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戏烟芜锦翼齐":鹧鸪在温暖的烟色荒地上面嬉戏,只见他们五彩斑斓的羽毛那么整齐,
# 锦翼齐:彩色的羽毛整齐。,烟芜:烟雾弥漫的荒地。,戏:嬉戏。
"品流应得近山鸡":看它们的行动举止,类别与平日活泼的山鸡相象。
# 山鸡:野鸡。,品流:等级,类别。
"雨昏青草湖边过":天空阴沉雨水淋漓的时候,从巴丘湖,洞庭湖东南湖边的青草地上经过;
# 青草湖:又名巴丘湖,在洞庭湖东南。,雨昏:下雨天空阴沉。
"花落黄陵庙里啼":落花纷飞时,又在黄陵庙中哀啼。
# 黄陵庙:祭祀娥皇、女英的庙。传说帝舜南巡,死于苍梧。二妃从征,溺于湘江,后人遂立祠于水侧,是为黄陵庙。
"游子乍闻征袖湿":身在异乡的客人刚一听到鸣叫,听任泪水沾湿衣袖,
# 征袖:指游子的衣袖。征,远行。,乍闻:刚听到。,游子:离家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佳人才唱翠眉低":美丽的女子开口唱和一曲充满相思情意的《山鹧鸪》,青黑色的眉毛黯然低垂。
# 翠眉:古时女子用螺黛(一种青黑色矿物颜料)画的眉。
"相呼相应湘江阔":宽阔的湘江上鹧鸪叫声此起彼伏,
# 湘江阔:宽阔的湘江。湘江:长江支流,在今湖南省。阔:一作远,又作曲。,应:一作唤。
"苦竹丛深日向西":它们栖息在苦竹深处红日已经偏西。
# 日向:一作“春日”。,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
晚唐诗人
郑谷(851?~910?),唐代诗人。字守愚,袁州宜春(今属江西)人。僖宗时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郑谷与张乔、周繇等合称“咸通十哲”,还被诗僧齐己称为“一字师”。他的诗作,多投赠唱和、写景咏物之作,然屡遭丧乱,能将个人忧愤与时代哀愁融铸其中,声调悲凉。其诗笔调清新,思致婉转,时有警句。《四库全书总目》谓其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堪为“晚唐之巨擘”。代表作品有《淮上与友人别》《席上贻歌者》《雪中偶题》《鹧鸪》等。著有《云台编》。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抒怀诗。诗歌通过对鹧鸪习性、形貌的勾勒与声韵、意境的营造,介绍了鹧鸪喜暖畏寒的习性、锦翼艳丽的形貌,描绘了雨昏青草湖、花落黄陵庙的凄凉场景,营造出浸透历史悲情与羁旅愁绪的意境;侧面刻画了鹧鸪哀鸣对游子、佳人的强烈感染力——游子闻声泪湿征袖,佳人唱曲黛眉低垂,将自然鸟语与人间离情紧密勾连。
2. 写作手法
虚实相生:实写鹧鸪“暖戏烟芜”与“雨昏过、花落啼”,虚写其声引发的游子泪湿征袖、佳人低眉唱曲。鸟之实形与声之虚感相映,鹧鸪的悲鸣与人间的离愁虚实相生,既让读者似闻其声、睹其形,更透过实景触发对悲情的联想,拓展了意境的深度。情景交融:诗人以“雨昏青草湖”“花落黄陵庙”等凄迷景象为依托,将鹧鸪啼鸣与荒江野庙、暮雨落红的环境相融,描绘出断肠氛围。青草湖、黄陵庙关联舜妃、屈原的悲情传说,本就易引人幽思,再衬以雨昏花落,使鹧鸪的哀鸣与迁客的愁绪浑然交织,不着“愁”字却满纸凄楚,借自然之景托寓深沉的羁旅哀思。渲染:“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以“雨昏”“花落”的景象,结合青草湖、黄陵庙这些关联着帝舜二妃、屈原等悲情故事的地点,构建出凄迷幽远的意境,渲染出愁苦哀伤的氛围。烘托:“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通过游子“征袖湿”、佳人“翠眉低”的反应,烘托鹧鸪啼声的哀怨动人,将鸟之哀啼与人之哀情相联结,以人的情感反应凸显鹧鸪啼声所承载的悲愁。
