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īng
àn
·
·
bèi
chū
jiāo
chén
shì
shān

朝代:宋作者:张榘浏览量:2
西
fēng
luàn
qiáo
shù
qiū
zài
huáng
huā
xiū
chù
mǎn
xiù
chén
āi
tuī
nóng
shēng
dàn
yuè
huāng
cūn
shēn
míng
duō
bèi
guān
shí
zǎi
chóng
lái
màn
qiě
jìn
qīng
zūn
gōng
liù
cháo
jiù
shì
jiāng
liú
shuǐ
wàn
gǎn
tiān

译文

深风吹得溪桥旁的树上枯叶簌簌而下,秋天的特征景象就在菊花羞答苦涩的初开时节。我身上满袖的征尘拂也拂不去。晓行的匹马踏着浓重的露水,月光淡淡中传来几声雄鸡的啼鸣,我向着僻静荒凉的山村迸发。我的声誉、名望都被儒生的学说所贻误。时隔十载,旧地重游,风物聊且还是这样。姑且饮尽这酒杯中的清酒聊以自慰。六朝历史上发生的多少盛衰兴亡的往事,它们还不是像一江流水那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想到这里,我的身名之慨、家国兴亡与历史沧桑感一齐涌上心头,如天边的夕阳一样落下。

逐句剖析

"西风乱叶溪桥树":深风吹得溪桥旁的树上枯叶簌簌而下,

# 乱叶:落叶。

"秋在黄花羞涩处":秋天的特征景象就在菊花羞答苦涩的初开时节。

# 黄花:这里指野菊花。

"满袖尘埃推不去":我身上满袖的征尘拂也拂不去。

"马蹄浓露":晓行的匹马踏着浓重的露水,

"鸡声淡月":月光淡淡中传来几声雄鸡的啼鸣,

"寂历荒村路":我向着僻静荒凉的山村迸发。

# 寂历:空旷,寂静,寂寞。

"身名多被儒冠误":我的声誉、名望都被儒生的学说所贻误。

# 儒冠误:谓读圣贤书,履行正道,误了身名。儒冠:原指儒生的帽子,后用以称儒生。这里指习文入仕。

"十载重来漫如许":时隔十载,旧地重游,风物聊且还是这样。

# 如许:如此,这样。

"且尽清樽公莫舞":姑且饮尽这酒杯中的清酒聊以自慰。

# 樽:酒杯。

"六朝旧事":六朝历史上发生的多少盛衰兴亡的往事,

# 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先后建都于建康(今南京)。六朝的统治者多奢侈腐败,故国运不长,相继灭亡。

"一江流水":它们还不是像一江流水那样,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万感天涯暮":想到这里,我的身名之慨、家国兴亡与历史沧桑感一齐涌上心头,如天边的夕阳一样落下。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青玉案·西风乱叶溪桥树》是南宋词人张榘创作的一首词。上片以荒村行旅为背景,通过萧瑟秋景的描摹,流露出词人对仕途坎坷的无奈与失落心境;下片借六朝旧事与滔滔江水的意象组合,在陈氏山居的时空转换中,抒发了对历史沧桑、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怀。全词语言质朴,寓情于景,既展现了士大夫对宦海浮沉的厌倦与疏离,又通过"儒冠误身"的感慨,表露出知识分子在济世理想与归隐之念间的矛盾心境。词作在怀古伤今的基调中,既暗含对官场虚妄的警醒之思,亦透露出对家国命运与个人际遇的双重忧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张榘(?~?),宋代词人。字方叔,号芸窗,润州(今江苏镇江)人。端平元年,为江南制置使观察推官。淳祐五年,为句容令。宝祐中,为江东制置使参议、机宜文字。有《芸窗词稿》1卷。词存五十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据现有文献记载,此词具体创作时间尚难确考。张榘在宋理宗淳祐年间(1241—1252)曾任句容县令,宝祐年间(1253—1258)复任江东制置使参议,掌管机宜文字。观其两度出仕,皆属低阶僚属,词人对自己的仕途际遇甚为不满。某次奉命出郊公干之际,虽心有抵触却未敢推脱,遂于陈氏山居写下此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羁旅感怀词。全词以秋日郊行为背景,描绘了萧瑟苍凉的景象,抒发了词人仕途失意的愤懑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慨叹。

