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bié

朝代:宋作者:于石浏览量:3
yóu
yán
líng
dào
zhōng
zhě
shuí
āi
āi
bié
yún
shì
bǎi
nián
jié
huān
ài
dàn
shēng
bié
qiè
lián
lián
xià
ér
pài
pài
wèi
néng
liáng
bēi
ér
liàn
wén
zhuǎn
bēi
bié
hái
ěr
zhī
néng
xiàng
xiāng
kōng
lèi
chuí
jué
ēn
kuī
ěr
shuí
ěr
hán
shuí
míng
nián
ěr
xué
xíng
shuí
xiāng
xié
rén
yán
lián
yǒu
shàng
ěr
rěn
jiāng
liǎng
xiāng
shī
xiāng
jiàn
wèi
yǒu
juān
juān
xiù
méi
mèng
mèi
huò
jiàn
zhī
jìng
jiàn
shēng
yóu
wén
ér

译文

我在严陵道上客游,中途听到哭声,不知哭者是谁。只见一对母子哀伤分别,旁人说这是丈夫抛弃了妻子。百年恩爱夫妻,一朝生离死别。我被抛弃不足怜惜,可怜的是这还在吃奶的小儿。他呱呱啼哭还不会说话,就被抛弃实在可悲。孩子啼哭着苦苦恋母,母亲听闻更加悲凄。想诉说别离之苦,可这幼儿又怎能懂得。只能轻抚你的头顶,互相望着空自落泪。夫妻恩义已断绝,母子恩情也受损。你饥饿时谁来哺育,寒冷时谁来添衣。明年你开始学走路,谁来搀扶引导你。人们说没母亲怜爱,尚有父亲可依靠。但你父亲忍心抛弃我,也会像丢弃物品一样抛弃你。从此母子分离,相见未有归期。你清秀的眉目,或许只能在梦中相见。夜静时山涧流水呜咽,仍似听见孩儿的啼哭。

