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ěi
wǎn
tiào

朝代:唐作者:窦常浏览量:1
shuǐ
guó
máng
zhòng
hòu
méi
tiān
fēng
liáng
cán
kāi
wǎn
jiāng
yàn
rào
wēi
qiáng
shān
zhǐ
běi
lái
cháo
tóu
西
cháng
nián
nián
dēng
tiào
rén
shì
xiāo
wáng

译文

江南水乡芒种节气过后,梅雨季节带来阵阵凉意。养蚕人夜晚在露天蚕簇旁忙碌,江燕绕着船桅盘旋不去。北固山脚盘踞江边稳固如初,潮水退去时绵延不绝。年复一年在此登高远望,人间世事已不知消亡了多少。

逐句剖析

"水国芒种后":江南水乡芒种节气过后,

"梅天风雨凉":梅雨季节带来阵阵凉意。

"露蚕开晚簇":养蚕人夜晚在露天蚕簇旁忙碌,

# 露蚕开晚簇:旧注:蚕露于外,淮西皆然。

"江燕绕危樯":江燕绕着船桅盘旋不去。

"山趾北来固":北固山脚盘踞江边稳固如初,

"潮头西去长":潮水退去时绵延不绝。

"年年此登眺":年复一年在此登高远望,

"人事几销亡":人间世事已不知消亡了多少。

# 销:一作消。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北固晚眺》是唐代诗人窦常创作的一首律诗。此诗前两联聚焦江南水乡暮春时节的自然物候,以“芒种”“梅天”点明时节,通过“露蚕开晚簇”“江燕绕危樯”等细腻意象,勾勒出湿润氤氲的江南图景;后两联转写北固山势与江潮动向,“山趾北来固”暗含地理形胜的永恒,“潮头西去长”则隐喻时光流逝的不可逆。尾联以“年年此登眺”收束,将自然恒常与人事沧桑对照,形成深沉的历史喟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中唐诗人

窦常(746?~825),中唐诗人。字中行,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大历十四年进士,隐居广陵二十年。德宗贞元十四年杜佑镇淮南,奏授校书郎,为节度参谋。历任朗、夔、江、抚四州刺史,以国子祭酒致仕。窦常与弟窦牟、窦群、窦庠、窦巩齐名,并称“五窦”。《晚次方山精舍却寄张荐员外》《项亭怀古》等均为佳作。著有《窦中行诗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水国芒种后”一句总起全篇。“水国”明示江南泽国地理特征,“芒种”点出农历五月农时节点,双重视角构建时空坐标。芒种时节的湿润与农忙,为全诗铺垫出潮湿氤氲的底色,暗含物候更迭的自然规律。“梅天风雨凉”承接首句深化气候特征。“梅天”特指江南梅雨季,“凉”字点出仲夏反常的清凉体感。风雨与凉意的并置,既写实梅雨连绵的物理感受,又以温度变化暗示时光流逝的微妙体察,为后文人事变迁埋下伏笔。“露蚕开晚簇”转写夜间农事活动。“露蚕”凸显桑蚕结茧的艰辛过程,“晚簇”精确描绘深夜劳作场景。动词“开”赋予静态蚕簇动态生成感,既展现江南蚕桑文化的时序特征,又以“晚”字暗示劳动者作息规律,暗含对民生疾苦的隐性观照。“江燕绕危樯”聚焦动态生物意象。“江燕”点明观察视角的江岸方位,“绕”字勾勒燕子盘旋的飞行轨迹。“危樯”既指高耸船桅,又暗示港口商船云集的繁华。燕子绕樯的生物本能与人类造船业的文明痕迹形成对照,构成自然与人文的双重隐喻。“山趾北来固”转向地理空间描写。“山趾”特指山体基座,强调北固山临江屹立的稳固姿态。“北来”以拟人化笔法赋予山势动态来源,暗合长江自西向东的流向。地理方位的确定性与江流走向形成空间张力,隐喻永恒与流逝的辩证关系。“潮头西去长”续写江潮动态。“潮头”聚焦涌浪前端,“西去”揭示长江自西向东的逆向表述,暗含诗人驻足北固山南麓的观察方位。“长”字既写潮水绵延的视觉长度,又以时间副词属性暗示潮汐循环的永恒性,与首联节气更替形成时空呼应。“年年此登眺”收束抒情主体。“年年”强调时间重复性,“此”锁定北固山特定空间。登临动作的周期性重复,构建起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的永恒对话框架,在物理空间的恒定中凸显生命个体的短暂性。“人事几销亡”点明诗眼主旨。“人事”与“山趾”“潮头”形成对照系,“几销亡”以反问句式强化沧桑感。诗人将自然界的“固”与“长”置于“销亡”的对比语境中,完成从地理观察到历史沉思的升华,在中唐怀古诗传统中注入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五)》

下一篇:唐·司空图《河湟有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