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踪迹走红尘":我自想近十年来,踪迹不定,走遍了红尘世界,
# 踪迹:游历。
"回首青山入梦频":回头一望,那座旧游的青山,还时常到我梦里来的。
# 入梦:出现在梦里。
"紫陌纵荣争及睡":你看那些做官的人,挂着紫色的印绶,纵使荣耀得很,哪里比得上安睡的舒适,
# 紫陌:紫色丝带。古代高级官员用作印组,或作服饰。代指达官贵人。一说“紫绶”。
"朱门虽贵不如贫":朱红漆大门的富贵人家,倒底不如贫贱的清闲。
# 贵:一作富。,朱门:豪门大户。
"愁闻剑戟扶危主":我所忧愁的,是听到手持剑戟的武官,扶助着快要危亡的君主,
"闷见笙歌聒醉人":我所烦闷的,是那乐奏笙歌的娼妓闹醒了沉醉的高人。
# 闷见:闷:苦闷。一说“闷听”。
"携取旧书归旧隐":还是拿着几卷旧书,回到旧日住的地方,隐居不出来的好,
# 携取:带上。
"野花啼鸟一般春":那里有可爱的野花可听的啼鸟,供我恰情悦目。
北宋初道士
陈抟(871?~989),北宋初道士。字图南,自号扶摇子,亳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遂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移居华山云台观和少华石室。宋太宗太平兴国中两至京师,为帝所重,赐号“希夷先生”。他好读《易》,认为万物一体,只有超绝万有的“一大理法”存在。其说经周敦颐、邵雍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著有《无极图》《先天图》。主要作品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正易心法》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隐逸诗,通过对比尘世与山野、富贵与清贫、乱世纷争与自然生机,系统阐述了隐逸思想。首联以十年宦游与青山入梦的对照奠定归隐基调;颔联用“紫绶”“朱门”象征功名富贵,直言不如贫睡;颈联以“剑戟扶危主”暗喻政权更迭之险,“笙歌聒醉人”讽刺世俗沉沦;尾联卒章显志,以琴书相伴、野花啼鸟的春日景象收束全篇,展现返璞归真的生活理想。
2. 分段赏析
“十年踪迹走红尘,回首青山入梦频”开篇即形成时空张力。“十年”与“频”构成时间对照,暗示仕途奔波之久与归隐意愿之切。“走红尘”的动态与“青山入梦”的静态相互映衬,奠定全诗出世基调。“紫绶纵荣争及睡,朱门虽富不如贫”运用对比修辞,紫绶(高官印绶)与安眠、朱门(富贵宅邸)与清贫形成价值颠覆,通过“纵荣”“虽富”的让步句式,强化道家安贫乐道思想。“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转入社会批判。“剑戟扶危主”暗用《周易》“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典故,影射武力维系统治的荒诞;“笙歌聒醉人”化用《诗经》“醉言归”意象,讽刺世人沉溺享乐。双声叠韵词“愁闻”“闷听”强化情感共鸣,揭示诗人对乱世的双重疏离。尾联“携取琴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以视听通感作结,琴书象征文化修为,野花啼鸟暗喻自然之道,“一般春”三字将人文与自然统一于永恒春色,完成精神返乡的终极书写。
3. 作品点评
这首诗与其说是表达了诗人欲弃世的想法,不如看作是诗人渴望净化心灵、通过简朴的生活经历来修炼自我,以实现其追求精神修养的初衷。因此,带着书籍归隐田园,享受自然中野花盛放与鸟儿啼鸣的乐趣,悠然自得地生活,这正是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境界。尽管这种情调看似有些消极避世,但它也间接反映了诗人对现实社会状况的不满与逃避。
上一篇:宋·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下一篇:宋·黄庭坚《法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