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酒心情":酒后病恹恹,心情郁郁寡欢。
# 病酒:醉酒。
"唤愁无限":那黄莺的叫声唤起心中无限愁思,听得烦闷,
"可奈流莺":却又无可奈何。
# 流莺:流莺亦作“ 流鸎 ”。即莺。流,谓其鸣声婉转。
"又是一年":转眼间,又是一年时光,
"花惊寒食":春花因寒食节的到来而惊心,
"柳认清明":柳枝因清明的临近而仿佛有了感知。
"天涯翠巘层层":远在天涯的青山层层叠叠,
# 翠巘:青翠的山峰。
"是多少、长亭短亭":沿途不知有多少长亭短亭,阻隔了归程。
"倦倚东风":我疲倦地倚着春风,
"只凭好梦":只能寄希望于一场好梦,
"飞到银屏":飞到那画屏般的故乡,与亲人相见。
宋代词人
黄简(生卒年不详)一名居简,字元易,号东浦,建安(今属福建)人,寓居吴郡光福山。嘉熙中卒,通判翁逢龙葬之虎丘。工诗,《全宋词》辑其词三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伤春的词。词中借春日景象抒发浓烈的乡关之思与羁旅愁绪。主人公因醉酒心烦、流莺聒噪触发愁情,见寒食清明花柳而惊觉时光流逝,望尽天涯翠山长亭,痛感归途遥远,最终唯有寄望梦中归乡。全词以细腻笔触勾勒伤春怀人之情,层层递进展现游子对故乡的深切眷恋。
2. 写作手法
触景生情:“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一句表明光阴荏苒,时光飞逝,春光虽美却引发诗人对流年逝去的感慨,从自然时序流转中生发出对美好易逝的愁思,以景衬情,景情交融。
3. 分段赏析
词的开篇直入主人公的烦闷状态:“病酒心情。唤愁无限,可奈流莺。”他因饮酒过量而身心倦怠,本就恹恹无神,偏偏流莺啼声不断,更添烦躁。这里的“愁”看似由酒意与莺声引发,实则暗藏深层缘由。黄莺的悦耳啼鸣在旁人听来是春意盎然的象征,于主人公却成了“唤愁”的引子,侧面暗示其内心本就积郁着难以排遣的心事,外物不过是触发愁绪的契机。“又是一年,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三句推进时序,点明愁绪的具体来源。“又是一年”带着时光飞逝的慨叹,仿佛昨日还在伤春,今日又逢春暮。“花惊”“柳认”以拟人手法写花柳,实则刻画主人公的心理:看到花开柳绿,才惊觉寒食、清明已至。这两个节气本是祭扫、踏青之时,却让游子想起故乡的祖茔与亲友,春光越盛,越衬出他乡为客的孤独。词人以“惊”“认”二字,将时光流逝的恍惚感与触景生情的突兀感融为一体,细腻地传递出内心的震颤。下片“天涯翠巘层层。是多少、长亭短亭”是情感的转折点。主人公远眺天涯,只见层层叠叠的青山,而山间无数长亭短亭,正是游子漂泊的象征。“长亭短亭”化用古人“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的典故,既实写旅途的漫长,又虚指归乡之路的阻隔。这一句如奇峰突起,将上片的伤春之情升华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原来所有的烦躁与慨叹,皆因心系远方的家乡与亲人。此时再回看前文中的“病酒”“流莺”,便知它们不过是乡思的外化,词人的高明之处在于先铺陈表象,再揭示内核,让情感层层递进。结尾“倦倚东风,只凭好梦,飞到银屏”以无奈之态收束。现实中归乡无望,主人公只得“倦倚”春风,将希望寄托于梦境。“好梦”一词看似轻盈,实则饱含心酸:唯有在梦中,才能跨越万水千山,回到故乡的“银屏”(代指家中屏风,喻指家园)旁。这一结句以虚写收束全篇,既呼应了开篇的愁绪,又以梦境的虚幻反衬现实的无奈,余韵悠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里“花惊寒食,柳认清明”两句尤为精妙。从结构上看,句式工整对称,“花”与“柳”相对,“惊”与“认”两个动词呼应,“寒食”与“清明”两个节气名词对照,词性、结构严整契合。“惊”和“认”二字更是充满感情与动态,仿佛赋予花柳以人的情态——词人一春都在郁闷中度过,不经意间见花柳繁茂,才惊觉寒食清明已至,那种时光飞逝的错愕与对节令的敏感,被这两个字鲜活地展现出来。“惊”是乍见节令更迭的意外,“认”是定神后对时节的确认,在这一“惊”一“认”之间,乡关之思已悄然涌上心头,仿佛让人看到词人“泪眼问花花不语”的怅惘模样。作者选择寒食清明这一时节也颇具深意。这是传统的祭扫时节,游子面对祖茔所在的方向,思乡之情最易被触发;加上此时常细雨迷蒙,天地间一片清冷,这种氛围与词中低沉的乡思相互浸染,更添愁绪。全词结构精巧,而这两句作为“词眼”,以简练的文字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层次,既点明节令引发的愁绪,又为后文抒发天涯漂泊的孤寂埋下伏笔。尽管全词的艺术亮点不止于此,但这两句凭借精准的炼字与巧妙的构思,成为词作中最引人注目的精华,也让后人对黄简的词艺赞叹不已。
下一篇:宋·释智深《颂古十二首(其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