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zhā
·
·
chūn
shān
yān
shōu

朝代:唐作者:牛希济浏览量:1
chūn
shān
yān
shōu
tiān
dàn
xīng
xiǎo
cán
yuè
liǎn
biān
míng
bié
lèi
lín
qīng
xiǎo
duō
qíng
wèi
liǎo
huí
shǒu
yóu
chóng
dào
绿
luó
qún
chù
chù
lián
fāng
cǎo

译文

春山上的烟雾正开始收敛,天色渐明,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西斜的残月照亮脸庞,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话已经说了很多,情意却是无穷无尽,回过头来仍再次说道:记得我穿的绿萝裙吧,以后即便看到绿草也要想到我,从而去怜惜它啊。

逐句剖析

"春山烟欲收":春山上的烟雾正开始收敛,

# 烟欲收:山上的雾气正开始收敛。烟:此指春晨弥漫于山前的薄雾。

"天澹星稀小":天色渐明,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

# 天澹星稀小:“天澹”及下句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拆开来用,而意不同。天澹,天色渐明。澹,一作淡。

"残月脸边明":西斜的残月照亮脸庞,

# 残月脸边明:“残月”句写人立庭院,缺月西下,破晓的光景。残月:弯月。

"别泪临清晓":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

# 清晓:黎明。,临:接近。,别泪:分别的眼泪。

"语已多":话已经说了很多,

# 已:一本无此字。

"情未了":情意却是无穷无尽,

# 了:完结。

"回首犹重道":回过头来仍再次说道:

# 重道:再次说。

"记得绿罗裙":记得我穿的绿萝裙吧,

# 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女孩衣裙。

"处处怜芳草":以后即便看到绿草也要想到我,从而去怜惜它啊。

# 芳草:代指女子。江总妻《赋庭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怜:怜惜。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由五代词人牛希济所作,出自《花间集》。此词以清峻委婉之笔,如工笔绘卷般细腻勾勒出恋人临别之际的缱绻场景。上片写别景,“春山”二句,借晨曦初露的动态景致,不着痕迹地点明春日破晓的时间、环境,为后续的伤别之情铺就清冷底色。接着笔锋一转,文笔从天色落到人物身上,特写女子的脸部画面,泪洒晶莹的画面感跃然纸上。下片写别情,离人别泪拭不干、别语嘱不尽,有情人送别,情深意长。结句尤佳,化用前人诗句而翻进一层,借助芳草与罗裙同色的联想,生动地表现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理和眷恋情绪。全词紧扣“伤别离”的永恒主题,以层层递进的笔触,将离别的怅惘、眷恋的深沉与相思的绵长熔于一炉,读来令人黯然神伤。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五代词人

牛希济(?~?),五代词人。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遇乱入蜀,仕前蜀王建为起居郎。后主王衍时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牛希济以诗词擅名。其传世之词,多写男女之情,用笔清俊,长于白描,与牛峤之艳丽不同。写别情的《生查子》为其名篇,其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含蓄情长,最为人称道。作品收于《花间集》及《唐五代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词由五代词人牛希济所作。关于这首词的确切创作年代,目前尚无定论。在唐五代时期,词坛创作风尚盛行,尤其是在表现爱情题材时,大多词作呈现出浮靡艳丽的风格,辞藻华美雕琢,尽显绮丽之态。词人就是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情词。描写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缠绵悱恻的情景,表现了两人的爱情及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2. 写作手法

化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此处化用南朝江总妻《赋庭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及杜甫“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的诗意,却又翻出新意,将多重情思熔于一炉。女子这句痴情叮嘱,既含蓄婉转,又将其对爱情长久的期盼与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联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想象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离人能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不变。通过这一联想,将自然之景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鲜明,寄兴幽远。

