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水一瓶春数枝":一瓶寒水之中插着几枝春日绽放的梅花,
"清香不减小溪时":它的清香并未比在小溪边时减少半分。
"横斜烛底无人见":在烛光下它姿态横斜却无人欣赏,
"莫与微云澹月知":就让这份美好不要被微云淡月知晓吧。
# 澹月:幽静的月光,也指月亮。
南宋诗人
张道洽(1205~1268),南宋诗人。字泽民,号实斋,衢州开化(今属浙江)人。理宗端平二年进士,景定间为池州签判,改任襄阳府推官。工诗,语似平淡而豪放之气不可掩。其有咏梅诗三百余首,篇有意,句有韵。方回为作诗集序。清吴允嘉抄《南宋群贤小集》中存《梅花诗》1卷。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描绘了瓶中梅花清雅孤傲之姿,借“寒水一瓶春数枝”展现其形态,体现梅花虽处瓶中仍守本真的特质,传达了遗世独立的精神追求,呈现宋代文人咏梅审美与精神寄寓。
2. 分段赏析
第一句“寒水一瓶春数枝”:首句起笔便引人入胜,“寒水一瓶”简洁而精准地勾勒出梅花所处的环境,一个“瓶”字紧扣诗题“瓶梅”,点明这是被置于瓶中的梅花。“寒水”一词,不仅巧妙地与下句的“小溪”形成呼应,更通过对水的温度描写,暗暗点明了早春时节的物候特征,此时正是乍暖还寒之际。而“春数枝”堪称神来之笔,诗人明明是在咏梅,却偏偏避开“梅”字,不用直白的“梅数枝”,而是选用“春”字。这一用字,尽显婉约奇巧之妙,它不仅将梅花的明媚鲜妍之态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仿佛让人看到了梅花绽放时的娇艳模样;更重要的是,它将诗人由瓶梅所引发的欢喜明媚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仿佛诗人初见这瓶中梅花时的那份惊喜与愉悦,都随着这个“春”字流淌而出,寥寥数字,便营造出了丰富而美妙的意境。第二句“清香不减小溪时”:次句紧承前句,对瓶梅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描摹。“不减”二字,内涵丰富,它暗暗表明梅花在生长于小溪边时,就已经香氛馥郁,备受人们的怜爱。而如今,即便被折下置于瓶中,其香气也丝毫未减。“清香”一词中的“清”字,更是别有深意,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梅花香气的清新,更隐隐流露出几分清傲洁净的意味。梅花的香气仿佛带着一种独特的气质,不与世俗同流,独自散发着清幽的芬芳,在这一字之中,梅花高洁的品质得以彰显,诗人对梅花这种品质的赞赏之情也蕴含其中。第三、四句“横斜烛底无人见,莫与微云澹月知”:诗歌的后两句,顺着前文的脉络进一步拓展,以一种婉约含蓄的笔墨将诗人对梅花的爱怜之情推向了高潮。“横斜烛底无人见”,此句生动地描绘出在烛火的映照下,梅花呈现出横斜清疏的姿态。然而,如此美好的姿态却“无人”得“见”,这一描述看似遗憾,实则蕴含着诗人的小心思。在诗人眼中,这份美好仿佛只属于自己,不希望被他人轻易窥探。“莫与微云澹月知”一句,更是充满了俏皮之意。在传统的审美观念中,梅花常常与微云清风、澹月冰轮这样高雅清致的事物相伴,它们似乎是梅花的绝佳伴侣。然而,诗人在此却希望这份美好不被微云澹月知晓,仿佛一旦它们知晓了,梅花就会失去某种独特性。这里,诗人通过“无人见”“莫与知”这两处极为微妙的心理描写,巧妙地揭示了采梅为瓶的内在因由,同时也述出了自己“瓶梅自珍”的小心思。诗人虽未直接言明对梅花的喜爱,但从这细腻的笔触中,一片爱梅之心却早已溢于言表,让读者能够深切地感受到诗人对梅花那份独特而深沉的情感。
上一篇:宋·陈著《胜因院》
下一篇:宋·吴礼之《杏花天·春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