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áng
zhōu
màn
·
·
wēi
xiè
cuī
hóng

朝代:宋作者:罗志仁浏览量:3
wēi
xiè
cuī
hóng
duàn
zhuān
mái
dìng
wáng
tái
xià
yuán
lín
tīng
qiáng
gàn
yàn
bié
hòu
jīng
xīn
jìn
jiāng
shàng
qīng
fēng
hǎo
zài
lián
céng
shì
shāo
hén
shēn
xiāo
xiāng
chuī
cán
jīn
xiāo
chén
miào
jiàn
zòng
qín
láng
shuí
gèng
zhī
yīn
zhèng
yàn
qiè
bēi
diāo
zuì
chǔ
tíng
zhēn
huà
jiù
chóu
chù
hún
guī
xiē
wǎn
yīn
yīn
miǎo
yún
píng
tiě
liáng
tiān
zhān
jīn

译文

破败的楼阁,摧残了红花,断裂的砖块,掩埋了美玉,定王台下的园林,一片荒芜。倾听桅杆上的燕子,诉说离别后的惊心惨状。江上的、青峰依旧还在,可惜曾经遭受过猛烈山火,留下深深的痕迹。就让那潇湘的渔笛,吹奏出古今兴衰,把这沉沉的历史与现实吹散。妙奴再也见不到了,纵然有秦郎那样的人物、如今又有谁是知音呢。此时大雁如妾般悲歌,雕人似奚人般醉舞,楚地人家也停止了捣衣声。昔日苌弘化碧的旧愁如今在哪里呢,魂魄归来吧、在这傍晚阴沉沉的氛围中。铁坝之上云海渺茫,天空也为这凄凉之景而伤感落泪,沾湿衣襟。

逐句剖析

"危榭摧红":破败的楼阁,摧残了红花,

"断砖埋玉":断裂的砖块,掩埋了美玉,

"定王台下园林":定王台下的园林,一片荒芜。

# 定王台:台名。相传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为想望其母唐姬而建。在今湖南省长沙县东。

"听樯干燕子":倾听桅杆上的燕子,

"诉别后惊心":诉说离别后的惊心惨状。

"尽江上、":江上的、

"青峰好在":青峰依旧还在,

"可怜曾是":可惜曾经遭受过猛烈山火,

"野烧痕深":留下深深的痕迹。

"付潇湘渔笛":就让那潇湘的渔笛,

"吹残今古销沉":吹奏出古今兴衰,把这沉沉的历史与现实吹散。

# 销:一作锁。

"妙奴不见":妙奴再也见不到了,

"纵秦郎、":纵然有秦郎那样的人物、

"谁更知音":如今又有谁是知音呢。

"正雁妾悲歌":此时大雁如妾般悲歌,

"雕奚醉舞":雕人似奚人般醉舞,

"楚户停砧":楚地人家也停止了捣衣声。

"化碧旧愁何处":昔日苌弘化碧的旧愁如今在哪里呢,

"魂归些、":魂魄归来吧、

"晚日阴阴":在这傍晚阴沉沉的氛围中。

"渺云平铁坝":铁坝之上云海渺茫,

"凄凉天也沾襟":天空也为这凄凉之景而伤感落泪,沾湿衣襟。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扬州慢·危榭摧红》是南宋罗志仁创作的一首词。词作以战后杭州城为背景,描绘定王台下园林危榭断砖、一片荒芜之景,以燕子“诉别后惊心”,侧面烘托战争创伤。词人感慨知音难觅,又借雁妾悲歌、雕奚醉舞场景,展现乱世离乱,通过“化碧旧愁”寄寓兴亡之叹,抒发对战争破坏的悲愤及对往昔的追思。上阕从园林残景入手,由近及远,写尽战争对城市的摧毁;下阕抒情,从叹知音难寻,到描绘乱世众生相,再到抒发旧愁,情感逐层递进。此词以细腻笔触和深沉情感,记录战争创伤,其艺术上情景交融,意象运用精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遗民词人

罗志仁,南宋末遗民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寿可,号秋壶,清江(今江西樟树市西南)人。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预乡荐。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应荐为天长书院山长。清同治《清江县志》卷八有传。罗志仁曾作诗颂文天详,饥留梦炎,几得祸,逃而免。与刘将孙交厚。《全宋词》录有其词7首。厉鹗在《论词绝句十二首》(其九)中论其词说:“送春苦调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在词中,罗志仁亦是用奇绝之笔抒写自己的亡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情词凄苦,沉郁悲壮。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遗民罗志仁游览长沙定王台时,因江山易代、家国变迁,触景生情,写下怀古之词,借凭吊古迹,抒发江山异代的故国之思,词中满溢悲凉深刻的情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战争后杭州城残垣断壁、破败不堪的景象,借归来燕子“惊心”、青山留存“野烧痕深”画面,揭露元军入侵时烧杀抢掠的暴行,营造出凄凉悲怆氛围,表达词人面对山河残破的兴亡之感与悲愤情绪。

2. 分段赏析

上阕“危榭摧红,断砖埋玉,定王台下园林”,开篇便勾勒出一幅衰败凄凉之景。曾经或许繁华的定王台下园林,如今楼阁残破,红花凋零,断砖残瓦掩埋了美好事物。寥寥数语,战争后的荒芜之态尽显,奠定全词悲伤基调。“听樯干燕子,诉别后惊心”,运用拟人手法,让栖息在桅杆上的燕子诉说离别后的惊心之事,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给此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伤痛,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尽江上、青峰好在,可怜曾是,野烧痕深”,词人将目光投向江上,看到青山依旧,却想起它们曾被战火焚烧,留下深深痕迹,以今昔对比,更显战争破坏之惨烈,也流露出对往昔美好不再的惋惜与痛心。“付潇湘渔笛,吹残今古锁沈”,此句将眼前的沧桑之感,托付于渔笛吹奏,让这笛声吹散古今兴衰,却又似乎锁闭了沉沉的历史与现实,给人一种沉重而无奈的历史沧桑感。下阕“妙奴不见,纵秦郎、谁更知音”,词人由景及人,感叹昔日知音妙奴不见,即便有秦郎般人物,也难寻往昔知音之情,抒发了孤独寂寞与对故人的深切怀念。“正雁妾悲歌,雕奚醉舞,楚户停砧”,描绘出一幅乱世众生相。大雁似妾般悲歌,雕人如奚族般醉舞,楚地人家停止捣衣,暗示战争让百姓生活失序,人心惶惶,充满了离乱之苦。“化碧旧愁何处,魂归些、晚日阴阴”,运用“苌弘化碧”典故,表达旧愁无处可寻,而那些逝去的灵魂仿佛在傍晚阴阴的氛围中归来,增添了几分幽愤与凄凉。“渺云平铁坝,凄凉天也沾襟”,结尾描绘铁坝之上,云海渺茫,天空仿佛也为这凄凉之景而落泪,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极度的悲凉,将兴亡之叹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哀伤与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

下一篇:宋·刘子翚《绝句送巨山》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