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叶晨飘蛩夜语":清晨桐叶飘飞,秋夜蟋蟀鸣叫。
# 蛩:蟋蟀。
"旅思秋光":旅途中的愁思与秋光交织,
# 秋光:点明时节,秋天。,旅思:旅愁。
"黯黯长安路":去往长安的路一片黯淡。
# 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黯黯:暗淡。
"忽记横戈盘马处":忽然记起当年横持戈矛、盘马杀敌的地方。
# 横戈盘马:指骑马作战。
"散关清渭应如故":大散关和清澈的渭水应该还是原来的样子。
# 清渭:渭河。,散关:即大散关。
"江海轻舟今已具":如今在江海中行驶的轻舟已经准备好。
# 江海轻舟今已具:说现在已有了退居的可能。
"一卷兵书":身边有一卷兵书,
"叹息无人付":却只能叹息无人可以托付。
# 付:托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早知道这一生终究不被赏识重用。
# 不遇:不获知遇以展抱负。,信:知,料。
"当年悔草长杨赋":当年真后悔写了《长杨赋》这样的文章。
# 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词。描绘了秋夜旅途的景色,桐叶飘飞、蛩声夜语,勾起词人对往昔在散关等地横戈盘马抗敌的回忆。如今虽已备好轻舟,却因无人赏识,空有一卷兵书,表达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回忆过去的战斗经历,与“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用典:“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用扬雄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却未被重视的典故,自比扬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遗憾。直抒胸臆:“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自己抗敌兵策无人托付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双关:“黯黯长安路”一语双关,既实写道路的暗淡,又以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暗喻南宋朝廷抗金决策的不明朗,词人对其感到失望。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首句以景入词,借物起兴。“桐叶晨飘”,宛如奏响一曲悲凉乐章的前奏,桐叶飘零,仿若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尽显秋意萧索。“寒蛩夜语”,同样渲染出悲秋氛围,那寒蛩在夜里的鸣叫,更添几分凄凉。“晨飘”与“夜语”相对,描绘出从清晨到夜晚,词人所闻所见皆是这般凄清萧瑟之景,将当时压抑的时代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与词人内心的孤寂、忧愁心境相得益彰。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又自然引出下文。羁旅他乡,恰逢寂寥之秋,这是宋代众多词人反复吟诵的经典主题,不知触动过多少人的愁肠。但在此处,词人的羁旅愁思并非简单的悲秋,也并非单纯感慨个人身世,而是蕴含着更为深沉的家国之忧,甚至可以说,个人的叹息是由家国之痛催生而出。“黯黯长安路”一句,逐渐清晰地展现出词人情感的指向。身为主战派的一员,词人屡遭排挤,难以触及政治核心,无法在抗金大业中施展拳脚,正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于是,在这清冷萧条的秋日,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交织心头,只能无奈地看着长安路隐没在黯淡之中。在极度低落的情绪里,词人思绪一转,“忽记”一词,生动展现出其思绪的跳跃,往昔抗金的经历涌上心头,情绪也随之短暂上扬,从消沉走向激昂。下阕首句巧妙承上启下,“江海轻舟”透露出词人归隐的念头。古人常言,得志时兼济天下,失意时独善其身。既然报国之路被堵死,似乎归隐江湖成为保全自我的无奈选择。但词人对个人进退并不在意,真正令他叹息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这里的“一卷兵书”意义双关,既可以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战略规划,也可象征他抗敌兴国的伟大抱负。然而,朝廷中缺乏有能力抗金的臣子,抗金志士也逐渐凋零,国家危在旦夕。结尾两句,情绪从感慨转为悲愤。《长杨赋》是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词人在此引用,表面意思是后悔当初提出恢复方略,实则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重用,无法实现收复河山抱负的悲愤之情。这所谓的“悔”,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恨”。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四层架构铺陈开来,先是抚今,借眼前秋景抒怀;继而思昔,回溯往昔经历;接着笔锋一转,再次回到当下现实;最后又陷入对过往的回顾。整首词今昔交错,回环往复,于不断交织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词人巧妙运用触景衬情之法,一边追忆往事,一边将今昔对比,在往昔与当下的映照中,淋漓尽致地凸显出英雄迟暮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境,满腔的无奈与愤懑跃然纸上。
# 放翁《蝶恋花》云:“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隋见乎词,更无一毫含蓄处。稼轩《鹧鸪天》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亦放翁之意,而气格迥乎不同,彼浅而直,此郁而厚也。
清举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上一篇:宋·叶茵《天童山》
下一篇:宋·罗志仁《扬州慢·危榭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