3. 分段赏析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首联开篇便精妙勾勒鹧鸪的习性、羽色与形貌。古人言鹧鸪“性畏霜露,早晚希出”(西晋崔豹《古今注》),诗人着一“暖”字,便将其畏寒喜暖的特性悄然点破;“锦翼”二字,更如妙笔着色,晕染出鹧鸪羽毛斑斓醒目的光泽。在诗人眼中,这禽鸟的高雅风致,竟可与美丽灵动的山鸡比肩同列。此处不做工笔细描的雕琢,而是以嬉戏活动的动态勾勒与山鸡的品类比较,于简笔中见神韵,如“画龙点睛”般触发读者丰富的联想。首联咏其形,以下各联转而咏其声,却并非简单摹写啼鸣之音,而是着意表现由声而生的哀怨凄切之情韵。“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颔联展开一幅凄迷画卷:当天空阴沉、细雨淋漓,鹧鸪从青草湖边掠过;当花瓣飘落、暮色浸染,黄陵庙里传来声声啼鸣。“青草湖”即巴丘湖,位于洞庭湖东南;黄陵庙坐落于湘阴县北洞庭湖畔,传说帝舜南巡驾崩苍梧,二妃随征溺于湘江,后人立祠水侧以寄哀思。这一带既是历史上屈原流落之地,也是迁客流人触绪伤怀的所在。这样的特殊环境,已足以使人产生幽思遐想,而诗人再添“雨昏”“花落”的浓重笔墨:荒江、野庙、暮雨、落红,形成幽远凄迷的意境,渲染出令人肠断魂销的氛围。此时节,本就畏霜露、怕风寒的鹧鸪,自然难再嬉戏自如,唯有发出愁苦的悲鸣。而“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的反复吟咏,更似游子征人踏入这凄荒之境,聆听鹧鸪哀鸣而黯然神伤——鹧鸪之声与征人之情,在此刻浑然交融。妙处在于未拟其声、未绘其形,读者却似已闻其声、已睹其形,更深深感知到那萦绕其间的神情风韵。“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颈联看似从鹧鸪转向写人,实则句句紧扣啼声,承接自然巧妙。“游子乍闻征袖湿”,紧承上句“啼”字而来;“佳人才唱翠眉低”,亦因鹧鸪之声而起。佳人所唱,定是仿鹧鸪声而作的《山鹧鸪》,那曲调尽是凄苦相思之意。诗人择取游子闻声泪湿征袖、佳人开唱蛾眉低垂两个细节,又以“乍”“才”两个虚词强调,有力烘托出鹧鸪啼声的哀怨动人。在诗人笔下,这啼鸣竟化作高楼少妇的相思曲、天涯游子的断肠歌——人之哀情与鸟之哀啼,虚实相生,各显其妙,又彼此映衬,相得益彰。“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尾联笔调更显浑融苍茫:辽阔的湘江上,鹧鸪啼声此起彼伏,似群鸟相呼相应,又似人间愁绪在天地间回荡;茂密的苦竹丛中,暮色渐浓,夕阳西沉,给世界染上一层悲凉。“行不得也哥哥”的啼鸣在江面上飘转,是鹧鸪群飞低鸣,还是佳人游子一唱一和?这般想象留白,更添韵味。“湘江阔”衬出啼声的孤寂悠远,“日向西”晕染出环境的幽冷苍凉——怕冷的鹧鸪忙着在苦竹丛中寻觅暖窝,而江边独行的游子,何时才能踏上归乡之路?篇末宕开一笔,言尽而意未绝,那沉重的羁旅相思之愁,随暮色与江声蔓延开去。诗人始终紧扣人与鹧鸪在情感上的联结,咏鹧鸪而重神韵,让人情与鸟意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难怪诗家称其“郑鹧鸪”,赞其笔下之禽,尽得风流。
