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guī
yǐn

朝代:宋作者:陈抟浏览量:3
shí
nián
zōng
zǒu
hóng
chén
huí
shǒu
qīng
shān
mèng
pín
zòng
róng
zhēng
shuì
zhū
mén
suī
guì
pín
chóu
wén
jiàn
wēi
zhǔ
mèn
jiàn
shēng
guō
zuì
rén
xié
jiù
shū
guī
jiù
yǐn
huā
niǎo
bān
chūn

译文

我自想近十年来,踪迹不定,走遍了红尘世界,回头一望,那座旧游的青山,还时常到我梦里来的。你看那些做官的人,挂着紫色的印绶,纵使荣耀得很,哪里比得上安睡的舒适,朱红漆大门的富贵人家,倒底不如贫贱的清闲。我所忧愁的,是听到手持剑戟的武官,扶助着快要危亡的君主,我所烦闷的,是那乐奏笙歌的娼妓闹醒了沉醉的高人。还是拿着几卷旧书,回到旧日住的地方,隐居不出来的好,那里有可爱的野花可听的啼鸟,供我恰情悦目。

逐句剖析

"十年踪迹走红尘":我自想近十年来,踪迹不定,走遍了红尘世界,

# 踪迹:游历。

"回首青山入梦频":回头一望,那座旧游的青山,还时常到我梦里来的。

# 入梦:出现在梦里。

"紫陌纵荣争及睡":你看那些做官的人,挂着紫色的印绶,纵使荣耀得很,哪里比得上安睡的舒适,

# 紫陌: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代指达官贵人。一说“紫绶”。

"朱门虽贵不如贫":朱红漆大门的富贵人家,倒底不如贫贱的清闲。

# 贵:一作富。,朱门:豪门大户。

"愁闻剑戟扶危主":我所忧愁的,是听到手持剑戟的武官,扶助着快要危亡的君主,

"闷见笙歌聒醉人":我所烦闷的,是那乐奏笙歌的娼妓闹醒了沉醉的高人。

# 闷见:闷:苦闷。一说“闷听”。

"携取旧书归旧隐":还是拿着几卷旧书,回到旧日住的地方,隐居不出来的好,

# 携取:带上。

"野花啼鸟一般春":那里有可爱的野花可听的啼鸟,供我恰情悦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归隐》是宋代道家学者陈抟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归隐为主题,通过对比尘世纷扰与山野闲适,抒发了诗人厌倦功名利禄、向往自然本真的隐逸情怀。诗中运用对比、用典等手法,前两联直抒对官场富贵的否定,后两联痛陈乱世忧思,最终以归隐田园作结。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既折射出五代至宋初动荡时局中文人的精神抉择,也体现了道家淡泊超脱的思想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初道士

陈抟(871?~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两至京师,为帝所重,赐号“希夷先生”。他好读《易》,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其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著有《无极图》《先天图》。主要作品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正易心法》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归隐》的创作背景与陈抟生平密切相关。作为历经唐末五代至宋初的著名隐士,陈抟多次拒绝后唐、后周及宋太宗的征召,终身隐居华山。此诗当作于其晚年归隐时期,诗中“十年踪迹走红尘”暗指他早年游历求仕经历,“愁闻剑戟扶危主”则影射五代政权更迭的乱象。通过对比宦海浮沉与山居之乐,诗人以道家视角表达了对乱世政治的疏离,以及对自然真趣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通过对比尘世与山野、富贵与清贫、乱世纷争与自然生机,系统阐述了隐逸思想。首联以十年宦游与青山入梦的对照奠定归隐基调;颔联用“紫绶”“朱门”象征功名富贵,直言不如贫睡;颈联以“剑戟扶危主”暗喻政权更迭之险,“笙歌聒醉人”讽刺世俗沉沦;尾联卒章显志,以琴书相伴、野花啼鸟的春日景象收束全篇,展现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2. 分段赏析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开篇即形成时空张力。“十年”与“频”构成时间对照,暗示仕途奔波之久与归隐意愿之切。“走红尘”的动态与“青山入梦”的静态相互映衬,奠定全诗出世基调。“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运用对比修辞,紫绶(高官印绶)与安眠、朱门(富贵宅邸)与清贫形成价值颠覆,通过“纵荣”“虽富”的让步句式,强化道家安贫乐道思想。“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转入社会批判。“剑戟扶危主”暗用《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典故,影射武力维系统治的荒诞;“笙歌聒醉人”化用《诗经》“醉言归”意象,讽刺世人沉溺享乐。双声叠韵词“愁闻”“闷听”强化情感共鸣,揭示诗人对乱世的双重疏离。尾联“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以视听通感作结,琴书象征文化修为,野花啼鸟暗喻自然之道,“一般春”三字将人文与自然统一于永恒春色,完成精神返乡的终极书写。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与其说是表达了诗人欲弃世的想法,不如看作是诗人渴望净化心灵、通过简朴的生活经历来修炼自我,以实现其追求精神修养的初衷。因此,带着书籍归隐田园,享受自然中野花盛放与鸟儿啼鸣的乐趣,悠然自得地生活,这正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境界。尽管这种情调看似有些消极避世,但它也间接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状况的不满与逃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下一篇:宋·黄庭坚《法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