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入空阶滴夜长":雨水落在空寂的台阶上,滴落声漫漫长夜不断。
"月行云外借孤光":月亮藏在云外,勉强借予一丝孤清的光亮。
"独将心事步长廊":我独自带着满腹心事,在长廊上徘徊不已。
"深锁重门飞不去":重门紧紧锁闭,像被困住无法飞离,
"巫山何日梦襄王":不知何时才能像巫山神女那样,与心上人在梦中相会。
"一床衾枕冷凄香":一床被褥枕头,只余下凄冷的余香。
北宋诗人
邓肃(1091~1132),北宋诗人。字志宏,后改字德恭,号栟榈,南剑州沙县(今属福建)人。入太学时,即赋诗讥东南贡花石纲,被斥。钦宗立,赐进士出身,授鸿胪寺簿,后官至右正言。邓肃论诗推崇苏轼,他的诗多感讽时事、忧国伤民之作,其《靖康迎驾行》《后迎驾行》等诗,风格颇近杜甫赴奉先诸作。他被罢黜后所作诗歌尤显铮铮傲骨,如《感遇》二首。他的文章多抒写名节志向,如《具瞻堂记》等。著有《栟榈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闺怨词,描绘了雨夜空阶滴响、孤月行云的清冷景象与女子独步长廊的孤寂身影,以及重门深锁、巫山梦断的阻隔之痛与衾枕冷香的凄凉,表达了深闺女子独守空闺的孤寂愁绪与相思难寄的哀怨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巫山何日梦襄王”此句运用了“巫山云雨”“襄王梦遇神女”的典故。该典故出自战国时期宋玉的《高唐赋》和《神女赋》,讲述了楚怀王游云梦泽台馆时,梦到巫山神女前来与他相会,神女临别时表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词人借这个典故,以“巫山”“襄王”自比或寄情,含蓄地表达出自己内心深处或许有着如襄王渴望与神女相会一般难以实现的愿望,在词境中增添了含蓄蕴藉的情感氛围与文化底蕴。
3. 分段赏析
上阕:“雨入空阶滴夜长”,开篇以雨落空阶的意象切入,雨水滴落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被无限放大,既写实景,又暗衬长夜难眠的煎熬——雨的“滴”与夜的“长”相互呼应,将孤独者对时间的敏感与难熬刻画得细腻入微。“月行云外借孤光”,转而写月色。月亮被云层遮蔽,仅从云隙间透出一丝微弱的“孤光”,这“借”字用得巧妙,既写出月色的稀疏难得,又暗合主人公内心的孤寂:连月光都如此吝啬,仿佛世间唯有自己与这份冷清相伴。“独将心事步长廊”,由景入人,点出主人公的行动与状态。在这样的雨夜月色中,她独自在长廊徘徊,“独”字直接点出孤独,“步长廊”的动作则暗示心事重重、难以排遣,将上阕的孤寂氛围落到具体的人物行为上,引人猜想她心中的“心事”究竟为何。下阕:“深锁重门飞不去”,既是对实景的描写(重重门户紧锁),更是对内心状态的隐喻。“飞不去”既像写被困于深宅的无奈,又似写情感被禁锢的压抑,将孤独感从环境延伸到对自由(或与思念之人相见)的渴望与阻碍上。“巫山何日梦襄王”,化用巫山神女与楚襄王的典故(神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与襄王梦中相会),直白点出主人公的心事:她渴望与思念之人在梦中相见,却不知这样的期盼何时能实现。一个“何日”,道尽了等待的焦灼与不确定,将闺中相思的愁绪推向深处。“一床衾枕冷凄香”,以细节收束全词。空床、冷衾、枕上残留的“凄香”(或许是昔日相处时的香气,如今只剩凄冷),将无形的思念化为可触的寒冷与可嗅的余味,以感官的真切感受,收束起全篇的孤寂与怅惘,余韵悠长。
下一篇:宋·曾觌《水龙吟·楚天千里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