逐句剖析

"客游严陵道":我在严陵道上客游,

"中路哭者谁":中途听到哭声,不知哭者是谁。

"哀哀母子别":只见一对母子哀伤分别,

"云是夫弃妻":旁人说这是丈夫抛弃了妻子。

"百年结欢爱":百年恩爱夫妻,

"一旦生别离":一朝生离死别。

"妾去何足怜":我被抛弃不足怜惜,

"怜此乳下儿":可怜的是这还在吃奶的小儿。

"哌哌未能语":他呱呱啼哭还不会说话,

"弃去良可悲":就被抛弃实在可悲。

"儿啼苦恋母":孩子啼哭着苦苦恋母,

"母闻转悲凄":母亲听闻更加悲凄。

"欲语别离苦":想诉说别离之苦,

"孩提尔何知":可这幼儿又怎能懂得。

"徒能抚汝项":只能轻抚你的头顶,

"相顾空泪垂":互相望着空自落泪。

"夫妇义已绝":夫妻恩义已断绝,

"母子恩亦亏":母子恩情也受损。

"尔饥谁与哺":你饥饿时谁来哺育,

"尔寒谁与衣":寒冷时谁来添衣。

"明年尔学行":明年你开始学走路,

"谁与相提攜":谁来搀扶引导你。

"人言无母怜":人们说没母亲怜爱,

"有父尚可依":尚有父亲可依靠。

"尔父忍弃我":但你父亲忍心抛弃我,

"弃汝将如遗":也会像丢弃物品一样抛弃你。

"去去两相失":从此母子分离,

"相见未有期":相见未有归期。

"娟娟秀眉目":你清秀的眉目,

"梦寐或见之":或许只能在梦中相见。

"夜静涧声咽":夜静时山涧流水呜咽,

"犹似闻儿啼":仍似听见孩儿的啼哭。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母子别》是宋代诗人于石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描绘作者在严陵道途中,目睹一对因“夫弃妻”而被迫分离的母子。诗中刻画母子分别时,幼儿啼哭恋母、母亲悲凄不舍的场景,通过母亲内心独白,倾诉“夫妇义绝”后,母子分离的无奈与对孩子未来无人照料的担忧。全诗以质朴笔触,展现家庭离散的悲剧,反映社会底层民众的苦难。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于石,元间婺州兰溪人,字介翁,号紫岩,更号两溪。貌古气刚,喜诙谐,自负甚高。宋亡,隐居不出,一意于诗。豪宕激发,气骨苍劲,望而知其为山林旷士。有《紫岩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客游严陵道,中路哭者谁”两句交代事件发生的地点与悬念。诗人行游严陵道中,突闻哭声,以问句引出下文,设置悬念,自然引发读者的好奇心,为母子别场景的展开做铺垫。“哀哀母子别,云是夫弃妻”直接点明哭声的缘由。“哀哀”叠词强化悲伤氛围,简洁交代这是一场因“夫弃妻”引发的母子离别悲剧,突出事件的不幸与残酷,奠定全诗哀伤的情感基调。“百年结欢爱,一旦生别离”感叹婚姻的变故。“百年”与“一旦”形成强烈时间对比,昔日“欢爱”与今日“别离”反差鲜明,既写出夫妻关系的破裂之突然,也暗含对薄情丈夫的谴责,为弃妇的悲惨境遇做情感渲染。“妾去何足怜,怜此乳下儿”体现弃妇的痛苦焦点。弃妇自谓“何足怜”,却唯独牵挂“乳下儿”,以母性的本能凸显对幼儿的深切怜爱,将个人悲痛升华为对孩子命运的担忧,情感真挚而沉重。“哌哌未能语,弃去良可悲”描述幼儿的可怜处境。“哌哌”模拟婴儿哭声,以其“未能语”的幼弱状态,强调被迫分离的可悲,让读者更能感受到母子分离的无奈与残酷,增强悲剧感染力。“儿啼苦恋母,母闻转悲凄”刻画母子互动的悲情画面。幼儿啼哭恋母,母亲听闻更添悲凄,通过双向情感呼应,细腻展现母子间难以割舍的亲情,将离别之痛推向高潮,画面感极强。“欲语别离苦,孩提尔何知”抒发弃妇的无奈。弃妇想诉说别离之苦,却意识到幼儿尚不懂人事,无奈之中更显孤独与绝望,这种明知“不可语”却又“欲语”的矛盾,深化了人物内心的痛苦。“徒能抚汝顶,相顾空泪垂”描绘无奈的告别场景。弃妇只能徒劳抚摸孩子头顶,母子相对无言,唯有泪垂,动作与神态的描写简洁却传神,将无法改变分离命运的无力感展现得淋漓尽致。“夫妇义已绝,母子恩亦亏”直言家庭关系的破灭。“义绝”“恩亏”点明夫妻情断、母子缘尽的残酷现实,既是对命运的无奈接受,也隐含对封建婚姻制度下女性悲剧的控诉,情感冷峻而深沉。“尔饥谁与哺,尔寒谁与衣”以连续问句表达对孩子的担忧。弃妇设想孩子失去母亲后的生活困境,“饥”“寒”两个生存基本需求的追问,字字泣血,将母性的牵挂与忧虑展现得细致入微。“明年尔学行,谁与相提携”进一步延伸对孩子未来的忧虑。从眼前的温饱问题到未来的成长扶持,弃妇的担忧随时间推移而加深,“相提携”的期盼与“无人”的现实形成反差,更显命运的悲凉。“人言无母怜,有父尚可依”借常理对比现实的残酷。世人以为“有父可依”,但弃妇深知“尔父忍弃我,弃汝将如遗”,以常理的宽慰与现实的冷酷对比,揭露父亲的绝情,强化母子被弃的悲惨处境。“去去两相失,相见未有期”直抒离别之痛与绝望。“去去”叠词加重离别之感,“两相失”“未有期”直言母子从此离散、相见无期,将永别的哀伤推向顶点,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冲击。“娟娟秀眉目,梦寐或见之”寄托弃妇的思念。以孩子“娟娟秀眉目”的可爱形象,表达只能在梦中相见的无奈,虚实结合间,展现出弃妇对孩子无法割舍的眷恋,读来令人心碎。“夜静涧声咽,犹似闻儿啼”以景语作结,余韵悠长。夜深人静时,山涧流水声似幼儿啼哭,以听觉错觉强化弃妇的思念之深,将人物情感融入自然景物,含蓄地抒发了绵绵不绝的哀伤,意境凄婉动人。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方岳《入村(其二)》

下一篇:宋·释法薰《偈倾一百三十三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