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苔白石两清幽":苍翠的苔藓和洁白的石头,两者都散发着清幽的气息,
"缥缈虹桥跨碧流":一座若有若无、隐隐约约的虹桥,横跨在碧绿的溪流之上。
# 虹桥:又名飞桥,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木拱桥,外形如长虹贯空,故名。
"日过窗间腾野马":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那空中浮动的尘埃就像奔腾的野马一般,
# 野马:春月奔腾的游气。
"雨余墙角篆蜗牛":雨后的墙角处,蜗牛缓缓爬行,留下了如同篆字般弯曲的痕迹。
# 篆蜗牛:蜗牛爬过后留下的粘液,屈曲如篆文。称为蜗篆。
"饥寒不作妻孥念":即便忍受着饥饿与寒冷,我也不想让妻儿为此担忧,
# 饥寒不作妻孥念:饥寒二句:即使困穷,妻儿饥苦,也不改变节操;即使时光易逝,转眼就是秋天,也感到天地无私,并没有悲秋的意绪。
"笑语那知天地秋":我笑语盈盈,哪里还顾得上外面已经是秋天,天地间一片萧瑟。
"一炷水沉参鼻观":点燃一炷珍贵的水沉香,我通过嗅觉来参悟内心,
# 一炷水沉参鼻观:“一炷”二句:在鼻观中参透水沉的芳香,在心灵中扫除六凿,把自己的神思和自然界打成一片,神游万物之上,思出天地之表。鼻观:佛家有观相法,观鼻端白,称为鼻观。是佛教修炼养性的一种方法。
"扫空六凿自天游":摒弃掉耳、目、口、鼻、心、意等各种欲念,让自己的精神自由自在地遨游于天地之间。
# 六凿:指喜、怒、哀、乐、爱、恶六情。《庄子外物》:“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扫空:全句意谓“扫空六种情欲,游心于天地之表。”
北宋诗人
邓肃(1091~1132),北宋诗人。字志宏,后改字德恭,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入太学时,即赋诗讥东南贡花石纲,被斥。钦宗立,赐进士出身,授鸿胪寺簿,后官至右正言。邓肃论诗推崇苏轼,他的诗多感讽时事、忧国伤民之作,其《靖康迎驾行》《后迎驾行》等诗,风格颇近杜甫赴奉先诸作。他被罢黜后所作诗歌尤显铮铮傲骨,如《感遇》二首。他的文章多抒写名节志向,如《具瞻堂记》等。著有《栟榈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苍苔白石两清幽,缥缈虹桥跨碧流”,诗人以白描手法勾勒出居住环境的清幽之美。苍苔覆盖、白石罗列,二者相互映衬,尽显静谧;一座虹桥若隐若现,横跨碧绿的溪流之上,画面富有层次感与动态美,为全诗奠定了宁静悠远的基调。颔联“日过窗间腾野马,雨余墙角篆蜗牛”,诗人聚焦于生活中的细微景象。日光透过窗户,室内尘埃如野马般翻腾;雨后的墙角,蜗牛缓缓爬行,留下蜿蜒的痕迹,宛如篆字。诗人敏锐捕捉这些瞬间,将平凡场景赋予诗意,体现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颈联“饥寒不作妻孥念,笑语那知天地秋”,笔锋一转,由景及情。尽管生活面临饥寒困境,诗人却未将忧虑传递给妻儿,反而以笑语相对,甚至忘却季节更迭带来的萧瑟。这两句诗展现出诗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在艰难处境中依然保持积极心态,超脱于物质困苦之外。尾联“一炷水沉参鼻观,扫空六凿自天游”,诗人通过焚香悟禅的行为,将情感进一步升华。点燃一炷沉香,借助香气参透内心,摒弃耳、目、口、鼻、心、意等感官杂念,实现精神上的自由遨游。“天游”二字,体现诗人追求心灵的超脱与自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上一篇:宋·董嗣杲《黄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