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雨眼明处":微雨中视野忽然明朗的地方,
"春信著南枝":春天的讯息已悄然降临南边的枝头。
"百花头上消息":百花尚未绽放时,梅花已率先传来春的讯息,
"为我赴襟期":仿佛特意来赴我的约定。
# 襟期:抱负,志愿。
"松下凌霜古干":松树下抵御寒霜的苍劲枝干,
"竹外横窗疏影":竹影外横斜的窗前疏朗花影,
"同是岁寒姿":都是寒冬中坚守风骨的姿态。
"唤取我曹赏":快唤来我们这些同道中人共赏此景,
# 我曹:吾侪,我辈。
"莫使俗流知":切莫让庸俗之辈知晓这般清雅。
# 俗流:指庸俗的人们。
"对风前":无论迎风而立,
"看雪后":还是雪后静观,
"总相宜":梅花的韵致都显得那么相得益彰。
"碧天如洗":碧空如洗的夜晚,
"何许羌笛月边吹":不知何处传来羌笛声在月下悠扬吹奏。
# 羌笛:乐器名。
"一段出群标格":梅花超凡脱俗的风姿,
"合得水仙兄事":足以与水仙并称高洁,
"千古豫章诗":正如古人豫章诗中赞颂的那般千古流芳。
"鼎鼐付佳实":终有一日将佳美的果实奉献于鼎鼐之中,
# 鼎鼐:均为古代炊器。鼐:大鼎。
"终待麦秋时":麦收的季节终将来临。
南宋词人
李处全(1131?~1189),南宋词人。字粹伯,号晦庵,徐州丰县(今属江苏)人。高宗绍兴三十年进士,历太常丞、提举湖北茶盐。孝宗乾道间除秘书丞,迁殿中侍御史,出知袁州。淳熙间,暂代理处州军事,官至朝议大夫。李处全能文章,善书法。其文章宏肆,诗体兼众长,字画遒丽。部分词作表现了抗敌爱国的热情和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晦庵词》。
1. 分段赏析
“微雨眼明处,春信著南枝”两句点明梅花初绽的情景。在微雨之中,视线突然明亮,原来是梅花在南枝上绽放,传递着春天的讯息。“微雨”营造出朦胧清新的氛围,“眼明处”生动表现出梅花带来的惊喜,简洁地交代了梅花开放的时间与环境,为全词奠定了春信初至的基调。“百花头上消息,为我赴襟期”两句将梅花拟人化。梅花在百花之前开放,率先带来春天的消息,仿佛是为了赴词人心中的约定而来。“百花头上”突出梅花报春的独特地位,“赴襟期”赋予梅花以情感,体现出词人对梅花的期待与梅花对词人的回应,饱含着人与花之间的默契。“松下凌霜古干,竹外横窗疏影,同是岁寒姿”三句将梅花与松、竹相提并论。苍老的松干在霜雪中挺立,竹影横斜于窗外,而梅花同样有着不畏严寒的姿态。“凌霜古干”“横窗疏影”分别描绘松、竹、梅的形态,“同是岁寒姿”点明它们共有的坚韧品格,以松竹衬托梅花,丰富了梅花高洁的形象内涵。“唤取我曹赏,莫使俗流知”两句表明赏梅的态度。词人要唤来志同道合之人一同欣赏梅花,而不愿让世俗之人知晓。“我曹”突出词人及其友人的雅趣,“莫使俗流知”体现出对梅花高雅品质的珍视,以及不愿梅花被世俗玷污的心境,侧面反映出词人的清高志趣。“对风前,看雪后,总相宜”三句写赏梅的不同情境。无论是在风中,还是在雪后观赏梅花,都觉得恰到好处。“风前”展现梅花在风中摇曳的动态美,“雪后”突出梅花在白雪映衬下的高洁美,“总相宜”强调梅花无论何种环境都风姿绰约,进一步表现出梅花的魅力。“碧天如洗,何许羌笛月边吹”两句营造出悠远意境。天空湛蓝澄澈如洗,不知从何处传来在月光下吹奏的羌笛声。“碧天如洗”描绘开阔明净的天空,为画面增添了空灵之感,“羌笛月边吹”以笛声的悠扬增添了一丝凄清,与梅花的清雅相互映衬,拓展了词的意境空间。“一段出群标格,合得水仙兄事,千古豫章诗”三句赞美梅花品格。梅花有着超凡出众的格调,应当与水仙相称,也值得被写入千古流传的诗篇。“出群标格”直接点明梅花的独特品格,“合得水仙兄事”以水仙为参照,进一步凸显梅花的高雅,“千古豫章诗”强调梅花在文学中的经典地位,全方位地展现对梅花的推崇。“鼎鼐付佳实,终待麦秋时”两句寄寓期望。梅花终将结出果实,用于烹饪,而这要等到麦秋时节。“鼎鼐付佳实”赋予梅花实用价值,从观赏价值延伸到果实的用途,“终待麦秋时”则表明这一过程需要时间等待,在对梅花果实的期待中,暗含对梅花从开花到结果完整生命历程的关注与祝福。
上一篇:宋·陆游《沁园春·壮岁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