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朝代:宋作者:法常浏览量:3
shì
léng
yán
cháng
méi
huá
xuě
yuè
jiāo
guāng
chù
xiào
liáo
liáo
kōng
wàn
fēng
ōu
jiǒng
rán
yín
hàn
héng
tiān
dié
mèng
nán
huá
fāng
bān
bān
shuí
kuà
fēng
gàn
ér
jīn
wàng
què
lái
shí
jiāng
shān
tiān
sòng
hóng
鸿
fēi

译文

《楞严经》常常揭示此事的真谛。梅花、雪花、月光交相辉映之处。我淡然一笑,这一笑便让万古的纷扰都化为虚空。风拂过茶瓯发出声响。银河明亮地横亘在天宇之上。正像庄子在梦中化为蝴蝶。悠然自得,可又有谁能骑着丰干的老虎。如今我已忘却来时的道路,江山笼罩在暮色之中。我在天涯尽头,目送着鸿雁飞向远方。

逐句剖析

"此事楞严尝露布":《楞严经》常常揭示此事的真谛。

"梅华雪月交光处":梅花、雪花、月光交相辉映之处。

"一笑寥寥空万古":我淡然一笑,这一笑便让万古的纷扰都化为虚空。

"风瓯语":风拂过茶瓯发出声响。

"迥然银汉横天宇":银河明亮地横亘在天宇之上。

"蝶梦南华方栩栩":正像庄子在梦中化为蝴蝶。

"斑斑谁跨丰干虎":悠然自得,可又有谁能骑着丰干的老虎。

"而今忘却来时路":如今我已忘却来时的道路,

"江山暮":江山笼罩在暮色之中。

"天涯目送鸿飞去":我在天涯尽头,目送着鸿雁飞向远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父词》是宋代法常所作的词。此词围绕禅意展开,开篇提及《楞严经》,奠定了禅学基调。描绘了梅华雪月交相辉映的清幽之景,营造出空灵的氛围。借庄周梦蝶典故,展现人生如梦的虚幻之感,又以“忘却来时路”传达出对人生归宿的思索,蕴含着对尘世的超脱。上阕写景兼抒怀,借景与禅典展现超脱万古的心境;下阕用典深化主题,表达对人生虚幻的感悟及最终的超脱。该词将禅意与文学完美融合,以简洁空灵的语言,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禅僧画家、诗人,水墨简笔法继承者与发扬者

中国南宋画家,僧人。号牧溪。生卒年不详,活跃于13世纪60~80年代之际。蜀(今四川)人。曾因反对奸相贾似道而遭通缉,在浙江一位姓丘的人家中避难。擅龙、虎、猿、鹤、芦雁、山水、人物。师法梁楷,加以发展变化。所画猿、鹤、观音、罗汉等,造型严谨,形象准确。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阕:“此事楞严常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一笑寥寥空万古,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开篇“此事楞严常露布”,直接引入佛教经典《楞严经》,表明此词蕴含禅意。《楞严经》在佛教中地位重要,揭示诸多佛法要义,为全词奠定深邃的禅学基调。紧接着“梅华雪月交光处”,描绘出梅花、白雪、明月相互辉映的美妙景象。这一画面清幽、空灵,营造出超凡脱俗的氛围,既是自然景色的呈现,又暗喻着一种纯净、空明的禅境。“一笑寥寥空万古”,词人以“一笑”面对万古的寂寥,这“一笑”意味深长,是看透尘世、超脱时空的豁达表现,仿佛世间万物在这一笑中皆化为空无,体现出词人对世俗的超越和对禅意的深刻体悟。“风瓯语。迥然银汉横天宇”,风声、瓯声交织,浩瀚银河横亘天宇,进一步渲染出一种静谧、宏大的氛围。自然之声与广阔宇宙之景,让词人感受到自然的深邃与宇宙的无限,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思考,在这空灵之境中,更显禅意的深远。下阕:“蝶梦南华方栩栩,斑斑谁跨丰干虎。而今忘却来时路,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蝶梦南华方栩栩”,借用庄周梦蝶的典故,庄子梦蝶不知是自己梦到化为蝶,还是蝶梦到化为自己,体现出一种人生如梦、虚幻不实的感觉。词人借此典故,进一步深化对人生虚幻的感悟,暗示世间一切皆如梦境般难以捉摸。“斑斑谁跨丰干虎”,丰干虎是佛教传说中的意象,此句充满神秘色彩,引发读者对未知和佛法的思索。“而今忘却来时路”,词人表达出在经历种种对禅意的感悟后,忘却了尘世的种种执着和过往的道路,这是一种对尘世烦恼的超脱,也是对自我内心的回归。“江山暮。天涯目送鸿飞去”,黄昏时分,江山笼罩在暮色之中,词人站在天涯之处,目送飞鸿远去。这暮景与飞鸿,构成一幅寂寥而又充满诗意的画面,“暮”象征着尘世的终结与归宿,“鸿”则有超脱、自由之意,词人在这一景象中,将自己的超脱心境融入自然,完成了从尘世到禅境的升华,表达出一种对自由、超脱境界的向往与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陆游《长相思·面苍然》

下一篇:宋·张枢《庆宫春·斜日明霞》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