3. 分段赏析

上片“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破晓时分的离别图景。远处春山绵延,山间雾气如轻纱般缓缓消散,黛青色的山峦轮廓渐次显露;天穹渐明,鱼肚白漫染东方,寥寥晨星也随之黯淡,隐入晨光之中。随着天色由朦胧转为清朗,一个明媚春日即将开启,而离人心中的愁绪却愈发浓重——无情的分别时刻,正裹挟着晨雾悄然逼近。词人巧用“欲收”“澹”“稀小”等动态词汇,精准捕捉天光变化,既描摹出黎明破晓的自然之景,更将恋人抬头凝望天色时,那愈发揪紧的离愁别绪,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春山”二句看似仅在铺陈晨景,实则暗藏玄机,不着一字便将季节、时间、环境,乃至恋人彻夜未眠、早早起身的细节和盘托出,为后文的伤别之情埋下了丰富的情感线索,也为读者预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笔锋一转,词人将视角从天光云影收束到人物身上。清冽晨光中,女主人公泪流满面,西斜的残月温柔却又清冷地洒下银辉,照亮她的脸庞。那弯弯的残月,恰似女子含愁的眉黛;晶莹的泪珠,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烁,更显楚楚动人。这一脸部特写,将人物自然地融入春晓画卷,既是对女子离情的具象刻画,更以景衬情,倍增凄婉之感。“别泪”二字,如点睛之笔,瞬间点明词作主旨,与上文景致相互呼应,无声诉说着恋人自昨夜室内相对而泣,直至破晓时分仍在路边依依惜别的全过程。下片“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聚焦于恋人分别的最后时刻。二人执手立于岔路,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深情,泪水未干,叮咛不止。“语已多,情未了”短短六字,将恋人之间道不完的柔情蜜意、诉不尽的牵挂眷恋,以直白却饱含深情的笔触和盘托出。曾经花前月下的甜蜜时光已成过往,此后只剩独守空闺、孤灯相伴,漫漫长夜唯有相思入梦,恰似柳永笔下“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孤寂与怅惘。《栩庄漫记》赞此句“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实乃中肯之论。词作以“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收尾,堪称神来之笔。词人借芳草与罗裙同色的巧妙联想,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绪与深切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望着古道上绵延不绝的萋萋芳草,女子心中思绪万千:恋人即将远走天涯,自己必将陷入无尽的思念,而对方是否也会同样牵挂自己?又是否会在漫漫旅途中将自己遗忘?念及此,她由芳草与身上绿罗裙的颜色产生奇妙联想,深情寄语:愿你行遍天涯,见芳草便能想起身着绿罗裙的我,永葆这份爱意,矢志不渝。“怜芳草”即恋女子,短短五字,道尽深情。这两句化用南朝江总妻《赋庭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及杜甫“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的诗意,却又别出心裁,融入更多层次的情感,使得词句更为精妙。从女子转身又回头叮嘱的话语中,读者得以窥见其内心深处对爱情长久的殷切祈愿。她将这份深情藏于含蓄婉转的叮嘱之中,以草喻情,以裙寄意,将如海深情、如蒲坚韧的爱意,不着痕迹地融于字里行间。结尾二句,通过联想,将自然之景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鲜明,寄兴幽远。

4. 作品点评

在五代词坛群星璀璨的词人中,牛希济以“才思敏妙”(《十国春秋》)的创作天赋独树一帜,其词作以“词笔清俊”的风格为人称道,更因“尤善白描”(栩庄语)的精湛笔法而备受赞誉。这首词作完美彰显了他的艺术造诣,在含蓄委婉的笔触间蕴藏着深远意蕴,如陈酿佳醪,越品越觉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牛希济《生查子》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绵冷”词相似。下阕言行人已去,犹回首丁宁,可见眷恋之殷。结句见天涯芳草,便忆及翠裙,表“长勿相忘”之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又云:空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绵冷”词格相似。下阕言行人已去,犹回首丁宁,可见眷恋之殷。结句见天涯芳草,便忆及翠裙,表“长毋相忘”之意。

清经学大师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写别情。上片别时景,下片别时情。起写烟收星小,是黎明景色。“残月”两句,写晓景尤真切。残月映脸,别泪晶莹并当时人之愁情,都已写出。换头,记别时言语,悱恻温厚。着末,揭出别后难忘之情,以处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

不详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春山”十字,别后神理。“晓风残月”,不是过也。结笔尤佳。

清著名词家陈廷焯《云韶集》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然,岂飞卿辈所可企及“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

近代古典文学家李冰若《栩庄漫记》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韦应物《咏露珠》

下一篇:唐·张子容《春江花月夜二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