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行十日风打头":在江上行船十天,狂风一直迎面吹打,
"采石江边还小留":到了采石江边,才稍作停留。
"龙宫煌煌俯湍流":辉煌的龙宫俯瞰着湍急的流水,
"抠衣再拜祈神庥":我提起衣襟恭敬下拜,祈求神灵庇佑。
"出门径作萧寺游":出门后径直去游览萧寺,
# 径:一作迳。
"危亭缥缈临金牛":高峻的亭子隐隐约约,坐落在金牛山上。
"江南江北苍烟收":江南江北的苍茫烟雾渐渐消散,
"日落未落双蛾愁":太阳将要落下却还没落下,像双眉含着忧愁。
"尚书丽句世罕俦":尚书美妙的诗句世间少有能与之相比,
"惜哉度曲无歌喉":可惜没有歌喉能把它谱曲传唱。
"折梅置酒斋堂幽":折来梅花在幽静的斋堂里摆设酒宴,
"黄冠不饮空夷犹":道士不喝酒,白白地犹豫徘徊。
"野僧举觞横青眸":山野的僧人举起酒杯,眼神放着光,
"更得大斗偿香羞":还用大酒杯来酬谢神灵的祭品。
"兴阑山下却登舟":游兴阑珊后从山下返回船上,
"使君爱客方绸缪":使君好客,正情意恳切地挽留。
"夜深杖藜吊荒丘":深夜拄着藜杖去凭吊荒丘,
"列炬照野经塍沟":排列的火炬照亮了野外的田埂沟渠。
"居人窃视声咿嚘":居民们偷偷观看,发出咿咿呀呀的声音,
"好事从来无与侔":这样的雅事从来没有能与之相比的。
"促坐款语相答酬":我们凑坐在一起亲切交谈,相互应答,
"伤今怀古风飕飗":感伤现在、怀念往昔的思绪像寒风一样凛冽。
"泊渚高吟聊写忧":停泊在水渚边高声吟咏,姑且抒发心中的忧愁,
"然犀照怪知何求":像点燃犀牛角照见水怪那样,又有什么可追求的。
"醉狂夜披紫绮裘":醉后狂放,夜里披着紫色的绮裘,
"骑鲸入海穷冥搜":想要骑着鲸鱼入海,尽情探寻那深远隐秘的地方。
"圣贤寂寞江悠悠":圣贤人物寂寞无名,江水悠悠流淌,
"人在天地真蜉蝣":人生活在天地间,真像一只短暂存活的蜉蝣。
"况我此身如赘疣":何况我这身体就像多余的肉瘤,
"从公行善臭味投":能跟随您做善事,是因为我们气味相投。
"有酒如川容拍浮":有像河水一样多的酒,容许我们浮饮其中,
"但愿早登黄鹤楼":只希望能早日登上黄鹤楼。
"痛饮浩歌更劝酬":痛快畅饮,高声放歌,再相互劝酒,
"一吊祢衡鹦鹉洲":还要去鹦鹉洲凭吊祢衡。
章甫(1045—1106)建州浦城人,徙居苏州,字端叔。神宗熙宁三年进士。调临川尉,移知寿春。进所著《孟子解义》,除应天府国子监教授,改著作佐郎。元丰中知山阴县,监左藏北库。哲宗朝通判宿州,复除开封府提举常平等事。徽宗即位,知虔州。崇宁初为都官郎中,时立元祐党籍,乃上言元祐臣僚因国事获罪,不应刻名著籍,禁锢子孙。坐忤宰相曾布,降官知泰州。后提举舒州灵仙观以卒。
1. 分段赏析
“江行十日风打头,采石江边还小留”,以直白的叙事交代行旅背景,“风打头”既写江行艰辛,又为“小留”做铺垫,引出后续在采石江边的经历。“龙宫煌煌俯湍流,抠衣再拜祈神庥”描绘龙宫的庄严与湍流的景象,“抠衣再拜”的动作细节,展现出祭祀时的恭敬情态。“出门径作萧寺游,危亭缥缈临金牛”转向游览场景,“径作”体现行止随性,“危亭缥缈”以简练笔墨勾勒出亭子的高远之态,与“金牛”构成画面感。“江南江北苍烟收,日落未落双蛾愁”写景中融入情愫,苍烟消散、日落将落的景象,与“双蛾愁”的朦胧愁绪相呼应,营造出苍茫而略带感伤的氛围。“尚书丽句世罕俦,惜哉度曲无歌喉”由景及文,感叹前人诗句的精妙与无人传唱的遗憾,暗含怀古之意。“折梅置酒斋堂幽,黄冠不饮空夷犹”转入宴饮场景,“折梅”增添雅致,“黄冠不饮”与“野僧举觞”形成对比,展现不同人物的情态,“斋堂幽”则点明环境的清幽。“兴阑山下却登舟,使君爱客方绸缪”写游兴阑珊后登舟,“使君爱客”体现友人情谊,“绸缪”一词传递出亲切氛围。“夜深杖藜吊荒丘,列炬照野经塍沟”描绘深夜吊古的情景,“列炬照野”的画面极具张力,与“荒丘”“经塍沟”的荒凉形成对照,凸显吊古的郑重与环境的凄清。“居人窃视声咿嚘,好事从来无与侔”通过居人的反应侧面烘托此行的特别,“窃视”“咿嚘”细节生动,暗含对这种“好事”的感慨。“促坐款语相答酬,伤今怀古风飕飗”写与友人促膝交谈,“伤今怀古”直抒胸臆,“风飕飗”以景衬情,强化了深沉的感慨。“泊渚高吟聊写忧,然犀照怪知何求”抒发内心忧愁,“高吟”是排遣方式,“然犀照怪”的典故增添朦胧感,暗含对世事的迷茫。“醉狂夜披紫绮裘,骑鲸入海穷冥搜”以夸张笔法写醉后的狂放,“骑鲸入海”的想象充满浪漫色彩,实则是内心愤懑或理想的曲折表达。“圣贤寂寞江悠悠,人在天地真蜉蝣”由情入理,以“江悠悠”的永恒对比“蜉蝣”的短暂,道出对人生渺小的感悟,哲理味浓厚。“况我此身如赘疣,从公行善臭味投”进一步抒发自我感慨,“赘疣”的自喻含失意之情,而“臭味投”又体现出与友人的相知相得。“有酒如川容拍浮,但愿早登黄鹤楼。痛饮浩歌更劝酬,一吊祢衡鹦鹉洲”以饮酒、登楼、吊古收束,将友情、豪情与怀古之思融合,“痛饮浩歌”释放情感,“吊祢衡”则深化怀古意蕴,余味悠长。
下一篇:宋·文天祥《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