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国仰神京":万国敬仰这神圣的京城。
# 神京:指京城。
"礼乐纵横":礼乐制度遍布都城各处。
"葱葱佳气锁龙城":葱郁的祥瑞之气笼罩着汴京。
"日御明堂天子圣":阳光照耀明堂,天子圣明治世,
# 御:皇帝驾临。
"朝会簪缨":朝廷上官员们头戴冠缨,举行朝会。
# 簪缨:指文武百官。
"九陌六街平":都城的大街小巷平坦宽阔。。
"万物充盈":物资丰饶,应有尽有。
# 物:一作国。
"青楼弦管酒如渑":青楼中弦乐声声,美酒如河奔涌。
# 渑:古代山东有河称渑水。这里的酒如渑指酒很多而味醇厚。
"别有隋堤烟柳暮":还有隋堤上暮色中的烟柳。
# 隋堤:隋炀帝时开通济渠,后人称其渠堤为隋堤。
"千古含情":千年来仿佛含着未诉的深情。
宋代文学家
裴湘,字楚老,河东(今山西永济西南)人(《青箱杂记》卷一○),愈子。仁宗景祐三年(一○三六)为内殿崇班、内殿承制(《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一九)。有《肯堂集》,已佚,李淑曾为之序(《青箱杂记》卷一○)。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宋词,也是一首咏史怀古词。词作以北宋都城汴京为背景,通过铺陈盛世气象与历史意象的对比,既展现汴京作为政治中心“万国仰神京”的尊崇地位与礼乐制度的完备,又借隋堤烟柳的苍茫暮色暗含对朝代兴替的隐微感怀。全词在颂扬太平的基调中融入历史兴亡的沉思,语言华美铺张,兼具宫廷文学的典雅与文人词的历史纵深感。
2. 写作手法
象征:“万国仰神京”以“神京”象征北宋都城的政治地位,“葱葱佳气锁龙城”借龙城意象暗喻帝王气象。下片“隋堤烟柳”化用隋炀帝典故,以烟柳的朦胧象征历史兴衰的沧桑感。对比:“日御明堂天子圣”的庄重仪典与“青楼弦管酒如渑”的市井奢靡形成雅俗对照;“九陌六街平”的都城规制与“隋堤烟柳暮”的衰颓遗迹构成时空悖反。远近结合:上片“万国仰神京”以俯瞰视角展现都城全景,下片“隋堤烟柳暮”转为近景特写,通过空间转换形成历史纵深——前八句铺陈盛世表象,末句以烟柳暮色暗藏讽喻,构成“近观繁华,远眺衰痕”的复调结构。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万国仰神京”开篇,极言汴京作为天下中心的崇高地位,“万国”暗指四方藩属与外邦对北宋礼乐文明的尊崇;“礼乐纵横”则直写朝廷典章制度完备,彰显王化昌明之象。次句“葱葱佳气锁龙城”以葱郁王气笼罩汴京的意象,隐喻帝王威仪与国运昌隆,“锁”字既显地理形胜,亦含天命所归之意。后三句“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聚焦宫廷场景,“日御明堂”化用《尚书》典故,刻画天子临朝的庄严画面,“簪缨”代指百官朝拜,形成视觉化的权力图腾。下片转写市井繁华,“九陌六街平”以道路平阔暗喻政通人和,“万物充盈”呼应“万国”格局,展现物资丰饶之景。“青楼弦管酒如渑”三句以感官铺陈渲染享乐氛围,“酒如渑”用《左传》渑水典故,极言宴饮之盛,而“青楼弦管”则点染娱乐生活,构成北宋都市文化的立体图景。末句“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陡转笔锋,借隋堤烟柳这一历史遗迹,将视角从当下拉向时空深处——隋炀帝开凿运河的旧迹,既暗示汴京漕运枢纽地位,又以“烟柳暮”营造历史沧桑感,“千古含情”四字表面咏柳,实则暗藏对前朝奢靡亡国的警醒,然“含情”之语终究消解了批判力度,回归颂圣主旨。
4. 作品点评
此词血性真情淬炼于字句筋骨,人性光谱映照于家国襟怀,艺术肌理中凝结着人性温度与历史褶皱。
下一篇:宋·苏轼《和刘道原见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