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无驴":黔地本来没有驴,
# 黔:即唐代黔中道,治所在今四川省彭水县,辖地相当于今彭水、酉阳、秀山一带和贵州北部部分地区。现以黔为贵州的别称。
"有好事者船载以入":有个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运载了一头驴进入黔地。
# 好事者:爱管闲事、多事的人。好,爱好。
"至则无可用":运到后却发现驴没有什么用处,
# 则:却。
"放之山下":就把它放养在山下。
"虎见之":老虎看到它,
"庞然大物也":是个巨大的家伙,
# 庞然:巨大的样子。
"以为神":把它当作神物,
"蔽林间窥之":躲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 蔽林间窥之:藏在树林里偷偷看它。
"稍出近之":老虎渐渐出来靠近它,
# 稍出近之:渐渐地接近它。
"慭慭然":小心翼翼、惊恐疑惑地,
# 慭慭然:惊恐疑惑、小心谨慎的样子。
"莫相知":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东西。
# 莫相知:不了解它。
"他日":有一天,
# 他日:有一天。
"驴一鸣":驴子一声长鸣,
"虎大骇":老虎非常害怕,
# 大骇:非常害怕。
"远遁":远远地逃走;
# 远遁:逃到远处。
"以为且噬己也":认为驴子将要咬自己,
# 噬:咬。,且:将要。
"甚恐":十分恐惧。
"然往来视之":然而老虎来回观察它,
"觉无异能者":觉得驴子好像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
"益习其声":渐渐地熟悉了驴子的叫声,
# 益:逐渐。
"又近出前后":又前前后后地靠近它,
"终不敢搏":但始终不敢与它搏斗。
# 终不敢搏:始终不敢扑击它。
"稍近":渐渐靠近驴子,
"益狎":更加亲近而不庄重,
# 狎: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荡倚冲冒":摇晃、依偎、冲撞、冒犯它。
# 冲冒:冲击冒犯。,倚:靠近。,荡:碰撞。
"驴不胜怒":驴子非常愤怒,
# 不胜怒:禁不住发怒。
"蹄之":用蹄子踢老虎。
# 蹄:名词作动词,踢。
"虎因喜":老虎因此而高兴,
"计之曰":盘算这件事说:“
# 计之:盘算着这件事。
"技止此耳":驴子的本领只不过这样罢了!”
# 此:这样。
"因跳踉大㘎":于是老虎跳跃起来,大声吼叫,
# 㘎:同“吼”,怒吼。,跳踉:跳跃。
"断其喉":咬断了驴子的喉咙,
"尽其肉":吃光了它的肉,
"乃去":才离开。
# 去:离开。,乃:才。
"噫":唉!
"形之庞也类有德":驴子形体庞大好像有德行,
# 德:道行。,类:似乎,好像。
"声之宏也类有能":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
# 宏:洪亮。
"向不出其技":当初如果不使出它仅有的本领,
# 向:以前,当初。
"虎虽猛":老虎即使凶猛,
"疑畏":多疑、畏惧,
# 疑畏:多疑又害怕。
"卒不敢取":终究不敢猎取驴子。
# 卒:最后,最终。
"今若是焉":如今落得如此下场,
# 是:这样。
"悲夫":可悲啊!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子厚,河东解县(今山西运城西南)人。贞元进士。曾与刘禹锡等参加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任礼部员外郎,失败后贬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河东、柳柳州。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两人并称“韩柳”,名列“唐宋八大家”。其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在文学上,柳宗元诗文兼擅,文的成就更高。柳文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属哲学、历史、政治论文;另一类属文学创作,包括寓言、骚赋、骈文、传记等多种文体,而以讽刺杂文和山水游记最具特色。散文多学西汉文章,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又工诗,风格清峭。代表作品有《天说》《捕蛇者说》《三戒》《江雪》等。著有《河东先生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也是一篇讽刺性散文。故事讲述了黔地无驴,有人用船运来后放养山下。老虎初见驴觉其庞大可怖,经多次试探,发现驴只会叫和踢,便将其咬死吃掉。故事借驴虎争斗,讽刺外强中干之人,揭示虚有其表者终将失败的道理。
2. 写作手法
反衬:以虎的表现反衬驴的形象,构思精妙。初见时,虎被驴“庞然大物”的外形震慑,“蔽林间窥之”“慭慭然”,将驴误认作“神”,这份恐惧实则源于对未知表象的误判,侧面凸显驴仅靠外在唬人;随着虎“往来视之”“益习其声”,从“大骇远遁”到“终不敢搏”,反复试探中逐渐察觉驴并无特殊本领,而驴此时除了“一鸣”虚张声势,并无实质反击,进一步暴露其内在空虚;待虎“荡倚冲冒”主动挑衅,驴仅以“蹄之”应对,这唯一的反抗手段彻底暴露其技穷的本质,虎见状果断“跳踉大㘎”,瞬间“断其喉,尽其肉”。
3. 分段赏析
文章开篇“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短短数语,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与缘由。“黔无驴”点明故事的特殊性,“好事者”看似随意的举动,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也暗示驴子并非凭借自身能力来到此地,为其悲剧命运奠定基础。中间部分“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细致刻画老虎初见驴子时的恐惧、试探以及逐渐发现其并无特殊本领的过程。“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等动作描写,将老虎的谨慎多疑展现得淋漓尽致;而驴子“一鸣”,瞬间打破平衡,既表现其虚张声势,也推动故事发展。老虎在反复观察中,逐步摸清驴子底细,“觉无异能者”的判断,暗示驴子外强中干的本质已被看穿。最后部分“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断其喉,尽其肉,乃去”,描述老虎对驴子从试探到进攻直至将其吞噬的过程。“荡倚冲冒”是老虎对驴子的主动挑衅,驴子仅以“蹄之”回应,这一简单反抗更凸显其能力的匮乏。老虎“跳踉大㘎,断其喉,尽其肉”,干净利落地结束战斗,揭示无能者终究难逃失败的命运,也暗讽那些无才无德却肆意逞志之人的可悲下场。
4. 作品点评
总之,柳宗元的《黔之驴》这篇寓言,笔法精妙;既揭示深刻哲理,又塑造生动形象;不仅给人思想启迪,还带来艺术享受和满足。
# “行类有德”数句收拾精神。殷浩败于桑山,房琯败于陈涛,亦此类也。
明林希元明阙名评选《柳文》卷六引
# 读此文,真如鸡人早唱,晨钟夜警,唤醒无数梦梦。妙在写麋,写犬,写驴,写虎,写鼠,写某氏,皆描情绘影,因物肖形,使读者说其解颐,忘其猛醒。
清孙琮《山晓阁选唐大家柳柳州全集》卷四
# 比喻无才德而自用者。
清李元春《唐宋八家文选》
上一篇:唐·王维《杂诗三首(其二)》
下一篇:唐·郑谷《鹧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