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万穴古山骨":你把千孔万窍的太湖石,用来作古山的骨髓,
# 古山骨:指石。,太湖万穴:指太湖石,园林中叠假山所用之石多采自太湖,其石因风浪冲激,多坳坎、孔窍。
"共结峰岚势不孤":叠成连绵不断的山峰,云雾缭绕,气势雄伟。
# 势不孤:这里指连绵不断。,岚:山中雾气。
"苔径三层平木末":满是青苔的小径通往山顶,与树梢齐平而又曲折萦回,
# 木末:树梢。,苔径:长着青苔的小径。
"河流一道接墙隅":上下有一条潺湲的河流,是墙角外引进的活水。
# 隅:角落。
"已知谷口多花药":你像郑子真一样居住在谷口,四周种植了各色鲜花和药类,
# 已知谷口多花药:暗用郑子真事。西汉人郑朴字子真,修道守默,成帝时大将军王凤礼聘之,不受。家于谷口,有盛名,世号谷口子真。此处借以赞美徐都官。药,指药草。
"只欠林间落狖鼯":就只差山林间跳下猿猴和飞鼠,不然真可以跟大自然媲美。
# 鼯:鼠名,俗称飞鼠,别名夷由。形似蝙蝠,因其前后肢之间有飞膜,能在树林中滑翔,古人误以为鸟类。,狖:长尾猿。此泛指猿猴。
"谁侍巾鞲此游乐":谁陪侍你在这园中尽情游乐,
# 巾鞲: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种,以葛或缣制成,横著额上。鞲,革制袖套。
"里中遗老肯相呼":可肯召唤乡里的老者相伴相随。
# 肯:可肯。,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题咏诗。描绘了徐都官新居以太湖石建造的假山,体现了假山的雄伟气势和园林构造的精巧,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趣的追求以及与民同乐的情怀。这是一首写假山题材的七言律诗,借太湖石假山的景象,写出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和与民同乐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用典:“已知谷口多花药”一句暗用了西汉隐士郑子真的典故。据史料记载,郑子真(郑朴)是西汉时期的著名隐士,他长期隐居于谷口,修身自保,不愿出仕。他在谷口潜心修行,与自然为伴,谷口生长着众多的花草药材,他也因此与谷口的自然景致融为一体,成为了高洁隐逸之士的代表,其隐居事迹在当时广为流传,也被后世文人视为隐士的典范。在《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中,梅尧臣运用此典故,以“谷口多花药”来形容徐都官新居假山周边的景致,暗示徐都官如同郑子真一般,具有高雅的品德和超脱世俗的情怀,将徐都官的居所与古代隐士的隐居之地相类比,不仅赞美了徐都官的品性,更使诗歌增添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这首诗开篇两句,着重描绘徐都官新居假山的取材之美与造型之妙。“太湖万穴古山骨”,点明假山选用太湖石打造。太湖石多孔,是园林建筑的优质材料。诗人不直接称“石”,而用“古山骨”,此说法源自韩愈《石鼎联句》首句“巧匠斫山骨”,让读者感觉这座假山仿若蕴含着真山的精髓。太湖石堆叠成山,所以有“共结”一说。不说“峰峦”而称“峰岚”,是因“岚”代表山中雾气,这一字不仅勾勒出山的外形,更营造出云雾缭绕、山灵毓秀的神韵。再加上“势不孤”,更凸显出峰峦层叠的精妙。三四句承接上文,展现假山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相融。“苔径三层”“河流一道”皆为人工营造。假山上有曲折小径通至峰顶,高于园中树木(“平木末”),且山路布满苔藓,充满古朴意趣。山下有河流从墙外引入。如此一来,假山、树木、流水相互交融,尽显自然之趣。“已知谷口多花药”,暗引西汉隐士郑子真居谷口名动京师的典故。此句之后,下句陡然转折,指出自然景致仍有不足,即假山之上缺少野生动物,“只欠林间落狖鼯”。诗人写此句,看似遗憾,实则欣喜。因为若有狖鼯活动,假山便更贴近自然,从“只欠”二字便能体会这种微妙心态,在转折间深化了诗意。至此,假山的美妙已尽述。末二句转而写游园。诗人未提及自己与朋友,而是特意提到“里中遗老”,意味深长。徐都官新居假山建成,却未让邻里老者观赏。诗人先享游览之乐,便想到此点,发出“谁侍巾鞲此游乐,里中遗老肯相呼”的疑问。这一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之意,内涵深刻。表面看是说与人分享更添乐趣;深层而言,是强调为官者应与民同乐,这与诗人好友欧阳修《醉翁亭记》结尾的意旨相契合,提升了诗歌境界。这种思想在诗人如《田家》《陶者》《汝坟贫女》等作品中一以贯之。诗人不用“应”相呼,而问“肯”否,措辞委婉,不易察觉。
4. 作品点评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为七言律诗。诗中对徐都官新居的太湖石假山着墨颇多,极言其尽显真山的气势与神韵。通往山顶的小径覆满青苔,与树梢齐平,古朴之意尽显;山下河流自墙角引入,足见园林构建精巧,自然意趣十足,于尺幅间营造出千里景致。诗里还借西汉隐士郑子真居谷口而声名远播的典故,赞颂主人高雅的志趣与品德。第六句笔锋一转,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审美见解,表明即便人造景观巧夺天工,终究难及万象俱全的大自然,巧妙点出所咏对象是假山。整首诗笔力刚健,格调明快,传达出诗人渴望与民同乐的心意,彰显出其宽广的胸怀。
# 首韵言取太湖石为假山,生动精彩。
清陈衍《宋诗精华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