4. 作品点评
郑谷的《鹧鸪》一诗,以鹧鸪啼鸣为线索,将游子思乡、佳人离愁的情感融入自然景物描写,构思巧妙,情感真挚。全诗通过“声”与“情”的交织,使人和鹧鸪融为一体,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既展现晚唐诗歌的细腻特质,也印证了诗人“郑鹧鸪”的雅称由来。
# 郑谷《鹧鸪》诗云:“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不用“钩辀”、“格磔”等字,而鹧鸪之意自见,善咏物者也。
宋范晞文《对床夜语》
# 大凡诗句,要有巧心,盖诗不嫌巧,只要巧得入妙。如唐人咏《鹧鸪》云:“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频唱翠盾低”……此等语,难具述,大都由巧入妙。
明江盈科《雪涛小书》
# 周珽曰:咏物之诗,妙在别入外意,而不失摹写之巧。若郑谷之《鹧鸪》、崔珏之《鸳鸯》、罗邺之《牡丹》、罗隐之《梅花》,极灵极变,开宋元几许法门!
明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
# 咏物诗惟精切乃佳,如少陵之咏马、咏鹰,虽写生者不能到。至于晚唐,气益靡弱,间于长律中出一二俊语,便嚣然得茗。然八句中率着牵凑,不能全佳,间有形容入俗者。如……郑谷以《鹧鸪》诗得名,虽全篇匀净,警句竟不如雍(陶《白鹭》)。如“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不过淡淡写景,未能刻画。黄白山评:郑语正以韵胜,维句反以刻画失之。贺之评倒皆如此!
明末清初贺裳《载酒园诗话》
# 《鹧鸪》词应推第一。
清陆次云《五朝诗善鸣集》
# 咏物诗纯用兴最好,纯用比亦最好,独有纯用赋却不好。何则?诗之为言思也。其出也,必于人之思;其入也,必于人之思。以其出入于人之思,夫是故谓之诗焉,若使不比、不兴,而徒赋一物,则是画工金碧屏障,人其何故睹之而忽悲忽喜?夫特地作诗,而人不悲不喜,然则不如无作,此皆不比,不兴,纯用赋体之过也。相传郑都官当时实以此诗得名,岂非以其“雨昏”、“花落”之两句,然此犹是赋也,我则独爱其“苦竹丛深春日西”之七字,深得比兴之遗也。前解写鹧鸪,后解写闻鹧鸪者。若不分解,岂非庙里啼,江岸又啼耶?故知“花落黄陵”,只是闲写鹧鸪。此七与八,乃是另写一人闻之而身心登时茫然。然后悟咏物诗中,多半是咏人之句,如之何后贤乃更纯作赋体?
清金圣叹《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
# 诗人措词,颇似禅家下语。禅家问曰:“如何是佛?”非问佛,探其迷悟也;以三身四智对,谓之“韩卢逐兔”,吃棒有分。云门对曰:“干屎橛”,作家语也。刘禹锡之《玄都观》二诗,是作家语。崔珏《鸳鸯》、郑谷《鹧鸪》,死说二物,全无自己,“韩卢逐兔”,吃棒有分者也。咏物非自寄则规讽,郑谷《鹧鸪》、崔珏《鸳鸯》,已失此意,何况(石)曼卿宋人耶!
