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鞍曲肱":停下来曲肱而枕,
"醉卧少休":躺卧休息。
"及觉已晓":醒来时天已破晓。
"乱山攒拥":只见群山苍翠,
"流水锵然":流水淙淙,
"疑非尘世也":恍若置身仙境。
"书此语桥柱上":便将此感题写于桥柱之上。
"照野弥弥浅浪":月光洒向原野,溪水泛起粼粼微波。
# 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横空暧暧微霄":天空中有几丝淡淡的云彩。
# 暧暧微霄:暧暧微:一作隐隐层。微霄:弥漫的云气。
"障泥未解玉骢骄":马儿未卸鞍鞯,昂首嘶鸣似欲踏水而行。
# 骄:壮健的样子。,玉骢:良马。,障泥:马鞯,垂于马两旁以挡泥土。
"我欲醉眠芳草":我醉意未消,索性躺卧于芬芳草地。
"可惜一溪明月":多爱这一溪明月如珠玉铺陈,
# 可惜:可爱。
"莫教踏破琼瑶":莫让马蹄踏碎这琼瑶般的美景。
# 琼瑶:美玉。这里形容月亮在水中的倒影。
"解鞍欹枕绿杨桥":解下马鞍,倚着绿杨桥头悠然小憩。
"杜宇一声春晓":忽闻杜鹃啼鸣,方知已是春晨。
# 杜宇:杜鹃鸟。
北宋文坛领袖,豪放派词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神宗时曾任职史馆,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后因“乌台诗案”贬谪黄州,又贬谪惠州、儋州。南宋时追谥文忠。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各个领域都富有创造性。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古文和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苏轼还擅长行书、楷书,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是“宋四家”之一;绘画上主张“神似”。代表作品有《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题西林壁》等。著有诗文《东坡七集》、词集《东坡乐府》。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是一首词,从题材上看也是一首写景抒情词。它介绍了词人夜行途中的经历,描绘了月光下河水泛起浅浪、山峦若隐若现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色,体现了月夜下人间宛如仙境的美妙,营造出空灵浩渺的境界,表达了作者物我两忘、超然物外的心境,以及乐观、豁达、以顺处逆的襟怀,同时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切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读来回味无穷。
2. 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上片通过描写“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的春日夜景,以及下片“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月照溪水图,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以及忘却世俗纷扰的豁达之情。比喻:“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运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将月色比作“琼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光下溪水波光粼粼、晶莹剔透的美好景象,也体现了词人对这一景色的喜爱与珍惜。以动衬静:结尾处“杜宇一声春晓”,用杜鹃在黎明时的一声啼叫,衬托出春晨的空山月明、万籁俱寂,以动景突出静景之美,给人以清新明丽之感,同时也让画面更具生机。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开篇两句“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描绘出词人归途所见之景。春夜,词人于蕲水边骑马而行,饮酒醉后趁着月色踏上归程,途经一座溪桥。因明月高悬,方能清晰瞧见清溪在广袤旷野间潺潺流淌。“照野”二字,直截了当地凸显月色之美好;“弥弥”一词形容“浅浪”,生动展现出春水涨满、溪流潺潺的景象。天空高远,隐隐约约有云层飘浮,“横空”描绘出天宇的辽阔,云层若有若无,更衬出月色的皎洁。在这明月朗照的广阔天地里,诗人仿若置身人间仙境,尘世的荣辱纷扰皆抛诸脑后,身心与自然相融。“障泥未解玉骢骄”,写那白色骏马突然兴奋起来,似在提醒主人即将渡水。障泥是垫在马鞍下、垂至马腹两侧挡尘土的马鞯。此处仅刻画坐骑神态,便巧妙烘托出临近溪流的情境。词人酒意上头,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鞍鞯,就想在芳草间入眠。“我欲醉眠芳草”,既尽显醉态,又描绘出月下芳草之美,还流露出词人对美景的喜爱,一举多得。下片前两句“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明写月色,描绘出一幅近景的月照溪水图,进一步抒发对月色的沉醉与珍惜之情。“溪”作为量词,将风、月、溪自然融合,洗尽世俗气息。微风拂过,溪面波光粼粼,水月交相辉映,宛如满溪晶莹珠玉。这里运用借喻手法,将月色比作“琼瑶”,因情感浓烈,使这一比喻生动鲜明。词人醉中痴语,珍惜美好月色,合乎情理,巧妙地展现出其追求的幽美、静谧、纯洁的精神世界,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以及人的喜悦赞美之情皆跃然纸上。“解鞍欹枕绿杨桥”,写词人以马鞍为枕,斜靠在绿杨桥上稍作休憩。这一觉睡得香甜,醒来时“杜宇一声春晓”,春天黎明的景色焕然一新。此结尾余韵悠长,虽未直接描绘春晨画卷,却通过杜鹃啼叫,让读者自行联想那清新明丽之景,巧妙地点出空山月明、万籁俱寂的春晨之美,词人难忘的感受也深深印刻在读者心间。
4. 作品点评
在这首词所勾勒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美景里,处处都有“我”的痕迹。每一处景物,都像是为塑造“我”的鲜明性格而设。不管是醉意朦胧还是清醒之时,无论身处月夜还是迎来春晨,词人都能悠然自得,随性而为,营造出种种妙趣,一步步展现出词中独特的意境。作者巧妙地将主观情意与客观情境融为一体,难解难分。他将自己的身心全然融入大自然,彻底抛开世俗的荣辱纷扰,尽情享受与自然造化同游的畅快喜悦。这样的词作,读起来韵味悠长,让人不禁心生向往。
上一篇:宋·刘克庄《杂记十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