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榭摧红":破败的楼阁,摧残了红花,
"断砖埋玉":断裂的砖块,掩埋了美玉,
"定王台下园林":定王台下的园林,一片荒芜。
# 定王台:台名。相传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为想望其母唐姬而建。在今湖南省长沙县东。
"听樯干燕子":倾听桅杆上的燕子,
"诉别后惊心":诉说离别后的惊心惨状。
"尽江上、":江上的、
"青峰好在":青峰依旧还在,
"可怜曾是":可惜曾经遭受过猛烈山火,
"野烧痕深":留下深深的痕迹。
"付潇湘渔笛":就让那潇湘的渔笛,
"吹残今古销沉":吹奏出古今兴衰,把这沉沉的历史与现实吹散。
# 销:一作锁。
"妙奴不见":妙奴再也见不到了,
"纵秦郎、":纵然有秦郎那样的人物、
"谁更知音":如今又有谁是知音呢。
"正雁妾悲歌":此时大雁如妾般悲歌,
"雕奚醉舞":雕人似奚人般醉舞,
"楚户停砧":楚地人家也停止了捣衣声。
"化碧旧愁何处":昔日苌弘化碧的旧愁如今在哪里呢,
"魂归些、":魂魄归来吧、
"晚日阴阴":在这傍晚阴沉沉的氛围中。
"渺云平铁坝":铁坝之上云海渺茫,
"凄凉天也沾襟":天空也为这凄凉之景而伤感落泪,沾湿衣襟。
南宋遗民词人
罗志仁,南宋末遗民词人。生卒年不详。字寿可,号秋壶,清江(今江西樟树市西南)人。度宗咸淳九年(公元1273年)预乡荐。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公元1287年)应荐为天长书院山长。清同治《清江县志》卷八有传。罗志仁曾作诗颂文天详,饥留梦炎,几得祸,逃而免。与刘将孙交厚。《全宋词》录有其词7首。厉鹗在《论词绝句十二首》(其九)中论其词说:“送春苦调刘须溪,吟到壶秋句绝奇”。在词中,罗志仁亦是用奇绝之笔抒写自己的亡国之恨和兴亡之感,情词凄苦,沉郁悲壮。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怀古诗。描绘了战争后杭州城残垣断壁、破败不堪的景象,借归来燕子“惊心”、青山留存“野烧痕深”画面,揭露元军入侵时烧杀抢掠的暴行,营造出凄凉悲怆氛围,表达词人面对山河残破的兴亡之感与悲愤情绪。
2. 分段赏析
上阕“危榭摧红,断砖埋玉,定王台下园林”,开篇便勾勒出一幅衰败凄凉之景。曾经或许繁华的定王台下园林,如今楼阁残破,红花凋零,断砖残瓦掩埋了美好事物。寥寥数语,战争后的荒芜之态尽显,奠定全词悲伤基调。“听樯干燕子,诉别后惊心”,运用拟人手法,让栖息在桅杆上的燕子诉说离别后的惊心之事,从侧面烘托出战争给此地带来的巨大变化和伤痛,给人以强烈的代入感。“尽江上、青峰好在,可怜曾是,野烧痕深”,词人将目光投向江上,看到青山依旧,却想起它们曾被战火焚烧,留下深深痕迹,以今昔对比,更显战争破坏之惨烈,也流露出对往昔美好不再的惋惜与痛心。“付潇湘渔笛,吹残今古锁沈”,此句将眼前的沧桑之感,托付于渔笛吹奏,让这笛声吹散古今兴衰,却又似乎锁闭了沉沉的历史与现实,给人一种沉重而无奈的历史沧桑感。下阕“妙奴不见,纵秦郎、谁更知音”,词人由景及人,感叹昔日知音妙奴不见,即便有秦郎般人物,也难寻往昔知音之情,抒发了孤独寂寞与对故人的深切怀念。“正雁妾悲歌,雕奚醉舞,楚户停砧”,描绘出一幅乱世众生相。大雁似妾般悲歌,雕人如奚族般醉舞,楚地人家停止捣衣,暗示战争让百姓生活失序,人心惶惶,充满了离乱之苦。“化碧旧愁何处,魂归些、晚日阴阴”,运用“苌弘化碧”典故,表达旧愁无处可寻,而那些逝去的灵魂仿佛在傍晚阴阴的氛围中归来,增添了几分幽愤与凄凉。“渺云平铁坝,凄凉天也沾襟”,结尾描绘铁坝之上,云海渺茫,天空仿佛也为这凄凉之景而落泪,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极度的悲凉,将兴亡之叹推向高潮,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哀伤与思索。
下一篇:宋·刘子翚《绝句送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