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烟欲收":春山上的烟雾正开始收敛,
# 烟欲收:山上的雾气正开始收敛。烟:此指春晨弥漫于山前的薄雾。
"天澹星稀小":天色渐明,寥落的几颗晨星也慢慢黯淡下去。
# 天澹星稀小:“天澹”及下句把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拆开来用,而意不同。天澹,天色渐明。澹,一作淡。
"残月脸边明":西斜的残月照亮脸庞,
# 残月脸边明:“残月”句写人立庭院,缺月西下,破晓的光景。残月:弯月。
"别泪临清晓":一串串伤别的泪珠不断地流落。
# 清晓:黎明。,临:接近。,别泪:分别的眼泪。
"语已多":话已经说了很多,
# 已:一本无此字。
"情未了":情意却是无穷无尽,
# 了:完结。
"回首犹重道":回过头来仍再次说道:
# 重道:再次说。
"记得绿罗裙":记得我穿的绿萝裙吧,
# 罗裙:丝罗制的裙子。多泛指女孩衣裙。
"处处怜芳草":以后即便看到绿草也要想到我,从而去怜惜它啊。
# 芳草:代指女子。江总妻《赋庭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怜:怜惜。
五代词人
牛希济(?~?),五代词人。狄道(今甘肃临洮)人。遇乱入蜀,仕前蜀王建为起居郎。后主王衍时任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明宗时拜雍州节度副使。牛希济以诗词擅名。其传世之词,多写男女之情,用笔清俊,长于白描,与牛峤之艳丽不同。写别情的《生查子》为其名篇,其中“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含蓄情长,最为人称道。作品收于《花间集》及《唐五代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生查子·春山烟欲收》是一首词,也是一首爱情词。描写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缠绵悱恻的情景,表现了两人的爱情及离别时的难舍难分。
2. 写作手法
化用:“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此处化用南朝江总妻《赋庭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及杜甫“野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的诗意,却又翻出新意,将多重情思熔于一炉。女子这句痴情叮嘱,既含蓄婉转,又将其对爱情长久的期盼与执着展现得淋漓尽致。联想:“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女子看见萋萋遮满古道伸向远方的芳草,芳草与自己身上的绿罗裙颜色相同,女子由这一联想想象开去:天涯处处有芳草,她希望离人能睹芳草而记得绿罗裙(自己),行遍天涯,爱情不变。通过这一联想,将自然之景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鲜明,寄兴幽远。
3. 分段赏析
上片“春山烟欲收,天澹星稀小。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以细腻笔触勾勒出破晓时分的离别图景。远处春山绵延,山间雾气如轻纱般缓缓消散,黛青色的山峦轮廓渐次显露;天穹渐明,鱼肚白漫染东方,寥寥晨星也随之黯淡,隐入晨光之中。随着天色由朦胧转为清朗,一个明媚春日即将开启,而离人心中的愁绪却愈发浓重——无情的分别时刻,正裹挟着晨雾悄然逼近。词人巧用“欲收”“澹”“稀小”等动态词汇,精准捕捉天光变化,既描摹出黎明破晓的自然之景,更将恋人抬头凝望天色时,那愈发揪紧的离愁别绪,不着痕迹地融入其中。“春山”二句看似仅在铺陈晨景,实则暗藏玄机,不着一字便将季节、时间、环境,乃至恋人彻夜未眠、早早起身的细节和盘托出,为后文的伤别之情埋下了丰富的情感线索,也为读者预留了广阔的想象空间。笔锋一转,词人将视角从天光云影收束到人物身上。清冽晨光中,女主人公泪流满面,西斜的残月温柔却又清冷地洒下银辉,照亮她的脸庞。