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í
yuè
shí

朝代:宋作者:梅尧臣浏览量:3
shuāng
jìn
zhī
yǐng
shū
jǐng
shàng
qīng
zhuǎn
西
xiāng
é
yàn
dōng
shǔn
guì
láng
cái
qiě
chán
tóu
shuí
wàn
qián
jǐn
yìng
ěr
yǒu
míng
yuè
zhū
wèi
qíng
wèi
tóng
xīn
xīn
qíng
xiāng
jìn
juǎn
fēi
quán
zhù

译文

经霜的梧桐树叶已落尽,树枝的影子显得稀疏,井边,青色的辘轳绳索正转动着辘轳。西厢房里,跳舞的女子艳丽如美玉,东边栏杆旁,尊贵的青年才貌双全。谁会吝惜用万钱锦缎作为缠头之赠,她们耳畔的明珠皎洁如月,自然映照光华。一方面因辘轳情思不止,另一方面因梧桐心意不枯萎。这种心意与情感每日都在相近,如飞泉般的情感涌起,注入玉壶之中。

逐句剖析

"霜梧叶尽枝影疏":经霜的梧桐树叶已落尽,树枝的影子显得稀疏,

"井上青丝转辘轳":井边,青色的辘轳绳索正转动着辘轳。

"西厢舞娥艳如玉":西厢房里,跳舞的女子艳丽如美玉,

"东楯贵郎才且都":东边栏杆旁,尊贵的青年才貌双全。

# 楯:殿边的栏杆。宋荦本作厢。

"缠头谁惜万钱锦":谁会吝惜用万钱锦缎作为缠头之赠,

# 缠头:古代赏赐歌舞的锦缎。

"映耳自有明月珠":她们耳畔的明珠皎洁如月,自然映照光华。

# 明月珠:光珠。因珠光晶莹似月光,故名。

"一为辘轳情不已":一方面因辘轳情思不止,

"一为梧桐心不枯":另一方面因梧桐心意不枯萎。

"此心此情日相近":这种心意与情感每日都在相近,

"卷起飞泉注玉壶":如飞泉般的情感涌起,注入玉壶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十月十八日》是宋代梅尧臣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诗的开篇以“霜梧叶尽”“枝影疏”“辘轳转”勾勒出秋夜庭院的清冷画面。接着转向人物描写:西厢舞女艳丽如玉石,东楯贵公子才华出众,更以“万钱锦”“明月珠”烘托其华贵。后四句由景及情,“辘轳情不已”“梧桐心不枯”暗喻情感持久深切,末句“卷起飞泉注玉壶”以飞泉倾入玉壶的意象,比喻情感如泉涌般纯净浓烈。全诗通过景物与人物刻画,传递出真挚深沉的情思,语言质朴而意境悠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宋代诗坛重要诗人

梅尧臣(1002~1060),北宋诗人。字圣俞,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名宛陵,故世称宛陵先生。少时应进士不第。以叔父门荫入仕,历任州县属官。中年后赐进士出身,授国子监直讲,官至都官员外郎。梅尧臣在宋代诗坛具有很高的地位,在诗歌理论和创作实践方面均有建树,刘克庄称其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其与欧阳修并称“欧梅”,又与苏舜钦并称“苏梅”。他的诗歌注重政治内容,致力于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风格力求平淡。亦能文,其散文风格与诗相类。代表作品有《鲁山山行》《故原战》《襄城对雪》等。著有《宛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霜梧叶尽枝影疏,井上青丝转辘轳”,以深秋典型意象开篇,霜打梧桐、枝叶凋零,疏影横斜,渲染寂寥氛围;“井上青丝”指汲水绳缠绕辘轳转动,动态细节打破静态萧瑟,暗含生命延续的坚韧。一静一动间,自然与人事相映,奠定全诗物我交融的基调。“西厢舞娥艳如玉,东楯贵郎才且都”,西厢舞女姿容如玉,东廊贵郎才华出众。“艳如玉”以玉喻人,写其清雅脱俗;“才且都”显贵郎气度不凡。两句工整对仗,勾勒宴集雅会的华彩,为下文物质与精神的对照埋笔。“缠头谁惜万钱锦,映耳自有明月珠”,“缠头锦”价值万钱,却无人怜惜;“明月珠”辉映耳畔,天然珍宝反成寻常饰物。反问句“谁惜”暗含批判,揭示权贵挥霍无度;而“自有”二字,突显其视珍宝如草芥的骄矜之态。物质堆砌愈盛,愈反衬精神追求的缺失。“一为辘轳情不已,一为梧桐心不枯。此心此情日相近,卷起飞泉注玉壶”,辘轳转动不息,喻情思绵长;梧桐虽凋却“心不枯”,象征风骨不屈。两“一为”句式,将物象人格化,形成情感与气节的双重咏叹。末句以“飞泉注玉壶”收束,卷涌的清泉注入玉壶,既喻高洁情怀终汇于理想容器,又以动态意象(卷起、注)呼应开篇辘轳之景,暗含诗人超脱浮华、坚守本真的精神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晁端礼《金蕉叶·楼头已报冬冬鼓》

下一篇:宋·可旻《渔家傲·眼明》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