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è
tiān
·
·
huà
zuò

朝代:宋作者:吴文英浏览量:3
chí
shàng
hóng
bàn
lán
cháng
dài
yáng
huán
yīn
yún
shū
tóng
luò
míng
yuè
shēng
liáng
bǎo
shàn
xián
xiāng
mèng
zhǎi
shuǐ
tiān
kuān
xiǎo
chuāng
chóu
dài
dàn
qiū
shān
hóng
鸿
hǎo
wèi
chuán
guī
xìn
yáng
liǔ
chāng
mén
shù
jiān

译文

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逐句剖析

"池上红衣伴倚阑":水池上的朵朵红莲,陪伴我独倚栏杆,

# 倚阑:凭靠在栏杆上。,红衣:莲花。

"栖鸦常带夕阳还":在附近栖息的乌鸦,都带着夕阳飞还。

"殷云度雨疏桐落":刚刚过去一阵阴云急雨,萧疏的梧桐又飘落几个叶片,

# 殷云:浓云。

"明月生凉宝扇闲":明月已露出秋天的凉意,用来驱暑的宝扇开始置闲。

# 闲:闲置。

"乡梦窄":归乡的梦境总是短得可怜,

# 乡梦窄:思乡的梦太短。

"水天宽":碧水蓝天却宽阔无边,

"小窗愁黛淡秋山":我凭倚小窗极目远眺,均匀处淡淡的秋山,也如同美人皱眉含着幽怨。

# 愁黛:愁眉。

"吴鸿好为传归信":飞往吴地的大雁啊,请你给我传达一下思归的心愿,

# 吴鸿:指苏州一带飞来的大雁。

"杨柳阊门屋数间":阊门外杨柳荫下的几间小屋,惹得我梦绕魂牵,每时每刻都在思念。

# 阊门:苏州西门。这里指作者姬妾所居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鹧鸪天·化度寺作》是南宋词人吴文英创作的词作。此词以化度寺的秋景为背景,通过六幅素雅的图画展现时空交错的意境,秀丽深曲,为词人最为优秀的小令之一。上片以“池上红衣伴倚阑”起笔,描绘词人独倚栏干时所见红莲与归鸦的黄昏之景,随后以“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展现夏秋交替的萧瑟与静谧,四句皆以疏淡笔触勾勒出孤寂氛围。下片转入抒情,“乡梦窄,水天宽”以梦境短暂与天地辽阔的对比,暗含思归不得的怅惘;结句“吴鸿好为传归信,杨柳阊门屋数间”借鸿雁传书之典,将思念投射至苏州阊门的故居,含蓄蕴藉。全词意境清隽绵邈,用笔疏淡有致,包含了深远的情味。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词人

吴文英(1212?~1266?),南宋词人。字君特,号梦窗、觉翁,与周密(号草窗)并称“二窗”。四明(今浙江宁波)人。毕生不仕,以布衣出入侯门,充当幕僚。吴文英以词著名,知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或表现上层的豪华生活,或抒写颓唐感伤的情绪。讲究字句工丽,音律和谐,并喜堆砌典故词藻,常使词意晦涩。著有《梦窗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鹧鸪天·化度寺作》是吴文英在杭州西部江涨桥畔的化度寺暂居期间所作。因感怀秋日景致变迁而触动情思,遥念寄居苏州寓所的姬妾,遂以词作寄寓牵念,字里行间流露出缠绵悱恻的羁旅愁绪。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思乡悲秋感怀之词,全词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交融,表达了游子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及秋日独居的孤寂之情。

2. 写作手法

用典:“小窗愁黛淡秋山”化用汉代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的典故。卓文君以眉如远山形容容貌姣好,吴文英反用其意,将秋山淡影与愁眉联结,既写凭窗所见远山的朦胧黛色,又暗喻所思之人因愁绪而眉头紧锁。

3. 分段赏析

上片,“池上红衣伴倚栏,栖鸦常带夕阳还。”写词人独自凭栏的寂寥场景,唯有池中红莲如红衣佳人相伴。驻足至暮色四合时,唯见归鸦背负残阳馀晖返巢。这在化度寺午后到傍晚所见的景致,两组意象如同两帧连续的黄昏图卷,传递出深沉的孤寂感。“殷云度雨疏桐落,明月生凉宝扇闲。”当浓云挟雨掠过,梧桐疏叶在斜织雨丝中纷飞,顿生萧瑟秋意;待云散月升,清辉遍洒带来凉意,闲置的罗扇更显夜色宜人。其中"度"字精准捕捉云雨动态,"疏"字巧妙呈现叶落形态,"生凉"二字更赋予月色清辉以消暑的魔力;这写寺中夜晚下雨与月明时情景的两句,又像两幅画。上两句不用对偶,这两句用对偶,笔调皆疏淡幽雅,引人入胜。过片"乡梦窄,水天宽"形成强烈对比。化度寺临水而建,水路成为连接杭州与苏州的纽带,为下文的归思埋下伏笔。"窄"字既指梦境短暂,又暗喻人生际遇的局促,与浩渺水天形成空间与心理的双重张力。“小窗愁黛淡秋山”,承转自然,凭窗远眺的愁绪投射于秋山。黛色山峦因秋意而褪去浓翠,恰似美人含愁的眉黛。此处化用卓文君“眉际若望远山”典故,将自然景观与怀人情思浑然相融。山是“秋山”,所以“黛”色浅淡;山本无“愁”但从愁人眼中看去,似乎其浅淡的暗绿色也带上了愁态。正是“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远山似眉,由景又联想到思念的人。“吴鸿好为传归讯”句表面是向飞鸿发出殷切嘱托,实则暗含词人深藏心底的期盼。词人凝望天际征鸿,仿佛那穿越千里的羽翼能承载着刻骨思念,将归乡的讯息送往“杨柳阊门屋数间”——苏州城西阊门外,秋日柳枝稀疏处静立着几间陋舍。这般简朴无华的居所,在词人笔下却化作水墨氤氲的画卷:垂柳轻拂的屋檐下,斑驳的粉墙与疏落的柳枝构成天然画框,恰似司空图所言“绿林野屋,落日气清”的意境,却又在淡雅中透出“神出古异”的玄妙。这种“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笔法,将归思化作烟雨楼台间的朦胧意象,使全词在清空幽邃中愈显情致绵长。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作以杭州化度寺为主要场景,同时融入苏州一带的自然意象。创作时节定于初秋,时间跨度涵盖白昼至夜晚的不同时辰。全篇以景物铺陈为主线,将时空转换与情思寄托融入六组清丽淡雅的画面之中。时间线索不拘泥于单一日期,空间场景则跨越两地,末幅虽着墨简约,却以含蓄笔触勾勒出江南春色,与全词悠远情致相呼应。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首词的写作地点在化度寺,景物描写则兼及苏州;写作季节在初秋,时间则既有黄昏和夜晚,也有白天。全词以写景为主,时事情都在六幅秀淡雅致的景物画中表达出来。时间不限一日,画面亦分属两地,最后一幅画笔最淡,但却最传神,因而也适合了更深远的情味。

不详唐圭璋《唐宋词鉴赏辞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汪莘《水调歌头·寄语山阿子》

下一篇:宋·彭芳远《满江红·风前断笛平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