那弯弯的残月,恰似女子含愁的眉黛;晶莹的泪珠,在熹微的晨光中闪烁,更显楚楚动人。这一脸部特写,将人物自然地融入春晓画卷,既是对女子离情的具象刻画,更以景衬情,倍增凄婉之感。“别泪”二字,如点睛之笔,瞬间点明词作主旨,与上文景致相互呼应,无声诉说着恋人自昨夜室内相对而泣,直至破晓时分仍在路边依依惜别的全过程。下片“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聚焦于恋人分别的最后时刻。二人执手立于岔路,千言万语道不尽心中深情,泪水未干,叮咛不止。“语已多,情未了”短短六字,将恋人之间道不完的柔情蜜意、诉不尽的牵挂眷恋,以直白却饱含深情的笔触和盘托出。曾经花前月下的甜蜜时光已成过往,此后只剩独守空闺、孤灯相伴,漫漫长夜唯有相思入梦,恰似柳永笔下“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的孤寂与怅惘。《栩庄漫记》赞此句“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实乃中肯之论。词作以“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收尾,堪称神来之笔。词人借芳草与罗裙同色的巧妙联想,将女子临别时的复杂心绪与深切眷恋展现得淋漓尽致。望着古道上绵延不绝的萋萋芳草,女子心中思绪万千:恋人即将远走天涯,自己必将陷入无尽的思念,而对方是否也会同样牵挂自己?又是否会在漫漫旅途中将自己遗忘?念及此,她由芳草与身上绿罗裙的颜色产生奇妙联想,深情寄语:愿你行遍天涯,见芳草便能想起身着绿罗裙的我,永葆这份爱意,矢志不渝。“怜芳草”即恋女子,短短五字,道尽深情。这两句化用南朝江总妻《赋庭草》“雨过草芊芊,连云锁南陌。门前君试看,是妾罗裙色”及杜甫“名花留宝靥,蔓草见罗裙”的诗意,却又别出心裁,融入更多层次的情感,使得词句更为精妙。从女子转身又回头叮嘱的话语中,读者得以窥见其内心深处对爱情长久的殷切祈愿。她将这份深情藏于含蓄婉转的叮嘱之中,以草喻情,以裙寄意,将如海深情、如蒲坚韧的爱意,不着痕迹地融于字里行间。结尾二句,通过联想,将自然之景与心中感情巧妙地结合起来,形象鲜明,寄兴幽远。
4. 作品点评
在五代词坛群星璀璨的词人中,牛希济以“才思敏妙”(《十国春秋》)的创作天赋独树一帜,其词作以“词笔清俊”的风格为人称道,更因“尤善白描”(栩庄语)的精湛笔法而备受赞誉。这首词作完美彰显了他的艺术造诣,在含蓄委婉的笔触间蕴藏着深远意蕴,如陈酿佳醪,越品越觉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 牛希济《生查子》言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绵冷”词相似。下阕言行人已去,犹回首丁宁,可见眷恋之殷。结句见天涯芳草,便忆及翠裙,表“长勿相忘”之意。五代词中希见之品。又云:空清晓欲别,次第写来,与《片玉词》之“泪花落枕红绵冷”词格相似。下阕言行人已去,犹回首丁宁,可见眷恋之殷。结句见天涯芳草,便忆及翠裙,表“长毋相忘”之意。
清经学大师俞陛云《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 此首写别情。上片别时景,下片别时情。起写烟收星小,是黎明景色。“残月”两句,写晓景尤真切。残月映脸,别泪晶莹并当时人之愁情,都已写出。换头,记别时言语,悱恻温厚。着末,揭出别后难忘之情,以处处芳草之绿,而联想人罗裙之绿,设想似痴,而情则极挚。
不详词学大师唐圭璋《唐宋词简释》
# “春山”十字,别后神理。“晓风残月”,不是过也。结笔尤佳。
清著名词家陈廷焯《云韶集》
#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词旨悱恻温厚,而造句近乎然,岂飞卿辈所可企及“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将人人共有之情和盘托出,是为善于言情。
近代古典文学家李冰若《栩庄漫记》
上一篇:唐·韦应物《咏露珠》
下一篇:唐·张子容《春江花月夜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