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ié
liàn
huā
·
·
tóng
chén
piāo
qióng

朝代:宋作者:陆游浏览量:3
tóng
chén
piāo
qióng
qiū
guāng
àn
àn
cháng
ān
héng
pán
chù
sǎn
guān
qīng
wèi
yīng
jiāng
hǎi
qīng
zhōu
jīn
juàn
bīng
shū
tàn
rén
zǎo
xìn
shēng
zhōng
dāng
nián
huǐ
cǎo
cháng
yáng

译文

清晨桐叶飘飞,秋夜蟋蟀鸣叫。旅途中的愁思与秋光交织,去往长安的路一片黯淡。忽然记起当年横持戈矛、盘马杀敌的地方。大散关和清澈的渭水应该还是原来的样子。如今在江海中行驶的轻舟已经准备好。身边有一卷兵书,却只能叹息无人可以托付。早知道这一生终究不被赏识重用。当年真后悔写了《长杨赋》这样的文章。

逐句剖析

"桐叶晨飘蛩夜语":清晨桐叶飘飞,秋夜蟋蟀鸣叫。

# 蛩:蟋蟀。

"旅思秋光":旅途中的愁思与秋光交织,

# 秋光:点明时节,秋天。,旅思:旅愁。

"黯黯长安路":去往长安的路一片黯淡。

# 长安:借指南宋首都临安。,黯黯:暗淡。

"忽记横戈盘马处":忽然记起当年横持戈矛、盘马杀敌的地方。

# 横戈盘马:指骑马作战。

"散关清渭应如故":大散关和清澈的渭水应该还是原来的样子。

# 清渭:渭河。,散关:即大散关。

"江海轻舟今已具":如今在江海中行驶的轻舟已经准备好。

# 江海轻舟今已具:说现在已有了退居的可能。

"一卷兵书":身边有一卷兵书,

"叹息无人付":却只能叹息无人可以托付。

# 付:托付。

"早信此生终不遇":早知道这一生终究不被赏识重用。

# 不遇:不获知遇以展抱负。,信:知,料。

"当年悔草长杨赋":当年真后悔写了《长杨赋》这样的文章。

# 长杨赋:汉扬雄所作。常把扬雄看做怀才不遇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创作。此词为陆游自南郑入蜀后所作,上片回忆南郑的戎马生涯,下片抒发壮志难酬之叹。它通过触景生情、今昔对比的手法,分四层展开:先抚今,再思昔,又回现实,最后再忆往昔,回环往复。全词淋漓尽致地展现了陆游对前线战斗的念念不忘、对抗金无人托付的忧虑、对自身不遇的愤慨,浓烈的爱国情溢于言表,写得神完气足,深刻感人,尽显其拳拳爱国之心与壮志难伸的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爱国诗人,南宋“中兴四大家之一”

陆游(1125~1210),南宋爱国诗人。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生当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投身军旅后,主张坚决抗金;晚年退居家乡,收复中原的信念始终不渝。陆游与尤袤、杨万里、范成大并称“中兴四大家”。陆游诗诸体兼备,古体、近体、五言、七言均擅长。其诗歌突出特点是充满爱国忧民的激情,陆游还有大量描写山水风光、赠酬友人、抒写个人情怀之作,清新灵动,富于生活情趣。诗歌今存九千余首,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也擅长词,兼具清旷超迈、沉郁苍凉、纤丽之风,亦有寓意高远之作。代表作品有《关山月》《书愤》《示儿》《钗头凤》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南唐书》《老学庵笔记》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怀揣报国之志的陆游,出任抗战派将领、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身奔赴南郑抗金前线。但好景不长,不到一年时间,朝廷中的投降派便撤去王炎的西北统帅之职。时光流转至淳熙五年(1178年)秋,陆游奉命调职,离开蜀地向东返回,眼看就要抵达临安,《蝶恋花·桐叶晨飘蛩夜语》这首词便创作于这一时期。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词,也是一首行旅词。描绘了秋夜旅途的景色,桐叶飘飞、蛩声夜语,勾起词人对往昔在散关等地横戈盘马抗敌的回忆。如今虽已备好轻舟,却因无人赏识,空有一卷兵书,表达了壮志未酬、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2. 写作手法