清吴乔《围炉诗话》
# 破题中下“烟芜”二字,敏妙绝人。鹧鸪飞极高,必争山顶,今在平芜之上,只为行不得也。“烟”字与下“雨昏”、“日暮”亦节节贯注,三四即行不得也之意,乃变换作两层做耳,真神笔也。②《唐三体诗评》:守愚游举场十六年,此诗正是下第南游人语也。青草浪高,况复两添新涨,如何可过?三四正画出行不得也。结句一意作两层写耳。体物之极诣。
清何焯《唐律偶评》
# 无一笔呆赋,而渲染有情,神韵欲绝。宜当时诗人称为“郑鹧鸪”也。
清杨逢春《唐诗绎》
# 诗家点染法,有以物色衬地名者,如郑都官“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是也。
清顾嗣立《寒厅诗话》
# 后人多拟《四禽言》,作“行不得也哥哥”,故不如“花落黄陵”二句。
清黄周星《唐诗快》
# 三写其所飞之处,四写其所鸣之处,却用“雨昏”“花落”四字,染成一片凄凉景色,为下半首伏案。
清赵臣瑗《山满楼笺注唐诗七言律》
# 如此咏物,方是摹神。结处与三四意重。
清查慎行《初白庵诗评》
# 五六借衬,“征袖湿”、“翠眉低”,人自感伤也。七八犹不管人愁只管啼意。此题二首,惟此首匀称。
清屈复《唐诗成法》
# 咏物诗刻露不如神韵、三四语胜于“钩辀”、“格磔”也。诗家称“郑鹧鸪”以此。②《说诗晬语》:咏物,小小体也。而老杜咏《房兵曹胡马》则云:“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德性之调良,俱为传出。郑都官咏《鹧鸪》则云:“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此又以神韵胜也。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
# 首美其毛羽。“雨昏”、“花落”句与牧之《平雁》诗“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略同,而牧之句似更超脱味胜。
清黄叔灿《唐诗笺注》
# 不即不离,却成绝唱(“雨昏青草”联下)。
清宋宗元《网师园唐诗笺》
# 声影俱出,较胜崔珏《鸳鸯》之作。
清周咏棠《唐贤小三昧续集》
# 此诗格固未高,然三四句正见神理。末句“春”字以平声特收,亦关神理也。
清翁方纲《咏物七言律诗偶记》
# 三四句一往有远神,耐人百回读。
清杨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
# 从来咏物之诗,能切者未必能工,能工者未必能精,能精者未必能妙。李建勋“惜花无计又花残……”,切矣而未工也。罗隐“似共东风别有因……”,工矣而未精也。雍陶之“双鹭应怜水满池……”,精矣而未妙也。郑谷之“暖戏烟芜锦翼齐……”,暨杜牧之“金河秋半虏弦开……”,如此等作,斯为能尽其妙耳。
清王寿昌《小清华园诗谈》
# 首二句实赋鹧鸪,言平芜春暖,锦翼齐飞,颇似山鸡之文彩。三四句虚咏之,专尚神韵。鹧鸪以湘楚为多,青草湖边,黄陵庙眹,在古色苍茫之地,当雨昏花落之时,适有三两鹧鸪,哀音啼遍。故五六接以游子闻声,而青衫泪湿,佳人按拍,而翠黛愁低也。末句言春尽湘江,斜阳相唤,就题作收束而已。崔珏以《鸳鸯》诗得名,称崔鸳鸯;郑谷以《鹧鸪》诗得名,称郑鹧鸪,故二诗连缀写之,崔写其情致,郑写其神韵,各臻妙境。惟崔诗通体完密,郑都官虽名出崔上,此诗后四句似近率易,逊于催诗,若李群玉之赋鹧鸪,亦专咏其声,又逊于郑作也。李白《越中》诗“宫女如花满春殿,至今惟有鹧鸪飞”,郑谷《赠歌者》诗“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因其凄音动人,故怀古思乡,易生惆怅也。
近现代俞陛云《诗境浅说》
上一篇:唐·柳宗元《黔之驴》
下一篇:唐·柳宗元《捕蛇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