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jiāng
shū
xīn
tíng

朝代:宋作者:王澜浏览量:3
píng
gāo
yuǎn
wàng
jiàn
jiā
xiāng
zhǐ
zài
bái
yún
shēn
chù
zhèn
guī
guī
wèi
yīn
qín
guó
shāng
xīn
xīn
tíng
lèi
yǎn
gèng
xiāo
xiāo
cháng
jiāng
wàn
nán
jiāng
hèn
liú
yáo
xiǎng
jiāng
kǒu
rán
niǎo
huā
xiè
jīn
shuí
wéi
zhǔ
yàn
guī
lái
diāo
liáng
chù
shì
nán
zuì
jīn
shā
shí
wàn
jìn
zuò
xuè
liú
piāo
chǔ
héng
kōng
jiàn
yào
dāng
cán

译文

伫立在新亭上远远望去,家乡已在缥缈的白云深处。日夜思归,可是有家难回,白白辜负了杜鹃般勤地说“不如归去”。正当在为故国伤心,为新亭伤心之时,雨声潇潇而起。那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也难流尽这家国之恨。遥想家乡江口依然还是,鸟儿啼鸣,花朵凋谢的场景吧,可现在谁是她的主人呢。当燕子从南方归来,若找不到雕梁上的旧巢,怎会不为此呢喃而语。最让人痛苦的是蕲州,十万户都被杀尽,棒槌都在血里漂了起来。只要有横空剑气的壮志,一定要杀敌雪恨。

逐句剖析

"凭高远望":伫立在新亭上远远望去,

# 凭高远望:《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河阳别业,仁杰赴并州,登太行山,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伫立久之,云移乃行。”

"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家乡已在缥缈的白云深处。

# 白云:元朝人以白云喻亲友。

"镇日思归归未得":日夜思归,可是有家难回,

# 镇日:整天,从早到晚。

"孤负殷勤杜宇":白白辜负了杜鹃般勤地说“不如归去”。

# 杜宇:鸟名。又名杜鹃、子规。相传为古蜀王杜宇之魂所化。春末夏初,常昼夜啼鸣,其声哀切。多用来表达悲思之情。

"故国伤心":正当在为故国伤心,

"新亭泪眼":为新亭伤心之时,

# 新亭泪眼:东晋初,南渡贵族在新亭聚会,周顗云:“风景不殊,正自有江山之异。”说毕相视流泪,丞相王导云:“愿共戮力王室,何必作楚囚相对?”见《世说新语·言语》。

"更洒潇潇雨":雨声潇潇而起。

"长江万里":那滚滚东去的万里长江,

"难将此恨流去":也难流尽这家国之恨。

"遥想江口依然":遥想家乡江口依然还是,

# 江口:蕲水在蕲州城流入长江的地方。

"鸟啼花谢":鸟儿啼鸣,花朵凋谢的场景吧,

"今日谁为主":可现在谁是她的主人呢。

"燕子归来":当燕子从南方归来,

"雕梁何处":若找不到雕梁上的旧巢,

# 雕梁:雕饰的屋梁。代指家园。

"底事呢喃语":怎会不为此呢喃而语。

# 呢喃:燕鸣声,也用以形容声音很低。,底事:何事。

"最苦金沙":最让人痛苦的是蕲州,

# 金沙:即金沙湖,在蕲州东五千米,又名东湖。这里代指蕲州。

"十万户尽":十万户都被杀尽,

"作血流漂杵":棒槌都在血里漂了起来。

# 血流漂杵:形容杀人很多,血流成河,把木槌都漂走了。《尚书·武成》:“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杵,木棒,当时一种武器。此时金兵破蕲州,杀伤甚众。故云。

"横空剑气":只要有横空剑气的壮志,

"要当一洗残虏":一定要杀敌雪恨。

# 残虏:指当时与南宋敌对的金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是宋代王澜所作的一首词。上片以白描手法勾勒逃难图景,通过“避地溢江”“苍茫云水”等意象,既倾吐了对故园的魂牵梦萦,更以“故垒萧萧”“鬼火荒丘”等惨烈场景,控诉了金兵铁蹄下的生灵涂炭。下片笔锋陡转,从个人遭际升华至家国大义,“长淮望断”的悲怆与“击楫中流”的激昂交织,将满腔愤懑凝练为“鞭石渡江”的壮怀激烈。全词突破传统羁旅词作的窠臼,在个人命运与时代悲剧的共振中,既谱写出“万里想龙沙”的沉痛思乡曲,更铸就了“收拾山河”的英雄浩气,其金石之音与史家笔触相映,堪称宋词中罕见的诗史佳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王澜:蕲州乡贡进士。

