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处皆诗境":到处都是充满诗意的景色,
# 诗境:富于诗意的环境。
"随时有物华":随时随地都能遇见美好的事物。
"应酬都不暇":就连应接不暇的交际应酬都顾不上了,
# 不暇:没有时间;来不及。
"一岭是梅花":因为满山遍野全都是盛开的梅花。
南宋诗人
张道洽(1205~1268),南宋诗人。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理宗端平二年进士,景定间为池州签判,改任襄阳府推官。工诗,语似平淡而豪放之气不可掩。其有咏梅诗三百余首,篇有意,句有韵。方回为作诗集序。清吴允嘉抄《南宋群贤小集》中存《梅花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写景诗。描绘了自然中处处是诗境、时时有美景的情形,聚焦一岭梅花盛放之景,体现诗人因沉醉于梅花盛景而无暇他顾的状态,表达了对梅花的热爱及淡泊高远的志趣。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全诗以即兴方式倾吐对梅的欣喜之情,情感直接外露,如面对满山梅花的惊喜、沉醉等情感径直呈现,不借助过多含蓄手法。化用:第三句“应酬都不暇”化用《世说新语》“应接不暇”典故,原典形容风景佳胜使人目不暇接(由物及人)。作者变“由物及人”为“由人及物”,借典故自然传递对满山梅花盛景的惊叹,增添诗句文化底蕴与情感张力。以虚写实:全诗重在意的抒发,对物象着笔简省,凭借充沛的“意”让情志超越具象,如古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境,以空灵笔法使精神逸出。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以近似冲口而出的口语化表达,展现诗人面对自然美景的欢快得意。“到处”“随时”二词鲜活地传递出欣喜之情,仿佛大自然以“诗境”“物华”连举,将目之所见的景致与心之所感的意趣交融为一体,恰如李白所言“阳春召我以景,大块假我以文章”,让萧瑟冬日因梅的盛放洋溢春之气息,凸显自然惠予的诗情画意。第三句“应酬都不暇”化用《世说新语》“应接不暇”典故,原典由物及人写风景佳胜,此处则由人及物,以“应酬”二字转写诗人因目接神驰于美景而无暇他顾的状态,巧妙传递出被自然盛景牵引的沉醉之感。末句“一岭是梅花”骤然收题,以简洁笔触将视野聚焦于漫山遍野竞放的梅花,既呼应前句“不暇应酬”的缘由,又以“一岭”的铺陈凸显梅花如海的壮阔图景。全诗至此,将诗人偶然邂逅梅岭盛景的惊喜、沉醉,以及对自然生机的由衷赞叹,尽数收束于这满目的梅色之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4. 作品点评
此诗以物为引而兴发意趣,本应物为缘起、意为衍生,此处却将意之呈现置于物之描状前,着重突显意的抒发,对作为主体的物象反倒简笔带过。这种将次要元素置于显著位置、颠倒主从关系的笔法,在艺术表现中并非突破性尝试。因诗歌的核心本在于诗人的感兴体悟,世间万物皆需依托这一情感纽带方能融入诗境。若脱离“意”的统领,对物象的精细描摹便只剩呆板表象;而当“意”充沛饱满时,以空灵笔法侧面着墨,反而更能让情志超越具象而飘逸灵动。古人所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即指这种以虚笔写实景的艺术功力,从此诗中亦可窥见其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