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fàng
yán
shǒu

朝代:唐作者:白居易浏览量:1
tài
shān
yào
háo
yán
xīn
xiàn
lǎo
péng
sōng
shù
qiān
nián
zhōng
shì
xiǔ
jǐn
槿
huā
wèi
róng
liàn
shì
cháng
yōu
xián
shēn
màn
yàn
shēng
shēng
lái
dōu
shì
huàn
huàn
rén
āi
qíng

译文

泰山不能损坏毫发,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虚幻之人所产生悲哀欢乐又是什么感情呢。

逐句剖析

"泰山不要欺毫末":泰山不能损坏毫发,

"颜子无心羡老彭":颜渊无意羡慕老聃和彭祖。

"松树千年终是朽":松树活了一千年终究要死,

"槿花一日自为荣":槿木仅开花一天也自觉荣耀。

# 槿:即木槿花。开花时间较短,一般朝开暮落。

"何须恋世常忧死":何必眷恋尘世常怕死,

"亦莫嫌身漫厌生":也不要嫌弃而厌恶生活。

# 厌生:厌弃人生。,漫:随便。,嫌身:嫌弃自己。

"生去死来都是幻":生与死都是一种幻觉,

"幻人哀乐系何情":虚幻之人所产生悲哀欢乐又是什么感情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放言五首(其五)》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是一首富含哲理的七言律诗。诗的首联“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以泰山之大不会欺侮毫末之小,颜回虽早逝却不羡慕彭祖长寿为例,说明事物的大小、寿命的长短都是相对的,不必过于执着。颔联“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以松树的长寿和槿花的短暂对比,进一步说明新陈代谢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能绽放光彩。颈联“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则是诗人基于前两联的感悟,提出人们不应过度眷恋尘世而常常担忧死亡,也不要随便嫌弃自己、厌恶生活。尾联“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进一步深化主题,认为生死不过是一场幻觉,人们不必为虚幻的生死而过度悲哀或欢乐。全诗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把抽象的哲理表现为具体的艺术形象,如以泰山、毫末、松树、槿花等形象来说理,使诗歌蕴藉深长,启人深思。既表达了诗人对自然规律和人生无常的深刻认识,也流露出一种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诗人被贬后的消极情绪。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唐代三大诗人”之一,“诗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籍贯太原(今属山西)。贞观进士,曾官居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与元稹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还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在文学上,他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诗风平畅自然、通俗浅切,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早期讽喻诗揭发时政弊端、反映民生困苦;自遭受贬谪后,远离政治纷争,诗文多怡情悦性、流连光景之作。代表作品有《新乐府》《秦中吟》《长恨歌》《琵琶行》《赋得古原草送别》等。 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放言五首(其五)》由白居易创作。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挚友元稹因触怒权贵被贬,创作五首《放言》。五年后,白居易因力主追捕宰相武元衡之刺客开罪当权者被贬江州司马,元稹闻此讯写下《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被贬旅途中,面对风浪心潮澎湃,创作《放言五首(其五)》与元稹相呼应,抒发自身复杂情感与对世事人生的深刻感悟,展现其在坎坷境遇中豁达而又坚毅的心境。元和五年,白居易挚友元稹触怒权贵,降为江陵士曹参军。元和十年,白居易因力主追捕宰相武元衡之刺客而开罪当权者,于当年六月被贬为江州司马,在被贬赴江州途中创作了《放言五首(其五)》。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放言五首(其五)》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哲理诗。这首诗以泰山、颜子(颜回)、松树、槿花等自然与人文意象,构建了一个关于生命、时间与存在的深刻反思。诗人用泰山不欺侮微小的毫末,颜子不羡慕长寿的老彭,来表达对生命平等与内在价值的尊重;以松树虽长久但终将腐朽,槿花虽仅跨越一日却依然自豪地绽放,来揭示生命的不同形态与各自的价值。

2. 写作手法

比喻:诗中多处使用比喻,如“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以泰山与毫末、颜子与老彭、松树与槿花进行对比。泰山虽高大但不应轻视微小的毫末,颜回不会羡慕长寿的老彭祖,松树即便能活千年最终也会腐朽,而槿花仅开一日却也自觉荣耀。通过这些比喻,生动地阐述了事物各有其特点和价值,不应简单地以大小、寿夭等单一标准来评判的道理。直抒胸臆:整首诗几乎都是诗人在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如“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对生死的看法,以及对人们过度忧虑生死或厌恶生活的批判,体现了诗人的率真和坦诚。对比:泰山是巍峨宏大的象征,毫末则是极其微小的事物,二者形成鲜明对比,强调了大小、强弱等相对概念的辩证关系,暗示人们不应以貌取物,也不应因自身的渺小而自卑,更不应凭借强大去欺压弱小。

3. 分段赏析

“泰山不要欺毫末,颜子无心羡老彭。”以巍峨泰山与渺小毫末相较,随后将颜回之短命与彭祖之长寿并论,意在揭示强者无需欺凌弱小,短命者亦不必对长寿者心生羡慕。“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诗人又以千年苍松与一日槿花为喻,阐述万物无论生命久暂,皆遵循生死更迭之规律。长寿者终将归于尘土,短命者亦有瞬间之华美,然最终均难逃生死之宿命。因此,长寿者无需傲慢自大;短命者亦不必沮丧悲观,即便仅跨越一日时光,亦应欣然享受。“何须恋世常忧死,亦莫嫌身漫厌生。”通过这句话诗人告诫众人,勿需过分忧虑生命之长短,惧怕死亡之降临;亦不应憎恶自身躯体,轻率赴死。生与死,乃自然之理,无论心怀畏惧还是坦然面对,皆为人生必经之旅程。尾联总结,人生万般,终归虚无,富贵贫贱,得意失意,皆如梦幻泡影。世人又何必为这虚幻之境或喜或悲?“生去死来都是幻,幻人哀乐系何情。”这句话犹如警钟长鸣,唤醒世人洞察人生真谛,勿再执着于虚妄之念,无端自寻烦恼。而应以木槿花“自为荣”的豁达心境,珍惜当下每一刻,快乐度过每一天。

4. 作品点评

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阐述了新陈代谢这一宇宙的根本规律,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点明正确的人生态度应聚焦于在有限的生命里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这组诗借助生动的形象与巧妙的比喻,将抽象的哲理具象化为感人的艺术形象。尽管全篇多为议论,却能引人深思,毫无枯燥之感,反添深邃意趣。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唐·司空图《王官二首》

下一篇:唐·窦常《北固晚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