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青山":小小的青山,
"丛丛翠竹":翠绿的竹林丛丛簇簇。
"野景无多":野外的景致虽不繁复,
"怡然纵目":却令人心旷神怡,极目远眺。
"明觉老人":明觉老禅师,
"向独脱无依处":曾于孤独无依之境超脱束缚。
"闲坐解疏慵":悠闲地坐着消解疏懒的情绪,
"为静胜所缚":却反而被安静闲适的状态束缚住了。
"拄杖子":拄着禅杖,
"一夏同辙不同途":整个夏季看似同行实则各奔前路。
"见山不是山":看到山却感觉不是山,
"居竹不见竹":居住在竹林中却看不见竹子。
"业识忙忙卒未休":业力与识念纷扰,终日忙碌不得安宁,
# 业:一作丛。
"忙中解唱阳春曲":在忙碌之中却能吟唱出高雅的《阳春曲》,
"欸乃一声山水绿":只听一声“欸乃”,山水都变得翠绿起来。
1. 分段赏析
“小小青山,丛丛翠竹。野景无多,怡然纵目。”开篇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景象,“小小青山”“丛丛翠竹”,勾勒出青山的秀丽和翠竹的繁茂,“野景无多”说明景色虽不宏大却别有一番风味,“怡然纵目”则表现出诗人面对这美景时的愉悦心情,为全诗奠定了宁静、闲适的基调,让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和宁静。“明觉老人,向独脱无依处。”引入明觉老人这一形象,“独脱无依处”暗示其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进一步深化了禅意。明觉老人的形象代表着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追求,使读者对禅宗的思想有更深入的理解。“闲坐解疏慵,为静胜所缚。”揭示了人在追求宁静时可能陷入的另一种困境,“闲坐解疏慵”表明通过闲坐来消除疏懒的情绪,“为静胜所缚”则指出在追求宁静的过程中,可能会被安静闲适的状态束缚住,无法真正达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引发读者对人生状态的思考。“拄杖子,一夏同辙不同途。”通过拄杖子的形象,暗示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同辙不同途”说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走的是相同的道路,但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境和追求,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道路上前行,体现了人生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见山不是山,居竹不见竹。”体现了禅宗的“非相”思想,即超越事物的表象去领悟其本质。“见山不是山”,不是说看不到山,而是不被山的表象所迷惑,要看到山背后的本质;“居竹不见竹”,同样不是看不到竹子,而是不被竹子的外在形象所局限,要领悟竹子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引导读者思考事物的本质和表象的关系。“业识忙忙卒未休,忙中解唱阳春曲,欸乃一声山水绿。”表达了在尘世忙碌中仍能保持内心的高雅和对自然的热爱,“业识忙忙卒未休”说明尘世的意识忙碌不停,但诗人却能在忙碌之中吟唱出高雅的《阳春曲》,体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声“欸乃”,仿佛让山水都变得翠绿起来,生动地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使读者感受到在忙碌生活中追求内心宁静和高雅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禅宗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上一篇:宋·黄唐《九女山》
下一篇:宋·晁端礼《喜迁莺·伫立蘅皋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