王澜,生卒年不详,蕲州(今属湖北省)人。乡贡士。存词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1221年)仲春,金朝大军压境蕲州。守城军民浴血奋战月余,终因援军始终未至,寡不敌众城垣失守。主将悲愤自戕殉国,金兵入城后纵兵屠戮,满城焦土间血泪斑斑,惨状触目惊心。时任蕲州参军的赵汝愚率精锐突围求援,幸免于难。这位亲历者后来著《辛巳泣蕲录》,以铁笔记录这段血色岁月。 时年避居吴地的蕲春才子王澜,闻说故园遭劫,肝肠寸断。夜阑人静时,耳畔仿佛回荡着金戈铁马之声,眼前不断浮现故土焦土之景。这位文弱书生蘸着血泪,挥就《满江红·蕲州谒城隍庙》词章。当"长淮路,十年烽燧;青燐焰,何时扫弭"的悲怆词句从笔端流出,不仅道尽了江淮遗民的锥心之痛,更将一座文城陷落的血色记忆,永远镌刻在宋词的历史丰碑之上。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词。通过描写了登高远望故土却只见白云缥缈、杜鹃啼血的苍茫景象,以及新亭对泣、潇潇冷雨的凄凉场景,表现了词人山河破碎的悲怆与有家难归的沉痛;通过追忆江口故地鸟啼花谢、雕梁燕去的荒芜现实,刻画了十万户血染大地的惨烈图景,更以横空剑气的豪情,表现了深重的家国之恨与誓扫残虏的壮烈情怀。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两句直接抒发了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两句摒弃了含蓄委婉的表达,以直白的语言点明“思归不得”的痛苦与“辜负春光”的懊悔,情感浓烈且毫无遮掩。其中,“镇日”强调时间的漫长,“孤负”则流露出对自我未能归乡的自责,而“杜宇”(杜鹃鸟)作为传统意象,其啼声本就象征哀愁,此处更强化了游子漂泊的悲凉心境。用典:本词用典突出,如“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一句暗含典故,化用六朝以来“白云寄相思”的传统意象。白云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作思乡的隐喻,如王维“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以白云象征漂泊与思念。词人借此典故将个人思乡的孤独升华为历史长河中普遍的人性共鸣。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阙,“凭高远望,见家乡、只在白云深处”:词人站在高处向家乡方向看去,只能看到云雾缭绕的山影。这里的“白云深处”有两层意思:一是家乡真的被敌人占领,隔着重重山岭;二是心里觉得家乡已经变得遥不可及,像在云里一样虚幻。“镇日思归归未得,孤负殷勤杜宇”:整天想着回家却回不去,连杜鹃鸟“不如归去”的叫声都显得刺耳。杜鹃的啼叫本来是催人回家的自然现象,但此时反而让词人更难受——因为现实是根本回不去。“故国伤心,新亭泪眼,更洒潇潇雨”:想到故国沦陷就心痛,站在新亭(古代人伤心时聚会的地方)更是泪流满面。此时又下起雨,雨水混合着泪水,仿佛天地都在为这场灾难哭泣。“长江万里,难将此恨流去”:长江水本来日夜奔流不息,但面对词人心中对国家的恨意,连江水都显得无力。这恨意像巨石一样堵在胸口,连绵万里无法冲淡。词的下阕,“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词人遥想家乡的江边,鸟儿还在叫,花儿照样开,但曾经生活在这里的人却已不在。如今这片土地的主人是谁?暗指侵略者霸占家园的残酷现实。“燕子归来,雕梁何处,底事呢喃语”:燕子春天会飞回旧巢,但曾经华丽的房屋已成废墟。燕子还在梁上叽叽喳喳,仿佛在问:“你们的家怎么变成这样了?”这种鸟与人对比,更显凄凉。“最苦金沙,十万户尽,作血流漂杵”:最让人痛心的是家乡金沙一带(可能指富饶地区),十万户人家几乎被杀光。鲜血把地面都染红了,连捣米的木槌都能漂起来(形容屠杀惨烈)。这里的“最苦”直接点出战争对普通百姓的伤害。“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最后词人发出怒吼:我要用剑光斩断天空,杀光这些残暴的敌人!“横空剑气”就像一道寒光劈开黑暗,表达誓死复仇的决心,不再只是流泪悲伤。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突破了传统羁旅思乡题材的窠臼,在个体流离之痛与家国劫难的双重维度中构建起史诗格局。创作者以五重情感递进形成螺旋上升的思维结构:从故园之思的婉转低吟,到归途阻绝的悲怆叩问;继而转化为对侵略者暴行的血泪控诉,进而透视政权更迭的历史纵深;既而聚焦百姓的生存困境,最终升华为收复河山的壮怀激烈。全篇通过“家愁-国恨-史鉴-民瘼-志酬”的情感脉络,将微观叙事与宏观历史观照熔铸为沉郁顿挫的美学典范,其艺术张力在于每个情感转折都暗含着历史逻辑的必然性,形成环环相扣的叙事闭环。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此词记录了惨烈的历史,“故国伤心,新亭泪眼”,“今日谁为主”极为悲伤,但作者不停留于此,在结末处更抒发了为国杀敌、此仇必复的坚定意志:“横空剑气,要当一洗残虏”。全词哀惋与愤激交融,感情色彩十分浓烈。

不详重庆师范大学教授陈忻、谢真元《中国古代豪放词曲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轼《西江月·曲肱醉卧少休》

下一篇:宋·释文珦《夜禅》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