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墟墓兴哀宗庙钦":墟墓的兴衰让人对宗庙生钦敬之心,
# 钦:崇敬。,宗庙:古代帝王、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
"斯人千古不磨心":这种情感千古以来在人们心中未曾磨灭。
# 斯人:这个人。这里指获得真理的圣人。
"涓流积至沧溟水":涓涓细流不断积聚,终能汇成沧海大水,
# 沧溟:大海。,涓流:细小的水流。
"拳石崇成泰华岑":拳头大的石头不断堆叠,能垒成泰山、华山般的高峰。
# 岑:高山。,泰华:泰山、华山,泛指高山。,拳石:拳头那样大的石块。
"易简工夫终久大":坚持容易简单的功夫,最终体现出伟大和永恒,
# 易简工夫:简明易行的修养工夫,此指“发明本心”,即首先把心放端正。
"支离事业竟浮沉":那种枝枝节节的追求,到头来难免时浮时沉。
# 竟浮沉:指心灵跟随事物表面现象的变化而追逐不定,流荡不返。,支离事业:枝枝节节,离主题很远的那种努力,此指朱熹主张的“博观”,即广泛获取一切知识。
"欲知自下升高处":想要知道如何从低下之境上升到高处,
"真伪先须辨古今":首先必须辨别古今学问的真伪。
# 古今:当今一刻。古:原作只,据《永乐大典》卷二二六七改。
南宋理学家,“心学”创始人
陆九渊(1139~1193),南宋理学家。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临川)人。曾结茅讲学于象山,人称象山先生。乾道年间进士,入为太学国子正,后升作监丞。光宗时出任奉议郎知荆门军,卒于任。陆九渊是“心学”创始人,提出“心即理”说。其学与兄陆九韶、陆九龄并称“三陆子之学”。他的治学方法是“立大”“知本”“发明本心”。其学说后由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形成陆王学派。著作有《象山先生全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围绕学术观点的争论,强调“心”是圣人之学根本,指出知识积累要先有正确根基,需以端正的“心”辨别真伪,体现了陆九渊的心学思想及对治学路径的思考。
2. 分段赏析
首联,“墟墓兴哀宗庙钦,斯人千古不磨心”,诗人由墟墓引发哀伤,对宗庙产生钦敬之情,借此引出千古不变的人心。“兴哀”“钦”等炼字精准,奠定了诗歌深沉思考的基调,在内容上开启了对人心、学问等方面的探讨。颔联“涓流积至沧溟水,拳石崇成泰华岑”,从自然现象着手,以涓流成沧海、拳石成高山作比,形象地阐述了积累的哲理,展现了事物由小到大、由微至著的发展过程。颈联“易简工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浮沉”,鲜明地将“易简工夫”与“支离事业”对立起来,“易简”与“支离”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简洁、根本的治学路径的认可,对繁杂琐碎学问方式的不认同,体现其学术观点和态度。尾联“欲知自下升高处,真伪先须辨古今”,诗人点明要想提升学问境界,需先辨别古今学问的真伪,收束全诗,强调了辨别学问真伪对于治学的关键作用。
下一篇:宋·释绍昙《偈颂一百零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