2. 写作手法

借景抒情:“西风乱叶溪桥树”以“西风”“乱叶”渲染秋意萧索,隐喻人生漂泊。“马蹄浓露,鸡声淡月,寂历荒村路”连用“浓露”“淡月”“荒村”等意象,勾勒出寂寥荒寒的旅途画面,强化孤寂心境。拟人​:“秋在黄花羞涩处”以“羞涩”形容菊花,既写出了菊花因霜露摧残而低垂之态,又恰好表现出词人词人胸中的羞愤苦涩之情。化用:“公莫舞”化用辛弃疾“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讽喻权贵得意忘形。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是一幅荒村行旅图,取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之意境:深秋拂晓,冷冽的淡月悬照板桥,凝霜若雪。萧瑟西风卷起枯叶,或聚山径,或落溪涧,唯桥畔黄花怯生生绽开。远处鸡鸣破晓,早有行人策马踏露,踽踽独行于荒村野径。词的上片勾勒出萧疏清寒的秋日图景,尤以"秋在黄花羞涩处"最得神韵,“羞涩”两字极妙。古来咏菊者众,或拟傲霜壮士,或喻遭欺弱女,或作愁苦意象,或为闲适点缀,独张榘以"羞涩"状之,既写出了菊花因霜露摧残而低垂之态,又恰好表现出词人词人胸中的羞愤苦涩之情。"满袖尘埃推不去""推"字别开生面,既实写征途风尘仆仆之态,又暗喻宦海沉浮难脱身之难,不仅与前面的“羞涩”句呼应,还表达出了匹马早行以及无限感慨。下片顺势转入山居所感。"身名多被儒冠误","误"作为全词的词眼,道尽宦海沉浮之恨,“十载重来漫如许”,一种失落和怅惘,萦绕在作者心头,十年重游,景致如昨,而身名俱误,岁月空掷。开篇两句与陶渊明"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之顿悟有异曲同工之妙,将词人内心苦痛、矛盾、悔憾、无奈尽数倾泻。"且尽清樽"呼应上片"满袖尘埃",展露借酒消愁的无奈之态。"公莫舞"之"公"暗指权贵得志者,其意与稼轩"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相同,只不过词人不写玉环、飞燕事,而用“六朝旧事”来比喻。即使像奢侈腐化,醉生梦死的六朝最终也湮灭在历史中,化为尘埃。南宋此时的情况与六朝相似,词人似乎已预感到了它将重蹈六朝覆辙的历史命运,因而在这里借咏史抒发忧国之思。行文至此如百川归海,词人发出深沉喟叹:"万感天涯暮"。这是词人面对黄昏,想到国家的命运与自身的遭际,百感交集,发出的感叹。其中这个“暮”字,不仅指时间上的黄昏,更是直感到国家命运已近黄昏。这结束的一句,承接前面所有文字,举重若轻地托出词人复杂的心绪。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语言平易浅近,鲜有晦涩之处。词人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心境,恰当地传达出内心的矛盾纠结与对仕宦生涯的厌倦,在声韵运用方面,这首词的也很有特色"树、处、去、路、误、许、舞、暮"等去声字的押韵组合,形成了顿挫有力的声韵效果;配合《青玉案》词牌特有的句法结构和谐少,拗怒多,使得词作中蕴含的激越情感得到了更为充分的艺术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如“正挑灯共听夜雨”,幽韵不减陆放翁;如“小楼燕子话春寒”,艳态不减史邦卿;至如“秋在黄花羞涩处”,又“苦被流莺蹴翻花影,一阑红露”等语,直可与秦七、黄九相雄长。

明毛晋《芸窗词跋》

# 人谓张榘《芸窗词》饶贫气,今观其全集……,又“秋在黄花羞涩处”,又“苦被流莺,蹴翻花影,一栏红露。”俱不减少游丰韵。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梅花五首(其一)》

下一篇:宋·黄简《柳梢青·病酒心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