对比:“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回忆过去的战斗经历,与“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的现实处境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用典:“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用扬雄写《长杨赋》讽谏汉成帝却未被重视的典故,自比扬雄,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遗憾。直抒胸臆:“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自己抗敌兵策无人托付的忧虑,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深切担忧。双关:“黯黯长安路”一语双关,既实写道路的暗淡,又以长安借指南宋京城临安,暗喻南宋朝廷抗金决策的不明朗,词人对其感到失望。

3. 分段赏析

上阕开篇,首句以景入词,借物起兴。“桐叶晨飘”,宛如奏响一曲悲凉乐章的前奏,桐叶飘零,仿若预示着秋天的到来,尽显秋意萧索。“寒蛩夜语”,同样渲染出悲秋氛围,那寒蛩在夜里的鸣叫,更添几分凄凉。“晨飘”与“夜语”相对,描绘出从清晨到夜晚,词人所闻所见皆是这般凄清萧瑟之景,将当时压抑的时代氛围烘托得淋漓尽致,与词人内心的孤寂、忧愁心境相得益彰。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又自然引出下文。羁旅他乡,恰逢寂寥之秋,这是宋代众多词人反复吟诵的经典主题,不知触动过多少人的愁肠。但在此处,词人的羁旅愁思并非简单的悲秋,也并非单纯感慨个人身世,而是蕴含着更为深沉的家国之忧,甚至可以说,个人的叹息是由家国之痛催生而出。“黯黯长安路”一句,逐渐清晰地展现出词人情感的指向。身为主战派的一员,词人屡遭排挤,难以触及政治核心,无法在抗金大业中施展拳脚,正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门。于是,在这清冷萧条的秋日,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交织心头,只能无奈地看着长安路隐没在黯淡之中。在极度低落的情绪里,词人思绪一转,“忽记”一词,生动展现出其思绪的跳跃,往昔抗金的经历涌上心头,情绪也随之短暂上扬,从消沉走向激昂。下阕首句巧妙承上启下,“江海轻舟”透露出词人归隐的念头。古人常言,得志时兼济天下,失意时独善其身。既然报国之路被堵死,似乎归隐江湖成为保全自我的无奈选择。但词人对个人进退并不在意,真正令他叹息的是“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这里的“一卷兵书”意义双关,既可以实指他曾向王炎提出的“经略中原,必自长安始”的战略规划,也可象征他抗敌兴国的伟大抱负。然而,朝廷中缺乏有能力抗金的臣子,抗金志士也逐渐凋零,国家危在旦夕。结尾两句,情绪从感慨转为悲愤。《长杨赋》是扬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长杨宫、纵胡客大校猎而作。词人在此引用,表面意思是后悔当初提出恢复方略,实则抒发自己遭受排挤、不被重用,无法实现收复河山抱负的悲愤之情。这所谓的“悔”,背后其实是深深的“恨”。

4. 作品点评

全词以四层架构铺陈开来,先是抚今,借眼前秋景抒怀;继而思昔,回溯往昔经历;接着笔锋一转,再次回到当下现实;最后又陷入对过往的回顾。整首词今昔交错,回环往复,于不断交织中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层次。词人巧妙运用触景衬情之法,一边追忆往事,一边将今昔对比,在往昔与当下的映照中,淋漓尽致地凸显出英雄迟暮却报国无门的悲愤心境,满腔的无奈与愤懑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放翁《蝶恋花》云:“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隋见乎词,更无一毫含蓄处。稼轩《鹧鸪天》云:“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亦放翁之意,而气格迥乎不同,彼浅而直,此郁而厚也。

清举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叶茵《天童山》

下一篇:宋·罗志仁《扬州慢·危榭摧红》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