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iáo
èr

朝代:宋作者:萧立之浏览量:3
zhé
zūn
bāi
xiè
zhēn
huā
zhōu
zhǔ
yuè
píng
lín
jiāng
qiū
rén
guǎn
róu
fēng
qián
shēn

译文

我独自握着酒杯,掰开螃蟹斟满酒,荻花摇曳的沙洲,月光洒满平静的树林。这一江秋色无人问津,任其自在流淌,轻柔的船橹在风前低语,夜已深沉。

逐句剖析

"自折孤樽擘蟹斟":我独自握着酒杯,掰开螃蟹斟满酒,

# 斟:执壶往容器里注酒或倒茶。,擘:同“掰”,用手拆开。,折:一作把。

"荻花洲渚月平林":荻花摇曳的沙洲,月光洒满平静的树林。

# 荻:芦苇一类的植物,花紫色。

"一江秋色无人管":这一江秋色无人问津,任其自在流淌,

"柔橹风前语夜深":轻柔的船橹在风前低语,夜已深沉。

# 柔橹:橹声轻柔。橹:划船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第四桥(其二)》是南宋诗人萧立之创作的七言绝句。全篇以桥畔夜饮为经纬,通过三层意境递进展现遗民诗人的精神图谱。首句“自把蟹螯杯”以特写镜头勾勒独酌场景,蟹螯自剖的细节暗含典故,既见魏晋名士风度,又显遗民孤高气节,在杯影蟹光间构筑起超然物外的精神堡垒。次句“荻花吹雪满汀洲”将视角推展至天地之间,月华浸染的荻雪与苍茫平林构成水墨长卷,空灵悠远的意境中暗藏历史迷雾——“吹雪”既是实写秋景,亦隐喻家国飘零。转合二句尤见匠心:“一江秋色无人管”故作痴语,以反讽笔法颠覆“天下无人”的悲怆,将自然风物升华为精神疆域;“柔橹风前语夜深”则以橹声拟人,在虚实相生间完成诗意转场。全诗表面摹写夜泊桥畔之景,实则构建双重时空:表层是江湖夜雨的羁旅图,深层则是遗民文人以山水寄托故国之思。诗人以“管领”替代“管理”的哲学思辨,将自然审美提升至生命境界的高度,使二十八字承载了遗民群体对文化命脉的坚守与守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诗人

萧立之(1203~?),南宋诗人。原名立等,字斯立,号冰崖,宁都(今属江西)人。理宗淳祐十年进士,历知南城县、南昌推官、通判辰州等职。曾参加抗元斗争,宋亡后归隐萧田。萧立之诗宗江西派,清爽俊洁,间有理趣,感怀时事之作悲凉沉郁,别有风貌。主要作品有《茶陵道中》《第四桥》《送人之常德》《春寒叹》等。后人辑有《萧冰崖诗集拾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山水诗。通过描绘秋夜江畔的静谧秋色与悠然橹声,展现了诗人独酌自乐、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以细腻的听觉描写反衬深夜幽寂,传递出物我交融的禅意与洒脱。

2. 分段赏析

“自把孤樽擘蟹斟”一句,开篇描绘出诗人独特的自我形象。诗人暗用晋人毕卓“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的典故,独自手持酒杯,惬意地擘蟹下酒、自斟自酌。这里的“孤樽”,并非单纯指酒杯孤独,实则暗示诗人孤身一人。但不同于李白“独酌无相亲”所传达出的孤寂凄凉,此句中的诗人,在这独处时刻,兴致勃勃,享受着这份悠然自得,展现出一种旁若无人、傲岸不羁的潇洒姿态,其洒脱脱略的形象跃然纸上。“荻花洲渚月平林”一句,采用了类似“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写作手法,仅永生“紧关物色字样”,不着多余谓词。诗人将眼前近处的荻花、洲渚,远处朦胧的平林,以及高悬于天空洒下银辉的明月,巧妙组合,勾勒出一幅幽静、清俊疏朗的秋夜图。在这秋夜的第四桥畔,月光如水,静静地洒在荻花摇曳的洲渚和远处的平林之上,画面简洁而富有诗意,为全诗奠定了清幽的基调。“一江秋色无人管”一句,诗人视角转向身旁的秋江碧波。此时,诗人在随风微漾的舟中,观赏着眼前景色,感到分外幽寂。江本无需人管,诗人却发出“无人管”的感慨,言外之意,这一江碧透的秋色,本应有人欣赏、有人怜爱,然而现实却是无人问津。这一句,诗人似已微醺,在景色描写中,悄然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受,略著拟人化色彩,流露出一种对美好事物无人赏识的淡淡惆怅。“柔橹风前语夜深”一句最为精妙。诗人沉醉欲眠之际,朦胧恍惚中,耳畔不断传来柔橹摇船的咿呀声。此时,诗人突发奇想,认为是橹在这深夜微风中“自言自语”。这一描写,不仅运用了拟人化手法,将摇橹声比作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深夜行船时橹声的独特韵律,还巧妙地将“风”“夜深”等字眼不着痕迹地嵌入其中,描绘出微风轻拂、夜深人静的独特景致。与前文第二、三句中暗藏的“月”“秋”相结合,完整地勾勒出一幅月白风清、秋夜行舟的美妙画面,足见诗人高超的艺术概括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宓《中夜》

下一篇:宋·释普宁《偈颂二十一首(其三)》

猜你喜欢