊鸿掠江的动态画面——寒波骤起惊散沙洲宿雁,蓑翁独钓于萧瑟冬江。末句“拨棹不如归去”暗含双重隐喻:既是对恶劣天时的本能规避,亦流露出不愿惊扰羽禽的隐者心性。较之张志和笔下“斜风细雨不须归”的闲适渔父,此翁更显孤高:每日仅撒一网而无意渔获,将生活节奏完全交付自然律动,其淡泊超然之态跃然纸上。中段场景转入渔父的精神世界。“芦花轻泛”与“蓬窗独倚”构成动静相宜的禅意空间,在此间主体实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这种“虚室生白”的生命体验,既承袭陶渊明“审容膝之易安”的哲学思辨,又暗合道家“心斋”“坐忘”的修行要义,将物质空间的简朴升华为精神世界的丰盈。下阕以游仙之梦收束全篇,完成对渔父人格的终极塑造。寒松冷竹的意象群构成双重象征:既是对高洁品格的具象诠释,又暗示修道者“独与天地往来”的精神维度。结句“任它竹冷松寒”以自然物候为镜,映照出主体涤尽尘虑、与道同化的生命状态——正如庄子所言“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渔父在虚实相生的梦境中,达成了对现实羁绊的超越。

4. 作品点评

这首小令以空灵笔触勾勒出淡远意境,看似信手拈来,实则深意藏于简淡之中,余韵悠长耐人寻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辰翁《水调歌头·江耆英》

下一篇:宋·赵希蓬《满江红·次韵张元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