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满关山":忧愁布满边关山峦,
"又吹得、":秋风又吹得、
"芦花雪深":芦花如雪纷飞漫天。
"西楼外、":西楼外、
"天低水涌":天空低垂,江水翻涌,
"龙挟秋吟":如龙吟般的秋声穿透云层。
"回首人间无此曲":回首人间再难寻此曲,
"数峰江上落余音":唯有江畔山峰间飘落着余音,
"似断云、":像零散的云絮、
"飞絮两悠悠":飘飞的柳絮一般悠远缥缈,
"何处寻":不知该向何处找寻。
"江南路":江南的路,
"晴又阴":晴空与阴云交替变幻,
"声韵改":乐音已改,
"泪盈襟":泪水浸透衣襟。
"自中郎去后":自从蔡邕去世后,
"羽泛商沉":乐音变得柔和而悲伤。
"牛背斜阳添别恨":牛背上的斜阳更添离别之恨,
"鸾胶秋月续琴心":秋月下用鸾胶修补断弦以续琴心。
"待醉骑、":只待醉后骑上、
"黄鹤度苍寒":黄鹤穿越苍寒,
"霜满林":看满林霜雪覆盖。
1. 分段赏析
“愁满关山,又吹得、芦花雪深”两句是描绘了充满愁绪的关山景色,以及因笛声而起的芦花似雪的画面。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词的情感基调,将词人内心的忧愁赋予了关山。“又吹得”强调了笛声的作用,笛声似乎吹起了芦花,使其像雪一般深厚,营造出一种凄清、寂寥的氛围,渲染出愁绪的浓重。“西楼外、天低水涌,龙挟秋吟”几句是描写西楼之外的远景。“天低水涌”描绘出天空低沉,江水涌动的壮阔景象,给人一种压抑之感。“龙挟秋吟”运用了想象和拟人的手法,仿佛有龙带着秋天的声音在吟唱,增添了画面的神秘和雄浑之感,同时也进一步烘托出秋天的萧瑟氛围。“回首人间无此曲,数峰江上落余音”两句是对笛声的高度评价和描绘。“回首人间无此曲”表达出词人认为此曲在人间是极为难得的,突出了笛声的独特和美妙。“数峰江上落余音”则以生动的画面,描绘出笛声在江上的数峰之间回荡,余音袅袅的场景,让读者仿佛能听到那悠扬的笛声,从侧面表现出笛声的动听和韵味悠长。“似断云、飞絮两悠悠,何处寻”几句将笛声比作断云、飞絮,形象地写出了笛声的缥缈、悠悠远去的状态。“断云”“飞絮”都是飘忽不定的事物,以此来比喻笛声,既表现出笛声的轻柔、空灵,又传达出一种难以追寻、消逝的惆怅之感,强化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之情。“江南路,晴又阴,声韵改,泪盈襟”几句描写了江南之路的天气变化无常,以及笛声的声韵改变,使词人泪水满襟。“江南路,晴又阴”表面写天气,实则暗示人生之路的坎坷多变,充满了不确定性。“声韵改”说明笛声不再是最初的模样,引发了词人的伤感,“泪盈襟”直接抒发了词人因声韵变化而产生的悲痛情绪。“自中郎去后,羽泛商沉”两句借用“中郎”的典故,“中郎”一般指东汉蔡邕,这里代指知音之人。“自中郎去后”表示知音离去,“羽泛商沉”则以音乐中的羽声和商声的消逝,比喻知音不在,美妙的音乐也随之消失,表达了词人对知音的怀念和失去知音的痛苦与孤寂。“牛背斜阳添别恨,鸾胶秋月续琴心”两句中,“牛背斜阳”描绘出一幅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画面,夕阳西下,牛背上的场景本就充满了离别之感,这里更增添了离别的愁恨。“鸾胶秋月续琴心”中,“鸾胶”是传说中能续弓弩之断弦的胶,这里引申为续弦之意,“秋月”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续琴心”表达了词人希望能找到知音,重新续上那断了的琴心,传达出对知音的渴望和对往昔情谊的怀念。“待醉骑、黄鹤度苍寒,霜满林”几句是词人的想象之景。“待醉骑、黄鹤”富有浪漫色彩,体现了词人想要摆脱现实的苦闷,借醉酒骑黄鹤而去的超脱愿望。“度苍寒,霜满林”描绘出一个寒冷、寂静且充满霜雪的树林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寂和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展现出一种旷达、超脱的心境。
上一篇:宋·吴文英《鹧鸪天·化度寺作》
下一篇:宋·杨亿《少年游·江南节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