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àn
jiāo
·
·
xiāng
féng
hèn
wǎn

朝代:宋作者:吴儆浏览量:3
xiāng
féng
hèn
wǎn
rén
shuí
dào
zǎo
yǒu
qīng
qīng
zhé
shì
qíng
dōu
zhǐ
wèi
yīn
yuán
nán
qiū
yún
hóng
鸿
chūn
shēn
huā
fēng
suí
nán
běi
fēi
hóng
鸿
sàn
wèn
shuí
jiě
yǎo
jūn
yuǎn
gāo
fēi
zhī
píng
gěng
shí
yōu
chuāng
huān
xiào
chù
huí
shǒu
fān
chéng
chén
xiǎo
kǎi
jiān
xíng
zhēn
xiàn
线
chóng
shōu
shí
fēng
huā
xuě
yuè
shēng
cháng
shì

译文

恨只恨与你相逢太晚,世人谁能料到、早已有轻易的离别与伤折。并非我对你无情无义,都只是因为、只因为人间离合的因缘难以预测。秋天远去,云中鸿雁南归,春深时节,花絮随风飘落,一切都随风雨辗转南北。如柳絮纷飞、鸿雁离散,试问谁能理解这聚散匆匆的悲切。你自当展翅高飞、奔赴远方,谁知此去漂泊,像浮萍断梗般何时才能安定栖息。曾在雅致的楼阁、幽静的窗前欢笑共处的时光,回首间竟都已成过往陈迹。如今只能把你留下的小楷书信仔细封缄,将细密针脚的衣物,一一重新收拾。这风花雪月的美好往昔,从此都将成为我余生漫长的思念与回忆。

逐句剖析

"相逢恨晚":恨只恨与你相逢太晚,

"人谁道、":世人谁能料到、

"早有轻离轻折":早已有轻易的离别与伤折。

# 轻折:指轻率地折柳赠别。

"不是无情":并非我对你无情无义,

"都只为、":都只是因为、

"离合因缘难测":只因为人间离合的因缘难以预测。

"秋去云鸿":秋天远去,云中鸿雁南归,

"春深花絮":春深时节,花絮随风飘落,

"风雨随南北":一切都随风雨辗转南北。

"絮飞鸿散":如柳絮纷飞、鸿雁离散,

"问谁解舀得得":试问谁能理解这聚散匆匆的悲切。

# 舀:用瓢具盛水。

"君自举远高飞":你自当展翅高飞、奔赴远方,

"知他此去、":谁知此去漂泊,

"萍梗何时息":像浮萍断梗般何时才能安定栖息。

"雅阖幽窗欢笑处":曾在雅致的楼阁、幽静的窗前欢笑共处的时光,

"回首翻成陈迹":回首间竟都已成过往陈迹。

"小楷缄题":如今只能把你留下的小楷书信仔细封缄,

"细行针线":将细密针脚的衣物,

"一一重收拾":一一重新收拾。

"风花雪月":这风花雪月的美好往昔,

"此生长是思忆":从此都将成为我余生漫长的思念与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念奴娇·相逢恨晚》是宋代吴儆的一首词。词中以“相逢恨晚”起笔,借“云鸿”“花絮”等意象,诉说聚散无常的感慨,抒发对离别之人的眷恋与思念。上片叹离合难测、漂泊不定,下片忆往昔欢笑、收拾旧物,以“风花雪月”收束悠长情思。全词善用比喻,将人生漂泊比作风絮鸿雁,又以书信、针线等细节传递深情,叙事与抒情交融。词风含蓄深婉,于平易中见真挚,既写尽离别的无奈,也道尽对往昔的珍视,展现出宋代文人对情感细腻的捕捉与表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词人

吴儆(1125—1183),字益恭,原名备,字恭父,休宁(今属安徽)人。他与兄长吴俯一同讲学授徒,时人合称二人为“江东二吴”。吴儆于1157年(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考中进士,初任鄞县尉。1166年(宋孝宗乾道二年),他出任安仁县知县。1174年(淳熙元年),任某州通判。1178年(淳熙五年),升任知州,同时兼任广南西路安抚都监。后来,因要奉养年迈双亲,他请求担任奉祠一类的闲职。1180年(淳熙七年),吴儆被起用为泰州知州,不久后又再次请求奉祠。1183年(淳熙十年),吴儆去世,享年五十九岁,谥号“文肃”。张栻评价他“忠义果断,缓急可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相逢恨晚,人谁道、早有轻离轻折”开篇即点破遗憾:恨只恨相遇太迟,谁能想到早有离别暗藏。“轻离轻折”看似轻描淡写,却藏着命运无常的痛感,仿佛美好尚未开始便已折损。紧接着“不是无情,都只为、离合因缘难测”急转直下,为“轻离”辩白——并非薄情,而是聚散如天注定,人力难违。这两句如内心独白,将自责与无奈揉在一起,似向对方解释,更似自我开解。“秋去云鸿,春深花絮,风雨随南北”以四季流转写人生漂泊:秋天鸿雁南飞,春日花絮逐风,一切都被风雨推着辗转南北。三个意象蝉联而下,“云鸿”的遥远、“花絮”的轻盈、“风雨”的强势,共同勾勒出不由自主的离散宿命。“絮飞鸿散,问谁解舀得得”则以景语作情语:柳絮飞散、鸿雁远走,这般匆匆聚散的悲切,试问谁能真正懂得?“舀得得”的口语化表达,将抽象的愁绪具象为可“舀取”的实体,更添急切与怅惘。换头“君自举远高飞,知他此去、萍梗何时息”转向对离去者的牵挂:你如鸿鹄展翅远飞,这一去如浮萍断梗,何时才能停歇?“萍梗”的比喻既呼应前文“风雨随南北”,又强化漂泊无定的忧思,问句中藏着深深的担忧与无力。“雅阖幽窗欢笑处,回首翻成陈迹”笔锋陡转,从漂泊想到往昔:曾经共话的楼阁窗前,欢声笑语竟已成过眼云烟。“翻成”二字似有不甘,美好消逝的突兀感扑面而来。“小楷缄题,细行针线,一一重收拾”以细节传深情:将你留下的书信仔细封缄,把针脚细密的衣物一件件整理。三个动作“缄”“行”“收拾”,看似平静,却暗藏触物伤情的隐痛——每一次触碰都是回忆的拉扯。结句“风花雪月,此生长是思忆”收束全篇:往昔那些风花雪月的浪漫,从今往后都将成为余生挥之不去的思念。“长是”二字斩钉截铁,道尽思念的绵长与无可逃避,将个人的离愁升华为对美好易逝的永恒慨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刘克庄《杂咏一百首·富平侯》

下一篇:宋·无名氏《喜迁莺·返观尘世》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